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数字人直播,发扬毒舌美德
去年刘强东数字人直播时有多无情(不能互动、没有情绪起伏),14个月后罗永浩数字人就有多通人性。
6月15日,罗永浩的数字分身与助播朱萧木的虚拟形象,在百度电商完成了一场长达6小时的双数字人互动带货。
1300万围观人次、5500万GMV、26分钟超越真人1小时成交额……在数据之外,能捋袖口扶眼镜、继续展现老嘴淬毒优良传统美德的罗永浩数字人,贡献了不少名场面。
讲解护腰坐垫时,数字人突然跃上展示台悬腿晃悠:“年轻人打工注意腰,别最后腰间盘比项目成果还突出!”
搭档朱萧木数字人立刻接梗:“罗老师坐塌三把椅子才悟出这道理。”全程无预演。
带货青岛啤酒时,网友提问“Labubu能用吗?”,数字人秒回:“没准喝了能写出更好的歌!” 临场反应完全复刻了罗式幽默。
加上细腻的微表情,极具机敏和挑衅意味的音色音调也被还原,网友多次在弹幕质问:“是不是真人在演AI?”,甚至要求“被威胁就眨眨眼”
数字人玩嗨了连网友也怼:每次我直播总有人这么说,就好像我眨眼了,你能做出点什么似。
那么,当“数字人比上班的我更有活人感,比我那不成器的男朋友更幽默”时,对于“AI做不到什么”我们还能像以前那么自信吗?
技术拟人化:从"像不像"到"怕不怕"
当数字罗永浩扶眼镜,眨巴他的聚光小眼睛与助播抢话时,连本尊都发微博感叹"恍惚"。
微博原文
我的首场数字人直播在百度完美收官了,说真的,这数字人效果把我自己都吓一跳。我和萧木的两个数字人在那儿眉来眼去,讲着跟我一样风格的段子,有点恍惚……
但这就是现实。
问了下百度的朋友,今晚这场直播里,由AI生成的剧本式产品讲解高达9.7万字,由AI驱动的数字人动作高达8300个,如果没有数字人,这得把我累成啥样!这一场GMV也没有令人失望,突破了5500万。
百度慧播星的数字人直播技术是行业领先的,能与百度和全网用户共同见证这样的黑科技,我个人真觉得挺过瘾的。至于未来,数字人直播会对电商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没看视频前可能对“AI生成9.7万字脚本及8300个动作”无动于衷,也没什么概念,
但一旦感受到数据其实反映了技术对"人设灵魂"的复刻能力,既有认知难免动摇:
我们喜欢的究竟是罗永浩这个人,还是他输出的内容模式,即那股老罗味?
语言风格:保留"相声式"带货节奏,连"理解万岁"等口头禅都精准还原。
微表情管理:挑眉、抿嘴等微动作与语音情绪同步,打破数字人"面瘫"刻板印象。
实时互动:根据弹幕调整话术,甚至能处理"电动牙刷演示歪了"的突发状况。
不过,一件事的利弊,更多是依视角而定。
就像对品牌尤其是小型商家而言,数字人直播简直就是24小时不熄火的"印钞机"。即使印的是毛票,那也是自动印钞机。
对比传统直播的"人力密集型"痛点,数字人展现出残酷的效率优势:
成本对比:单场成本仅为真人团队的20%,却能实现62%的GMV提升。
时间革命:支持多平台同步开播,夜间流量洼地不再闲置。
长尾价值:直播片段可拆解为短视频二次传播,实现"一鱼多吃"。
美妆品牌的案例更具冲击力——启用AI主播后,凌晨成交占比达47%,月人力成本从5万骤降至8000元。
这印证了李开复的判断:"1000个小时赚500倍的钱"的规模化盈利模型正在成为现实。
原话为:“如果用数字人直播,可能做1000个小时,哪怕每一个小时只能赚(真人直播)一半的钱,1000个小时还是可以赚500倍的钱。”
效率机器之外,也要斟酌数字人直播模式潜在的风险,和正在面临的挑战——
情感账户透支:真人主播的"翻车维权"属性能建立信任,而AI的完美表现反而让人警惕。
监管灰色地带:数字人话术若出现虚假宣传,责任主体该如何界定?
人设保鲜:当所有主播都拥有"24小时营业"的数字分身,IP稀缺性如何维持?
而要运营数字人人设,就需要持续"投喂"新梗和知识库,否则很快会"过气"。
场景创新:双数字人互动只是开始,下一步或是虚拟场景实时搭建。目前的虚拟场景太土味,不仅一眼假,对长时间看直播的观众来说也会造成工伤。
情感计算:通过脑机接口捕捉观众情绪,动态调整直播节奏。
……
罗永浩的数字分身像一面镜子,照见直播电商的两种未来:
对中小商家,这是低成本获取流量的福音;
对头部IP,则是内容创新能力和人设价值的终极考验。
而要追问这些,就得回到源头:直播电商的本质,是什么?
从一开始直播就以重构人货场关系,改变了线上消费方式。
今天的数字人直播,只不过将主播换成虚拟形象。过去的「人货主播」变成「人货虚拟人」。
如果虚拟人只是承担主播的工具角色,那么关系依然限制在「人货直播场」,虚拟人就只是个直播工具。(参考部分餐饮商家直播间里的美女数字人。)
可如果虚拟人能作为大主播的数字化角色,替代肉身直播且发挥出正常水准,无疑会改变很多。
除了降本增效等业务价值外,还值得关注一条——主播本人,可能会陷入怎样的处境?
她/他是否会为了给虚拟人提供数据,而刻意强化人设,成为活体版语料库。
当主播人设—虚拟人—数据喂养,被迫形成闭环,主播本人是否会沦为另一种形式的工具人?
*文章由毒舌版AI 辅助完成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