我是歌手 | 曲艺竞技场里修炼品牌心法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6-05-18

公众号:命中(mingzhonga)

我是歌手,洋洋洒洒已四载。

从第一季追到第四季,节目一直在升级,赛制不断翻新,舞台也越来越绚丽,然而关注度却并不如开始的时候。我们归结于审美疲劳,或者说我歌快要消耗尽华语乐坛原本就屈指可数的库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歌手在这里一战成名,或者华丽转身,有的惨遭“一轮游”只留下惊鸿一瞥,有的甚至于晚节不保。这样强大的影响力仅仅是一个唱歌比赛所能带来的吗?

一个残酷的生存淘汰机制下面,我们看清楚,这不仅是一个精心搭建的曲艺竞技场,更是一趟歌手个人品牌的回炉之旅。


音乐综艺 2.0 时代

在唱片市场一潭死水,演艺市场日益低迷的当下华语乐坛,已经只能靠追新逐异的选秀节目来稍挽颓势。从2005年那一场惊天动地举国瞩目的歌唱比赛开始(选秀元年),中国的选秀走过了整整十年,十年中除了第一批开先河的李宇春张靓颖们仍然屹立不倒之外,其余者在一波又一波声势浩大的选秀风潮里早已销声匿迹。

造星功力一年不如一年的草根模式预示着音乐选秀节目在中国的式微。在任何工种都高度职业化的今天,高手在民间其实是一种幻觉。

在全国观众忍受了无休无止各种名目的选秀节目大轰炸以后,终于迎来了一档高水准的音乐选秀节目,2012年的夏天属于中国好声音。一时之间所有人好像找回了05年每周五晚守候湖南卫视看超女的感觉,选秀重隔七年之后再次赢回收视率。

然而,好声音果真是超女的重复和回放吗?

当然不是。从专业度来讲,当年的超女快男是1.0,是完完全全的草根选手,那是一群抱着只要有音乐梦想就敢一身是胆站在舞台上嚎几嗓子的野路子选手。而好声音是1.5,从关喆,袁娅维,赵可,金志文,到林育群,姚贝娜,他们要么本来就是小有名气的歌手,要么就是音乐工作从业者。相比超女快男那些只是有着音乐热忱的草根选手们,正是因为好声音有大量这样的“回锅肉”,使得节目的专业度,可观赏性甩了那些草根选秀不止一条街。

好声音的火爆说明一个问题:在这几年音乐节目的普及教育下,大众的审美能力在提高,对纯粹的草根娱乐秀业已疲劳,渴望更专业,更纯粹,更华丽的表演。

《我是歌手》应运而生。它是好声音的升级版,是2.0,是专业歌手的竞技场。


为什么要参加《我是歌手》?

唱片工业时代,一个歌手要出道,首先要有歌唱功底,然后根据公司给自己的定位包装形象制作专辑,跑演出上节目聊聊专辑聊聊绯闻开演唱会圈粉挣钱,这是以前的造星套路。然而这几年娱乐风向变了。

《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奔跑吧兄弟》《花儿与少年》《偶像来了》这些明星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大火,在互联网时代,大众对于偶像明星资讯的渴望是全方位的,按照以前经纪公司对艺人的要求,在合乎自身包装定位的范围内约束言行,很难和观众有真实的互动。现在的艺人必须在一个有故事发展的综艺节目里获得一个人格显示的机会才有可能和受众建立深度的联系,无论这个人格是出自本我还是表演。

一言以蔽之,艺术的成功其实是艺术家人格魅力的成功。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新冒出的歌手在录制专辑,新胜出的选手在拿奖杯,新写好的词章堆积如山,新谱就的旋律交织如麻。8090年代的老歌手们解甲归田多年不开嗓,千禧年新世代的天王天后突破乏力,已是强弩之末,彩铃歌手一炮而响一轰而散,豆瓣上那些民谣地下歌手虽然偶有一两个能让人记住,但纵观整个音乐市场,除了几座无人能撼动的神像,大部分歌手在大众茫茫的认知坐标系里像是一个个无序的函数变量。

信息过载,多媒体技术发达,意识形态日新月异的这个社会,不再可能靠一首歌,一张专辑就能树立艺人形象,建立个人品牌。歌手们急需一个目光聚焦的舞台来和观众建立全方位的联系,加深或重塑他们在公众心智中的形象。这个平台不可能是艺术人生,不可能是快乐大本营,只能是我是歌手。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