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社群,过去大家一般会想到Lululemon,凭借社群,一个瑜伽馆旁的小店铺成长为一家400亿新兴巨头。
现在,社群已不是为什么做,而是怎么做的事了。
以社群的形式,把对品牌感兴趣的用户聚在一起,借社群的身份感认同,提升品牌的用户忠诚度,已是存量时代品牌维系用户的主要途径。
更多品牌,把构建社群提升到战略高度。
Lululemon隔壁赛道的户外品牌们,也是这样。
始祖鸟把“山地课堂”,开进了松赞的绝境酒店;凯乐石的“磐石行动”,一个月办了80多场活动……远到香格里拉的雪山峭壁,进到你家附近的公园绿地,户外品牌的社群活动遍地开花。
从卷起社群的户外品牌中,我们找到5个比较有特色的案例:
在高山绝壁打造品牌识别的始祖鸟;
把环保、可持续贯彻到底的patagonia;
从山上到山下,死磕“户外潮牌”的北面;
做趣味化社群,走轻户外路线的蕉下;
专业扎根,高频活动做大社群的凯乐石;
拆解其中策略与打法,我们说说:
品牌做社群,到底怎么做?
一、始祖鸟
始于高山的社群活动,立于绝境的品牌区隔
作为“户外奢侈品”的代名词,始祖鸟的核心人群,有硬核户外玩家,也有很大部分非户外人群和女性高净值用户。
始祖鸟的社群,就聚焦这些核心人群去做。
2012年创立的“山地课堂”,是始祖鸟以户外精神圈定品牌阵营的阵地。
其中,山地课堂的“逼格”,来自那些汇聚顶级运动员、硬核玩家的专业赛事、极限活动。
尤其攀岩这项写入品牌历史的项目,不光有国际性的攀岩活动、专业人才培训课,今年还打造了中国首个世界级岩场。在这里,始祖鸟与探险者结下生死之约,也在绝境竖起品牌区隔。
山地课堂的名片
何川、周鹏等顶级攀岩运动员
用始祖鸟的说法,“我们和那些每天都在山野中的人员保有深厚密切的联系,因为他们在真正考验着我们的装备。”
即便面向会员体验课,始祖鸟也走专业路线。攀岩、攀冰、快速穿越、山地跑……都有顶级户外向导和专业运动员领队。参与门槛也不低。线下活动一般都要BETA(消费30000+)及以上会员,且有户外经验才能报名。
这些活动遍布四川、云南的户外圣地,始祖鸟将种子用户—专业户外玩家,和核心用户—户外爱好者们聚在一起,打造户外精神乐园,也借此收集用户反馈、推动产品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始祖鸟的目的地门店,也是打造社群的重要一环。
目的地既代表了户外人的心之所向;真实的户外场景,也为在地直达的社群营销提供方便。比如香格里拉门店,会为会员提供服饰清洗、烘干,以及户外装备租赁服务。各地的户外玩家,将这里当作从城市到雪山的中转站;许多品牌社群活动,也以此为据点。
始祖鸟4-6月目的地门店活动
但大家也知道,80%的“鸟粉”其实并不登山。
对于这类用户,始祖鸟也以“社群+内容”的方式聚焦用户认同。
线上,会员小程序、山地课堂小红书等不定时更新的运动员故事、社群活动纪实,持续塑造始祖鸟“硬核专业”叙事和“雪山高原”想象,强调品牌的独特性。
线下,始祖鸟围绕城市门店,面向会员与粉丝,打造在地的户外分享会、特别派对,引导城市“鸟人”们一步步踏入野外。
始祖鸟 Alpha Day | 与传奇对话
同时,面向品牌核心增量人群之一的高净值女性群体,始祖鸟还将户外精神与女性议题结合。
去年,始祖鸟组织多场“她就是高山”主题分享活动。邀请专业攀岩运动员、野外摄影师等,分享她们的户外经历。在野外绽放的女性力量,也成为一种品牌精神的感召。
二、巴塔哥尼亚
一手户外,一手环保,做可持续的社群扩建
同为赛道资深玩家,Patagonia把社群放到品牌发展的战略位置。
“Patagonia不强调业绩,而是强调扩大社群。”
——Patagonia中国大陆地区负责人曾为刚
Patagonia扎根户外,一靠硬核户外、二靠品牌可持续。品牌“扩建”社群,也围绕这两点品牌基因去做。
整体而言,Patagonia的主要以门店为中心展开。品牌的社群活动,多在店内,或店外城市街头及城市周边进行。社群的负责人,也是门店的销售人员。
品牌的社群活动门槛一般不高,仅部分活动需交纳报名费。从会员小程序可以看到,主要分为三大项:
户外运动、环保行动、worn wear。
户外方面,同为户外资深玩家,Patagonia相比始祖鸟,会更强调户外作为一种可循环的生活方式。
品牌的户外社群活动涉及攀岩、冲浪、皮划艇、飞硬钓……属于国内不太热门,但也正在形成社群的类别。尤其是攀岩、冲浪,还是Patagonia长期发起的主线运动。对品牌而言,这些社群活动既是与特定户外文化绑定心智站位的方式,也是一种用户培养的过程。
Patagonia也是户外品牌中,最常组织环保活动的一个。
一来,品牌会在门店组织公开的环保讲座和纪录片播放,吸引环保意识强的用户;
二来,品牌还将户外和环保相结合,世界环境日捡拾跑、【1%地球税】观鸟活动、冲浪循环市集……在户外具体的环保实践中,维系稳定的用户链接。
当然,环保对Patagonia早已不只是一种倡导。
将可持续写进经营逻辑的品牌,也通过社群交互,让“可持续”成为一种基于品牌共识的用户共创。
旧产品终身维修、更换或回收服务,是Patagonia的特色。品牌门店里,每一间挂满了针线和修补工具“万维修补车间”,都在用户体验中,深入倡导一种可循环的生活方式。
品牌也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社区活动。在线下门店发起冲锋衣清洗、旧衣改造活动,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修修补补又十年”,也可以是一种可持续的趣味。
诚然,环保在国内还远不到一个能真正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但Patagonia也正通过社群的方式,找到属于它的客群——那些真正的户外爱好者或者环保人士。
三、北面
上山办节,下山办展,将户外引入都市潮流
随着城市泛户外人群不断扩张,户外品牌纷纷开始“下山”破圈。
这两年,北面逐渐将品牌业务划分为“山上”、“山下”两部分。其中品牌“下山”的一大决策,是通过对产品“城市户外时尚”属性的强化,打破户外服饰只能在户外运动中穿着的场景局限。
这种破圈思路,也被贯彻于品牌的社群策略中。
一般来说,经由门店、社媒、小程序等沉淀私域用户后,北面的“探索通”等户外社群,又会以兴趣、文化为多元话题切入点,聚集志同道合的用户。
面向社群用户,品牌也会组织专业向的攀岩赛事、大众向的徒步活动等等。
北面社群徒步活动
北面×Alex Honnald 攀岩工厂活动
北面的品牌特色,在于“造节”。
22年至今,北面“户外山地节”每年举办2-3届。从吉林,到阳朔、丽江,冬天有滑雪、雪地露营,春夏秋会安排徒步、攀岩、越野跑,同时会融入展览、表演、赛事等多种玩法。会员可以凭积分报名,也会邀请明星、kol参与。
去年冬天吉林雪场举办的北面山地节
事件性的节日打造,不仅是对品牌自身话语权的背书。其中包容多元的节日活动,也将不同领域的户外爱好者吸引到一处。在面对面的社交体验中,提高社群活性、形成社群凝聚力。
随着“下山”策略的推进,北面还将“山地节”搬到城市。比如去年落地上海的“北面攀岩节” ,为全国专业运动员和攀岩爱好者打造城市在地集会的场景。
除此之外,北面“下山”的侧重,在于跨界融合与潮流叙事,相关的营销动作,最终也会关联到品牌社群。
一方面,联名于北面,也一种社群拓圈的方式。品牌会格外考虑联名对象的文化圈层的融合。比如与Brain Dead联名推出攀岩系列产品,也是看重其作为潮牌的认知度和长期支持攀岩文化的社群影响力。
另一方面,北面也面向品牌社群沟通其潮流叙事。
像那些联名快闪、艺术展览,既为向外吸引同频者,也为对内聚焦共识。品牌会在活动期间,设置会员专属体验或社群闭门活动。专属意味着身份,品牌“同好们”也能通过这种身份认同,对北面的潮流基因达成共识。
四、蕉下
出门即户外,趣味化轻户外社群,向大众破圈
两年前,蕉下借一场声势浩大的品牌升级,从防晒品类打入“轻户外”赛道。
出门即户外,在蕉下的理念里,“拥抱天地间的美好和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社交,有时候并不需要那么多时间和金钱成本。”
彼时,轻量化的品牌定位下,品牌也梳理出一套精细的社群建构策略:
蕉下将社群用户分为了三个层级:种子 Camper、核心 Camper、主力 Camper,形成「金字塔式」共创体系。
在品牌打造的全国首个轻户外社群 BU Camper 里,种子用户为资深户外玩家,也是社群主理人;核心用户则包含运动达人、户外博主等,有一定粉丝量;
主力用户则是之前购买过蕉下产品,但与品牌链接不太深入的用户。也是蕉下试图通过社群打通链接的主对象。
用户进入社群后,就会收到社群主理人发起的社群活动。
与品牌“轻户外”概念相呼应,这些社群活动不死磕高精尖户外,除了露营、徒步等野外活动活动,还格外注重城市在地的趣味性。
比如,深圳大梅沙鱼类研究,兼顾自然科普;上海探城的citywalk,融入地文化体验;加入绘画课的艺术徒步、倡导环保出行的【120%】无痕迹徒步……
还有为社群定制的品牌节日“蕉下好友季”,邀请核心用户、KOL共同参与,品牌与用户的双向奔赴。
如此,蕉下从专业人群破圈,通过轻量级的户外体验,将“泛户外人群”转化为品牌的“轻户外用户”。在倡导一种更贴近城市的户外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品牌也同时完成产品的体验式种草,并为品牌再传播提供素材。
但精细的社群打法,必然需很大的资金、人力投入。自去年裁撤品牌部,蕉下对社群投入也大幅下降,BU Camper相关内容已停更。
社群活动规模缩水,好在品牌的社群经验,一部分延续下来。
现在,蕉下的户外社群主要集中在“一起去焦游”平台,社群活动主要面向上海、成都、深圳三地的会员用户,并开放少量名额给小红书的评论区。
活动依然主打轻量级,包括城市绿地露营、城市街区骑行、城市周边徒步……也会将一些热门城市室内运动带向户外,比如匹克球、普拉提等,同样专业性与娱乐性结合。
蕉下6月上海活动
五、凯乐石
以门店为中心,高频“山系”活动,扎根专业心智
作为“全球三大全系攀登品牌之一”,凯乐石的产品能在国货中卖到千元价格,就在于品牌主打”专业”心智。
怎么让品牌的“专业”可信任,凯乐石选择在社群这个面对面的沟通方式。
凯乐石的社群投入巨大。两个数据,一是,凯乐石社群运营团队人数超过2200人,远高于其他户外品牌。二是,仅今年5月,凯乐石就在22个城市举办85场活动,平均下来每天近三场。
高频的社群活动,也归功于凯乐石以城市门店为中心的社群打造。
一般来说,接收到全域沉淀的用户后,凯乐石除了通过用户分层、用户标签推送个性化内容,降低用户流失率,还会邀请用户加入社群。之后,月更的社群活动,支持着稳健的社群生态运营。
凯乐石的社群活动,重点绑定2项户外类目:
一是攀岩。二是跑山。
越难的项目,越能印证户外设备的专业实力。攀岩、跑山这种极限运动,前面提到的始祖鸟、Patagonia、北面都有布局于此。
凯乐石更下大手笔。
首先是通过赛事聚拢用户。以越野跑为例,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始于2017年,今年又面向不同层次的跑者,设置了5个组别,吸引近万人参赛。通过赛事积分绑定会员权益,凯乐石也由此进一步将私域、社群做大。
凯乐石2025莫干山跑山赛 赛事分级
其次是面向不同用户,做针对性的社群策略。
资深人群这边,凯乐石借专业攀岩运动员、跑团等,推广品牌文化,也邀请他们深度参与专业攀岩装备、越野跑山系列产品的迭代升级,背书产品力。
而普通玩家和兴趣人群这边,凯乐石也借活动聚合用户。由门店出发,从训练到参赛,从理论到实操,为社群提供全方位、陪伴型服务。
聚焦极限项目,可以通过专业口碑形成圈层裂变,提高品牌价值感。但这小圈子毕竟人群有限。当户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凯乐石也在通过多元的社群活动打开人群。
2023年,凯乐石启动面向户外爱好者的社群项目“磐石行动”。
磐石行动既面向高层级会员,也在社媒开放直通名额。每月全国几十场活动,借门店营销网络,全方位覆盖大众与专业户外场景和人群。
凯乐石6月全国社群活动一览
凯乐石还会按着用户标签不同,进行个性化推荐。从入门到进阶,从露营、徒步到跑山、攀岩、高海拔攀登……同时,也会和其他成熟的户外社群联动;也有像“她的攀登”这类,面向女性人群做精准沟通。
最后说说,什么是好的社群营销?
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越来越拥挤的市场下,户外品牌们都意识到了,维系用户关系、扎根品牌心智的重要性。
可是,当品牌组织的徒步、露营、越野跑……开始铺满漫山遍野,品牌社群也呈现出同质化趋势。
怎么做好社群?或者说,怎么把社群做出特色?
在我看来,好的社群打造,是建设一个可持续的、有社区感的品牌共同体。
结合前文的案例,最后总结3点经验——
一、好的社群营销,必然是品牌价值的延续。
社群不应该是一种短暂的热情消耗或社交赶场,而是一种具有品牌识别的社交破圈的过程。
首先,要有一个不动摇的价值锚点。
回看前文5个户外品牌,
始祖鸟聚焦“高山”,塑造品牌想象;Patagonia将可持续融入产品、门店、社群的每一步体验;北面借节日、联名,打造“户外潮牌”的辨识度;蕉下将“轻量级户外”,做成品牌特色;凯乐石深耕攀岩、跑山,树起专业心智……
只有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导入社群运营全链条,持续创造“这个品牌不一样”的印象,才能持续给到用户选择品牌的理由。
其次,要有一个可持续的扩圈路径。
户外不光是户外的事。根据品牌现实消费人群和目标用户的不同,社群也有个由点及面、做大做强的过程。
一种是从核心用户到主力用户的扩圈。 比如让户外“下山”的始祖鸟、北面,将品牌理念绑定社会议题、潮流文化,也是一种吸引跨圈层共鸣的方式。
更有钱的做法,是将社群做到主力用户,甚至潜在用户中。参考凯乐石,先用高频的社群活动,去放大品牌社群影响力,再聚拢、沉淀、开发核心用户。
二、好的社群营销,是以人为单位的细节性经营。
社群≠私域。私域触达的依然还是流量;而社群是一种更聚焦的、近到人与人之间的经营。
一般而言,能主动加入社群的都是对品牌已有消费、甚至有好感的用户。社群体验是否到位,决定了你是收获“一次体验转化忠实用户”的可能,还是失去Ta并拿到一份“踩雷贴”。
这先是需要一份精细的人群策略。
想要将私域流量导入品牌社群、培养用户粘性,总要搞清楚用户是谁。对此,做数字化的用户分层也好,个性化的用户标签也好,不是为了区别对待,而是保证社群内容的量身定制。
之后,更重要的也更难的是,社群是靠细节盘活的。
在盘点品牌社群动作时,不时也会看到一些用户差评:
始祖鸟某社群负责人“态度傲慢”、巴塔哥尼亚的环保行动“有些无聊”、蕉下的徒步活动“做的好草率” ……
想规避差评,从团队培训,到每一次社群活动的sop,考验的还是细节。
三、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坚持。
很多时候,社群就是个烧钱、费力,但又没法短期求转化的事儿。
人人都想学习Lululemon,但Lululemon的社群支出不是每个品牌都有。
譬如蕉下,缩减社群投入,也有自其合理之处。但叫停社群运营,就不光是省下一项的经营成本,也相当于把一部分正在成长的主力用户,拱手让人。
社群的底色是一场缓慢、持久的用户经营。
在餐饮领域,把酒吧开进年轻人社区的跳海,曾在公开分享中表示:
“哪怕今天晚上做小小的一个活动,只来三个人,两个人,只要来了就有效,因为时间站在你这边,因为你真正触达这几个用户。”
社群之于存量时代的特殊性,也在于,要想把社群经营好,也要摒弃增量时代里求速度、求规模的认知。
最难维系的是人心。借用始祖鸟的一句文案:
以稳,致远。
参考来源:
1. 36氪,Patagonia中国大陆地区负责人曾维刚:好公司不需要ESG部门,24.08.20
2. 运营研究社,霸榜天猫类目 TOP1,这个品牌私域也有点东西,23.09.06
3. 刀法研究所,通过 “造节”,北面如何实现户外运动发展的长久 “可持续” ?24.07.11
4. 感性城市SCity,品牌到底该怎么做社群?23.11.01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