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我们需要真正的创意升级

举报 2019-12-10

2019 资本寒冬,广告预算减少,公司追求品效合一,留给创意人的空间似乎越来越小,同行竞争也在增大。写手、网红、重度消费者、民间怪人纷纷跳出来抢广告人的饭碗,用个性定义新的广告形式,同时还能积累粉丝流量变成渠道。

一方面收入减少,从成本上来说营销的操作难度也在逐渐增大,全年都少有刷屏案例。人们的时间碎片化、粉末化、雾霾化,注意力被分散到手机屏幕上的各种独角兽APP,媒体渠道价格也因为巨头垄断不断提高。传统纸媒和电视已经被吃干抹净,据说现在全国的地方电视台只有头部三家在赚钱。

在这样的环境下,只靠脑力赚钱的创意人还有什么优势?

不捆绑任何渠道,也无需保持人设,反而有可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环境。但我们需要为创意重新建立专业的壁垒,以效果为目的进行资源整合和方法创新。 无论技术如何变化,做品牌创意脱离不了以下几个步骤:

品牌 - 创意 - 物料 - 传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在每个环节上进行突破,才能持续产出有劲儿的campaign,在嘈杂的媒体环境中发出声响,产生影响。通过分析近几年的案例,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关于趋势的洞察:

1. 品牌亚逼化

这里的亚逼指的是亚文化的深度玩家。实际上随着近几年的缺乏原创性的商业对已存的亚文化的挖掘,亚文化的生态已经被彻底掘出地下。腐圈、游戏、辩论、嘻哈、街舞、脱口秀、机器人、滑板、独立乐队、鞋圈、lo娘、音乐剧。。我猜节目编导是是直接拿着高校的社团名单出的策划,按这个规律,早晚有一天轮到"学生会选举"。。。

亚文化经常会用某种视觉符号和艺术形式作为识别,但其实最根本的是底层的价值观:嘻哈的keep real,街舞的battle,辩论的批判性,lo娘的视觉至上。。 

互联网最大的作用是打破物理空间的距离建立连接,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小社群然后圈地自萌,两耳不再闻窗外事。圈层之间的关系不止是割裂,甚至可能是价值观的完全对立,体现在微博热搜榜单就是永恒的拉锯:粉丝自high 和 戏子误国 ,女权和女德,你国和粉红。。唯一能够打穿圈层的话题只有怀旧(2017-2019、渣男何书桓、周杰伦、国货潮牌)、双十一和春晚(佩奇)。

当"破圈"越来越难,突破点就变成了选择合适的圈层进行深度渗透。在这个环境中寻求中立只会两边不讨好,鲜明选择立场反而可以通过价值观吸引到自己的的精准用户,并且通过舆论固粉,形成自己的品牌亚文化。

尤其是对于Z世代来说,没有个性的品牌就像没有个性的人一样毫无存在感。在开放的供应链体系和媒介环境下,新品牌层出不穷,没有迭代更新的经典品牌已经开始逐渐失效。

靠瑜伽服“打败”Nike的Lululemon,能否继续贩卖信仰 

同样是玩电商,为何李宁半年赚1个亿,而美特斯邦威3年关店1500家?  

还有一种趋势是自黑,一些品牌开始敢于把一些字面意义上略有贬义的词作为标签,突出极致感,也符合社交网络的语言习惯。

这些品牌也玩过自黑营销,那到底有什么好处?(kindle盖面、奥迪灯厂)

有道 - 保持无趣 


2. 创意爆品化

随着广告预算的下降,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寻求营销创意和产品的结合,让创意直接创造收益,目前产生了两种主要的商业模式:限定产品 和 艺术展门票。随着消费升级的浪潮,消费者已经养成了为好创意付费的习惯,越是极致的产品越有人买单,比如瓦片雪糕,燕窝牙膏,彩虹香皂,社交传播的噱头概念比产品实际功效还重要。

创意热店的头部天与空已经开始布局艺术展,开启了自己的"艺术双十一",让更多品牌用轻量的方式融合到易于消费者接受的场景中,还能落下一个支持艺术的美名,提升用户对品牌的好感度,而且可以与其他品牌共享空间和传播流量。

这一类展览很重要的标准是传播度,因为展览通常时间持续比较长才能收回成本,但是流量热度会下降。要与和同期的其他线下展览(美术馆、IP网红展)争夺观众,首先是主题选择足够有吸引力,同时现场运营体验也需要提高,才能带来口碑的二次传播。

爆品的打造也需要供应链的品质把控和产品研发的高成本投入,在2019年爆火的co-branding是非常经济的方式,除了流量置换还可以相互补足。经典品牌logo印上服装只是基础版,这种合作形式到了最近脑白金出潮服时就只剩吐槽了。跨界越大互补越明显,最好是供应链能直接融合带来复合的产品属性,比如大白兔 x 气味图书管,小杨生煎x某面膜,喜茶x科颜氏。

现在IP置换基本上已经达到饱和,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接下来要形成突破就只能靠黑科技了。互联网原生一代Z世代已经不在满足于手机屏幕的方寸之地,重新投入了实体经济寻找更极致的体验。期待5G,AI和VR等技术突破能在2020年带来的更有沉浸感和交互性的产品体验。


3. 物料科学化

虽然效果广告被视为广告的未来,但是否真的有效果还是要看物料的质量。随着互联网流量见顶,所有的媒体形式基本都用上了,接下来只能在渠道上深耕细作,来促进效果,让每一次投放都能被注意到(比如某婚纱拍照的喊口号)。 

被营销圈神秘化的增长黑客的一个核心方法论叫做A/B测试,就是对每个元素做局部调整,根据结果逐渐扩大逐渐迭代,一般被用于改进app产品的UI界面。调整的重要的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研究,对于按钮的大小、颜色等设计细节进行测试,找到最好的排列方式,来促进扫码、点击等用户行为。比如每年一度的Pantone颜色就是基于大众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所以我也尝试把刚出炉的2020年度色经典蓝做为这个文章的封面主色,不知道会不会增加点击率。

现在最火热的短视频从起步到现在也形成了自己的规则,而且已经被用户迅速的习惯并倦怠。抖音开始逐渐1分钟并且推广vlog,也是在增加短视频视频的可能性,打破15s内必有一次反转的期待。

虽然目前物料形式是从文字(微博、博客)到图片(H5、条漫)再到视频(tvc、vlog、短视频)是逐渐变饱满的趋势,但在5G正式普及之前,其实下一个有机会点的形态很有可能是音频/播客。音频可以不占据视线,很方便进行多任务的multi-tasking,因此可结合的场景很多,长时间投入也不容易倦怠。同时,在音频中广告可以被随时插入,不容易被跳过,印象也会比较深入,现在播客渠道费用比较低,还有红利期。

  

4. 传播社交化

无论是2018年的社群还是2019年的私域流量,本质上是利用人的社交行为形成新的渠道,增加信息传达的触点。裂变、社交电商、直播,甚至是夸夸群都有一个根本的原理,就是把产品功能设计成一种玩法,把一部分任务转接到用户身上,变成自发行为。

设计任务的时候需要考虑社交的基本原则 - 互惠,需要想明白,我想让用户做什么行为,他想获得什么。除了了红包裂变和砍价之外,也可以参考蚂蚁森林、菊内人的拉票和拼多多新文学,通过趣味任务激发广大群众的创造性,这里面也需要采用游戏化gamification的精密设计。

在一个全民皆网红的时代,其实可以充分利用用户的对曝光的渴望激发主动性。比如支付宝的中国锦鲤和寻找第一个使用者,给素人赋予了特殊身份和光环,让围观群众更有参与感。

1168765138.jpg

以上,创意的策划范围早就不仅限于文案,而媒介、策略、甚至客户部也都需要有创意的素养,创新变成了每个人的必要任务。 

虽然都说市场部技能下沉,广告圈已死,但是,长远来说,AI最不能取代的就是创造力。同时,在挑剔的消费者面前,很多刁钻的创意也越来越有甲方愿意买单。 

创意不仅没有死,反而是变成了在未来社会生存的必要素养。2020年,希望你我都能坚持对最初的的理想,用全方位的创意升级持续激活这个经济下行的市场!

 


作者玖姑,心理学专业的海归野生创意人,研究中美流行文化也说中英脱口秀,正在寻找一个成熟牛逼的团队加入,一起用创意手段寻求业务突破。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