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片卷疯了的时代,轻反而成了记忆点
首发:姜茶茶
前几天,和一个从业了20年的广告人聊天,她说,她最怀念的是那个创意还被认真对待,“广告”二字本身就是表达的时代。
我听了颇为触动,于是又去找了几位仍在一线拼搏的老广告人,问她们:在你们眼中,广告的黄金年代是什么样的?
1、
那个时候没有十几家广告公司比同一个稿。
提案的时候,客户会认真听创意,不会一上来就问“能完成多少ROI?”“做这个会让我们品牌有什么好处?”
2、
我给一个客户拍过一条公益片,客户很喜欢,第一次看片的时候,还给我们鼓掌了。
那一瞬间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这个行业真的很有意义。
3、
以前我们拍广告,就是讲一个完整的故事。现在拍广告,是把所有东西都挤进三分钟。
又要讲产品、又要带卖点、又要有情节、又要有情绪、又要有品牌感、又要有明星露出、又要追热点,最后还要顺便引导加购。
4、
以前做广告,一句slogan就能火,一张海报也能传好几年。
现在一条广告要拍三分钟,我们一边剪一边问自己“真的有人能看完吗?”
听了这些我也很感慨。
广告的黄金年代,也许已经过去,但那份对创意的认真与热爱,在某一刻,还会重新被点亮。
也正因为如此,我开始回想,那时候我们喜欢的广告,究竟是什么样的?
回过头看,其实流传下来的,大多数都是轻量化的创意表达——时间不长,回味却很长。
大家看完一遍,还想再看第二遍、第三遍,很值得细品。
比如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支奥迪广告(广告人应该都有印象)。
整个创意非常“视觉系”,围绕着奥迪的四环logo展开。
置景极简,整个片子就是在重复同一个动作:一串又一串印着大家熟悉品牌名字的圆形钥匙扣,被一一摆放上去,最终拼成奥迪的四环logo。
用极简的动作叠出记忆点,巧妙融合各品牌技术优势,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把奥迪的全能底气讲得清清楚楚。
视频
没想到,时隔多年,这支经典广告,居然还有“续集”。
视频
熟悉的问句再次响起,和那支经典四环广告如出一辙,好像要把我们拉回那个创意时代。
以问句开场,代入感很强,瞬间激起我的好奇心。
不是从品牌视角讲产品力,而是站在消费者视角出发,引出大家对一辆好车的想象,可能是性能、安全、智能、设计……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回答。
当我以为接下来要开始教科书式介绍车型时,画面陡然一转,四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杯子依次登场——
印着保时捷的杯子、印着宁德时代的杯子、印着华为的杯子和印着quattro的杯子,上桌了。
这时候,我还满脑子问号,以为是要来一场“供应商拼盘秀”,结果……反转来了,
这四个杯子一个个放在桌子上,杯把朝外,刚好组成了一个熟悉的图形:奥迪四环。
原来这一桌“技术含量”,只属于一辆车——奥迪Q6L e-tron。
我猜,这支片子的拍摄成本不会太高。取景简单,没有明星代言,甚至没有复杂的剧情,但它的巧思让人印象深刻。
延续了那种轻量化的创意表达——几乎没怎么堆信息,但我们却get到了很多东西。
只有短短几十秒,却把该讲的讲清楚了,还留了点回味。
为什么用这四个品牌代表四环?为什么用杯子?我会忍不住去想,甚至主动去搜。
不是它讲得多,而是它点得准,信息直接、不啰嗦,轻成本却高命中。
而且这次用四个杯子“续写”四串钥匙的创意,也是一种延续:
不是把过去翻出来蹭热度,而是借助旧符号,讲出现代语境下的新价值。
所以,这支片子的高明之处在于,把创意、技术与品牌精神融为一体,完成了一次很有辨识度的“经典再创作”。
这种广告现在真的不多了。不是因为没人能做,而是大多数时候没机会做:甲方要破圈、要ROI、要年轻化,最好今天拍完明天刷屏。
现在很多广告恨不得把一百个卖点全都塞进一个片子里,样样都想说清楚,
结果做出来往往是四不像,失了焦点,消费者最后什么都记不住。
你要是提“留白”“铺陈氛围”“品牌精神”,就很容易被认为是在给甲方上课。
但也正因为这样,才更显出这支片子的难得。它做了减法,用一个小动作,传递了概念。
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这支片子,拍得像是我们刚入行那几年,创意还比较纯粹的时候——
创意没被PPT和预算绑死,也没被“能不能破圈”“能不能量化”这些问题摁在地上摩擦。
说实话,这个创意其实挺简单的,甚至可以说有点“讨巧”——没有大场面、没有高预算、没有铺天盖地的宣发轰炸。
我猜拍摄也就是三两小时,制作成本不高,但成片出来还挺有内味儿。
有点像以前我们最喜欢分析的那类经典作品:轻盈、准确、像是随手一挥,却正中红心。
这也正是最打动我的地方,一种久违的松弛感。
原来广告也可以不用那么复杂,不必硬拗出一整套超级叙事,也能真诚、有效、被记住。
这种不复杂,反而因此戳得更准。
我们总说,每个品牌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库,可能是一个符号、一段旋律、一句广告语,埋藏在消费者脑海深处,等待被唤醒。
所以,四环一出现,记忆的闸门打开了。创意是轻的,但足够打动人心。
我看完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怎么没想到?”
我们太久没看到这种创意了。
现在做内容、做campaign太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一个是生怕没人看,疯狂堆梗造势;
另一个是生怕被骂,文案越来越讨好,表达越来越“保险”。
最后做出来的TVC,虽然不出错,但缺少了记忆点。
这支片子的出现,反而提醒我们——敢于留白。
还有一点,我们广告人拍片子,最怕客户开口说“讲讲技术优势”,
因为我们知道那意味着,接下来可能会是一连串消费者听不懂、导演拍不出、创意人改到怀疑人生的生僻词清单。
但这支片子给了我们一个思路,不硬讲技术,而是借力其他品牌,用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把一辆车的底牌亮得刚刚好。
让大家直观感受到:“这车很高级,这品牌很值得”。
用四个杯子拼出四环的那一刻,我们不只是懂了创意,更是被品牌力悄悄击中。
大家看懂了,就会心一笑。在我看来,这是一支用创意为技术收口的作品。
简而言之,它不是一支简单的流量片,也不是转化片,而是一支值得细品,留有余味的片子。
这支片子当然不完美,有人会觉得它太取巧,或者不够“炸”。
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提醒我们:创意可以轻量化。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