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遇包豪斯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9-04-02



4月1日,除了愚人之外有着太多特殊的含义。

但1919年4月1日对于现代工业设计史却是“非同凡想”的一天:那一天,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接手创建于1860年的大公爵萨克森美术学校,以包豪斯之名在德国魏玛市成立“公立包豪斯学校”,企图进一步调和艺术和技术的对立性。

它虽然只有14岁,但却进一步奠定了德国设计的精神内核,并深刻的影响了北欧宜家、日本无印良品以及美国苹果。

我们知道工业设计起源于英国工业革命,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德国的设计史也有将近150多年,但在设计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却非至今诞生“100周年”的包豪斯莫属。

我们在前文《工业设计简史:从文艺复兴到后现代主义》中就已经提到过:

“包豪斯”一词是格罗皮乌斯(格罗佩斯)创造出来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

除此之外,包豪斯的成立意义非凡:

它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9年3月20日,格罗庇乌斯发表包豪斯:

“...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师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将我们创造出一栋将建筑、雕刻、绘画结合而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之矗立在云霄高处...”,展现了包浩斯教育的崇高理想与目标。

包豪斯的目的是成为结合建筑、工艺、与艺术的学校,按照格罗庇乌斯的理想,现代设计教育必须结合艺术与技术,将艺术家、工匠与工业之间的界线抹除,方能提升德国的工业水平。

短短的14年里,包豪斯先后3迁校址魏玛、德绍、柏林,也因此有了三个非常不同的发展阶段:


魏玛时期

1919-1925

格罗庇乌斯的理想主义



起初格罗庇乌斯只聘任了三位新教授:美国画家利奥尼·费宁格、瑞士画家约翰·伊登(1922年被劝离)以及德国雕刻家格哈德·马克思,与格罗庇乌斯一起组成“梦幻组合”,后来陆续有瑞士表现主义画家保罗·克利(自1920年起),奥斯卡·施莱默(自1921年起),俄国表现主义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自1922年起)与匈牙利构成主义艺术家拉士罗·摩荷里·纳吉(自1923年起)的加入。

由于当时理论派和技术流长期分野,因此包豪斯在前几年都采双轨教学;由教导艺术形式、色彩、绘画的“形态教师”(Form meister)与传授技术、手工艺、材料的“技术教师”(Handwerks meister)共同教授。

然而,由于形态教师与技术教师教育方向和影响力、待遇差别等不同,包豪斯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两派教职员分裂的情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约翰·伊登的个人直觉式、神秘主义教学与格罗庇乌斯理想中的“集体创作”大相迳庭,直到康定斯基借由他的科学理论课程才让教学重新走上轨道;在克利、康定斯基与纳吉的教学努力下,包豪斯风格逐渐走向理性主义与构成主义。


德绍时期

1925-1932

汉纳斯梅耶的共产主义



1925年包豪斯迁址德绍,结束了魏玛时期混乱的双规教学,格罗庇乌斯开始了包豪斯的精神建设。

为了建立起现代设计理论基础与介绍现代美学思想与成就,格罗庇乌斯与纳吉担任编辑,聘请包豪斯教授与具领导地位的建筑师与艺术家共同撰写,出版了一套规模宏大的设计理论丛书“包豪斯丛书(Bauhaus Books)”。

1926年12月4日,由格罗庇乌斯亲自设计的包豪斯德绍校舍全面落成;并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1928年4月1日,格罗庇乌斯辞去领导人职务,并推荐梅耶成为新的领导人。

在梅耶的领导下,包豪斯终于有了第一笔的盈收;然而梅耶的极左派、泛政治化与反艺术立场,他积极鼓吹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宣扬共产主义思想;使他开始与教职员、德绍政府的关系恶化,布鲁耶、拜耶、纳吉相继辞职;包豪斯的社会地位岌岌可危。

1930年6月,在政府与舆论的压力下,格罗庇乌斯逼迫梅耶辞去校长职务;并邀请公正客观、立场中立的密斯凡德罗接手、挽救包豪斯的声誉。

1931年纳粹在德绍大选获胜,包豪斯在纳粹主义下被认定为“非德国的”事物,而下令关闭学校,密斯凡德罗于1932年10月关闭德绍包豪斯,带领包豪斯师生前往柏林。


柏林时期

1932-1933 

密斯凡德罗的实用主义



1932年,包豪斯迁至柏林的史得可立兹一处废弃电话工厂继续教学;由于经济陷入困境,只能依靠包豪斯本身的设计专利费用、魏玛政府答应支付至1935年的经费和师生们的作品收入来维持教职员的薪资。

密斯凡德罗上任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终止学校内所有政治运动,并积极推动建筑教育研究,才使教学逐渐上轨道,然其方向已转变为机能主义,课程也与原先的包豪斯大不相同。

在包豪斯的设计理论之上,密斯凡德罗提倡“少即是多( less is more )”。

1933年1月,纳粹政府取得国家政权,4月德国文化部下令关闭包豪斯,4月11日师生被盖世太保强制驱离并占领学校,密斯凡德罗多方奔走交涉未果;8月10日,密斯凡德罗以经济困难为由,宣布包豪斯永久解散。

14年间,30多位老师,全部在册的学生总数不超过1250人,最终在包豪斯毕业的学生不过900多人。

至此,包豪斯成为绝唱。


从左至右分别是:Josef Albers、Hinnerk Scheper、 Georg Muche、 László Moholy-Nagy、Herbert Bayer、Joost Schmidt、Walter Gropius、 Marcel Breuer、Vassily Kandinsky、Paul Klee、Lyonel Feininger、 Gunta Stölzl、 Oskar Schlemmer


魏玛时期包豪斯最大的困境是艺术和技术的撕裂,幸好格罗庇乌斯快刀斩乱麻,用科学理论消除了神秘主义的副作用;

德绍时期包豪斯虽然走出了双规教学的二元对立,探索出一条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模式,但却轻易陷入了政治主张的漩涡;

柏林时期虽然在极力摆脱包豪斯的政治包袱,积极向实用主义靠拢,但此刻的包豪斯已经没有了进取之心,连活着都不被允许。

但包豪斯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系统,它的价值在于它开启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序幕,更是集中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设计大师。

包豪斯陨落之后,如阿尔伯斯、格罗庇乌斯、密斯凡德罗和纳吉先后流亡至美国;阿尔伯斯(最开始是学生,后来留学任教)1933年离开德国前往黑山学院任教、格罗庇乌斯1937年赴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密斯凡德罗1937年赴美任教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纳吉1937年前往美国芝加哥创立新包豪斯,即芝加哥设计学院前身。

可以说,包豪斯对于美国设计教育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

二战结束后,德国重新从美国召回格罗庇乌斯,以包豪斯理念和体系为主体创办了“后包豪斯”学校-----乌尔姆设计学院;从此,现代主义运动又重新开始,但重启之后的包豪斯与柯布西耶(和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一起都是彼得贝伦斯的学生)的精英主义、风格派的抽象功能主义、未来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站在一起,已经没有了“会当凌绝顶”的气魄。

但无法否认的是,在包豪斯之后出现的未来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风格,它们都是在包豪斯构建的现代设计体系之上衍生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包豪斯搭建了艺术和技术之间的那道“桥梁”,并让它们达到了技术和艺术、形式和功能上的“完美统一”。

当然,考虑到格罗庇乌斯青年时代致力于德意志制造同盟、师从于同盟的首席建筑师彼得贝伦斯;其宗旨“向死的机械产品注入灵魂”相比于后者的“通过艺术、工业和手工艺的结合,提高德国设计水平”无异于更“青之于蓝”。




换一个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包豪斯的偶然和必然;正是工业革命提供的爆炸性机器生产力带来了技术和艺术的脱节;生产力的大跃进使得产品的设计力跟不上时代,导致他们开始掀起工艺美术运动,但源起于英国的这场设计改良运动(复兴传统手工艺)传到欧美之后有了变种,人们开始新艺术运动(倡导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

这两次运动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和艺术对立的矛盾,但却给英国和法国的产品带来了庞大的生命力;为了使德国商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英国抗衡,德国的企业家、艺术家和技术人员1907年组成了全国性的组织──德意志制造同盟,目的在提高工业制品质量以达到国际水平;在国策的引导下,德国工业水准有了长足的发展。

12年后,从德意志制造同盟“毕业”的格罗庇乌斯创立包豪斯,在制造同盟调和艺术和技术矛盾的基础上企图臻至完美。

14年后,包豪斯因为政治倾向勒令取缔,也从此把“现代设计教育”的火种从美国抵达全世界。

而这之后,包豪斯在全世界拥有着无数的门徒,而这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北欧宜家、日本无印良品和美国苹果。

无印良品继承了包豪斯的“精”——性冷淡,功能和形态的高度统一符合现代人对“简约”的追求。

宜家继承了包豪斯的“气”——北欧风,内容和服务的高度糅合符合现代人对“漂流文化”的理解。

苹果继承了包豪斯的“神”——极简主义,体验和细节的高度专注符合现代人对“优越感”的执着。

趁包豪斯百年校庆之日,你不准备为这个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吗?

素材:@icecream创意微播报《设计人不可不知的包豪斯 》






— END —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