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码难求的Manus AI,广告人怎么用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5-03-11

新建项目-45.png

这两天,你的信息流社交媒体有没有被Manus刷屏?

这款由中国团队打造的AI产品,自2025年3月5日晚间上线后,伴随一个演示视频的出圈,迅速引爆全网。


社交平台上,科技博主、投资人、职场人集体刷屏求邀请码,相关话题阅读量破10亿;
闲鱼甚至出现邀请码黑市,标价从999元到10万元不等,有人喊出「5万不还价」的硬气报价;
股市也随之联动,AI智能体板块单日大涨超5%,多家相关概念股涨停。

这场现象级传播的背后,是一款号称「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的产品——Manus。

是否「首款」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毕竟震撼大众的也不是它的概念,而是其在拆解任务、调用工具、执行操作等实操层面的极致表现。

在官方演示及自媒体博主测评中流传出来的那些例子中,我们见识了它的神通广大——筛选简历、构建股市数据分析图表、做小米SU7展示PPT……它不仅仅是会聊天的AI,更是能像人类一样的「数字打工人」。

尽管大众的注意力都已经被AI圈的一次次「炸裂式传播」磨得脱敏了。但多看两眼还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个现象级的AI产品。

以前的炸裂程度主要体现在聪明,一个个越来越聪明的AI大模型,给对话者一些恐怖谷效应;Manus的炸裂程度则主要体现在能干。从说到做,它真的打通了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01
Manus是什么?


1741602178957996.png

Manus的命名来源于拉丁语“Mens et Manus”,“心智与双手”。这句话也是包括麻省理工在内的很多工科院校爱用的校训,鼓励学生知行合一。

从名字中也可以浅窥这一产品的独特之处。

即通过智能化手段扩展人类能力,既具备规划思考的“心智”,又能调用工具完成实际执行的“手”,最终实现从任务拆解到成果交付的全流程自主化。

也就是在这波热点中被高频提及的「AI Agent智能体」概念。

区别于现在更常见的以Chatbot聊天机器人为主要产品形态的AI大模型,Manus更进一步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动手能力。

传统的AI助手仅仅提供建议,而Manus能够像人类助理一样,独立处理复杂任务,为人类带来真正“知行合一”的智能服务 。


02
Manus和其他AI的区别是什么?

产品形态的区别,是它和前辈们最主要的差异。

这也是Manus的横空出世后后,为何在传播中被大家套上“AI领域的iPhone时刻”“又一个deepseek时刻”等等类比的主要原因。

在AI Agent领域,Manus凭借端到端的任务执行能力开辟了一个新的产品模式。

它采用多智能体协作架构,通过云端虚拟机调度子Agent调用Python、Excel等工具链,实现全流程闭环操作。例如用户输入“筛选程序员简历”,系统即可自动解压文件、分析资质并生成Excel排名表和可视化网站。

这种强工具整合能力使其在企业自动化场景(如股票分析、数据报告生成)中表现突出。但在医疗诊断、法律论证等深度推理任务中,逊于类似DeepSeek这样的专业模型。

相比之下,今年开年的AI新星DeepSeek,作为知识型大脑,其基于6710亿参数的混合专家模型(MoE),在中文知识问答和复杂语义解析上优势更加明显 。只是缺乏工具调用能力,需人工操作执行层;

巨头ChatGPT仍是多语言创意生成的标杆,其成熟的插件生态使其逐渐能够越来越多地支持外部应用扩展 ,但在任务执行层面仅提供建议,且API调用成本显著高于国产模型;

对于轻量级需求,豆包以多样化创意模板成为日常创作利器,可以满足基础的文案写作、图片生成、阅读整理、AI编程等多方位需求。但逻辑稍显薄弱,生成专业报告时容易出现纰漏;

专注长文本处理的Kimi则擅长书籍摘要、法律文书解析 ,但创意写作质量不稳定,也需人工干预调整。

1741603132951490.png


总而言之,Manus的突破性在「智能体即产品」的形态革新。

这使其彻底超越了ChatGPT、DeepSeek、豆包、Kimi等上一代AI工具,以对话为核心、「聊天机器人即产品」的产品逻辑。

然而,正如当下AI的行业竞争还是在于大模型的竞争,Manus的产品创新只能算是“套壳到极致”的阶段性胜利。

其的核心能力依赖于对Claude、Qwen等现有大模型的封装整合,而非底层模型的原创突破。上周五开源社区Github三小时复刻出OpenManus的事实,已然暴露出其工程化封装的技术护城河并不坚固。

相较于DeepSeek通过降低训练成本构建技术壁垒,Manus的竞争力更多体现在产品设计层面。这使得巨头可以轻松通过「基座模型+工作流工具」的组合,快速复制同类功能。

当然,我不是在否认Manus的价值。

Manus的出现给大众带来了另一种AI技术走向的思考。它解锁了在对话框之外的另一种产品形态,或许也会启发出更多元多样AI应用的产品形态。

如Manus首席科学家PeakJi在两年前发出的这条即刻,借着“造轮子”的比喻,表达了他对于大模式开发路径重复隐忧。

1741603222784262.png

今天Manus的创新,是在ChatBot的产品形态之外,找到了另一种“造轮子”的路径。

现在的Agent,是更有想象力的下一代AI产品;
在ChatBot和Agent之外,AI产品还应该有更广阔的想象力。


03
Manus × 广告=?

对于广告人来讲,Manus的创新可能称不上陌生。

创始人肖弘在一次采访中,曾讲到他对于AI产品/AI应用的理解。他举的第一个例子是Jasper——一个火在ChatGPT之前、现象级的AI广告营销工具。

还能有谁比广告人更具技术的工具理性?一个技术出来,广告人先想的是要怎么用、以及怎么将其转变为可变现的商业模式——Jasper就是一个再成功不过的例子。

我们广告人才是真的“Mens et Manus”。

那么,广告人可以如何运用Manus?我试着将数英既往关于行业AI动向的几篇文章喂给了Manus,请它结合这些方向给出可行的参考。

对话阳狮集团EDGE董事总经理陈俊丞:AI不会取代人,创收也能增效

广告人求职攻略(特别篇):8家广告公司AI经验,助力职业进阶

14家广告集团的大模型应用,看懂AI×营销


以下是它的回答(经人类简单整理):

- 串联智能体与工作流

利欧数字的「AI Partner」已初步实现智能体助手功能,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完成短视频脚本生成、SEM投放优化等任务。而Manus可以进一步升级这一模式,使其具备「角色化分工+工作流串联」特性。

例如角色定义,可定制「策略分析师」「创意生成师」「媒介优化官」等专属Agent,对接到现有的工作流程中。如阳狮EDGE团队通过Fluency工具用AI筛选KOL,Manus则能进一步通过Agent组合完成从达人匹配、内容生成到效果监测的全链路自动化;

再如记忆进化,可以基于Manus的记忆能力、检索增强生产技术,构建品牌的私有知识库,类似于蓝标Blue AI的私有数据融合。从而确保输出内容始终能够贴合品牌调性。


- 多模态生成

图像生成方面,Manus可以整合Stable Diffusion可控性优势,从而支持品牌VI规范植入;

视频生产方面,对标利欧「1分钟生成5篇脚本→AI扩写→人工审核」的工作流程,Manus可以进一步完成「分镜智能拆解→素材自动匹配→合规性预审」等全流程落地;

文案创作方面,Manus可以融合Jasper的营销场景模板与阳狮PRIME Model的行业洞察,通过「爆款公式提取→多平台风格适配」解决微信推文长文本与小红书短文案等的兼容需求。


- 垂直场景优化

目前电通MICER、华扬联众启蕴等工具,在数据洞察到落地执行方面,存在一定局限。Manus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数据-策略-创意」联动的垂直场景解决方案。

针对达人营销,升级阳狮Fluency的四象限算法,新增「粉丝画像AI解析→合作报价预测→舆情风险预警」模块,实现比宏盟Omni Content更精细的KOL价值评估;

针对短剧营销,结合阳狮PULSE的短剧数据监测能力,拓展「剧本AI润色→热点话题植入→品牌场景嫁接」功能,解决AI视频同质化痛点;

针对电商营销,借鉴WPP Open与亚马逊的整合模式,通过「商品卖点提取→场景化视频批量生成→智能剪辑分发」,可以达成接近利欧数字「日均100万张图片产能」的工业化输出。


- 组织赋能

知识沉淀:将阳狮Marcel平台的十万级案例库升级为「动态更新的行业知识图谱」,支持跨团队协作;

流程再造:通过开发落地「自动化工作流引擎」实现蓝标「No AI, No Bonus」的考核体系,将宏盟Omni Assist的流程建议转化为可执行的SOP。

成本重构:据阳狮陈俊丞观察,中国市场「算力贵于人力」。基于这一痛点,Manus提供「云端+边缘计算」混合部署方案,降低中小型广告公司的AI使用门槛。

Manus提供的这些接入改进也好、成果迭代也罢,对于手握资源众多的广告集团们来讲其实并没有太强的进入壁垒。

剧变更可能发生在小体量的创意热店、超级个体。Manus带来的生产力革新,其实是将大家的工具能力拉到了差不多的水平。怎么不算一种创意平权呢?


04
一个启示性的AI产品传播案例

关于AI产品的广告营销,数英曾经讨论过《AI行业迎来iPhone时刻,AI产品创意还没跟上》。

我们发现尽管AI产品层出不穷,但AI产品的传播、转化,好像还没跟上。在AI时代,我们尚未总结出一个营销策略、得到一套营销方法,每一次的「炸裂式传播」过后是一地鸡毛。

一方面是品牌声音的缺位、错位,一方面是行业天然的高技术认知壁垒,每一次的AI产品传播到最后只剩下集体看个热闹。

在这一次的Manus传播中,情况好像有所不同。有更多来自幕后的声音,参与进来了。

「全民刷屏求邀请码」的盛况,或许还可以归结为一次FOMO心理(错失恐惧症)的偶然促成。团队的即时回应也还算周到体面。

1741603816216058.png

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在风暴中心,三位创始人作为连续创业者的持续表达、思考,让这个行业的技术面纱不那么朦胧。

产品发布前后,创始人肖弘对话的3小时播客、精华文字内容陆续释出;
Manus首席科学家Peak、产品合伙人张涛在混沌学园的分享也在产品发布后更新上线,迅速速突破10万+。

更不要说三位都是播客对谈的常客,播客平台小宇宙也伺机而动,很快上新了团队访谈合集。

1741603890464731.png

在自媒体话语纷飞的时候,创始人的声音始终没有缺席。

从一开始发布产品介绍就是Peak亲自上镜讲解,到后续传播中三位的声音在即刻、小宇宙多有爆发……创始人直面舆论或许并不能直接突破“炒作”“套壳”“账号被封”等等不利噪音,但至少不会落掉核心用户的好感,至少每一次直接回应都是很快被关注者看见并传播的。


05
总结

其实很能理解在一屏又一屏“求个Manus邀请码”背后,大家对于AI工具的集体性焦虑。

但就像Manus爆发带来的行业讨论:是不是今天AI大模型的算法能力对于AI应用来说已经外溢太多了,所以才要有一个像Manus这样的产品来石破天惊一下,启发人类其实在越来越深的算法能力之外,更多对应的基础设施也该跟上了。

Manus创始人肖弘说他的愿景是做一个消费级的AI产品。但对于今天的AI用户而言,AI产品的数量与能力也外溢太多了。

硬币的一面是竞争促进变革,没有一个AI巨头出来即是所有“小龙”们都还有牌桌上的机会;硬币的另一面,是今天的AI产品宣发需要穿越更多的噪音。不巧因为行业的水涨船高、资源聚集,资本、法制、国际格局等话题也都还在轮流以AI的方式重做一遍,产品反而变成了落在后面的东西。

Manus的突围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产品的胜利、定位的胜利。人到最后还是会为差异化的产品买单、为能理解的产品买单,不管是不是AI时代、不管套壳算不算创新,这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