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都挺好,强行洗白的结局真烂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9-03-29


前几天,都挺好,终于

大结局了。

对于这样的结局,我十分不满意。


强行和谐的Happy ending一点也不happy,

建议此类电视剧播出的时候都提前预警:

剧中主角有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将在五十集里大战五百回合,

但是...他们最终仍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啊

那么你们前头撕了几十集是为什么?

那么多怨恨,那么多伤痛,就这么一笑泯恩仇了

我更愿意看到女主角过好自己的生活,

而不是为糟心的原生家庭出钱出力,

还让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她指手画脚。


明明批判现实的体裁,末尾几集的强行洗白真的尴尬,虽然结局哭的稀里哗啦,但是依然认为烂尾了。

不明白编剧为什么这么改,如果是因为广电我无话可说,如果是编剧觉得这样改比较有人情味,那我觉得编剧可能需要一点坎坷的人生阅历。


批判的笔就应该稳准狠,批判的笔就应该冷血而无情,不然刺不痛别人,也就没有了批判的价值。

就应该像大刘写地球太空舰队那一段,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那种,没有任何余地。不到这种程度,人就不知道自己有多黑,不知道就会继续黑下去。

编剧强行给剧中人物洗白,现实中的人拿什么给自己洗白。


就是烂尾。不只是烂尾,而是作恶。

把那些有着痛苦童年的人遛出来,然后告诉他们“就算对你再不好,那也是你亲人,你有能力了也得对他们无私奉献心甘情愿”。


引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其中有一段话非:


为什么所谓教养就是受苦的人该闭嘴?为什么打人的人上电视广告牌?姐姐,我好失望,但我不是对你失望,这个世界,或是生活、命运,或叫它神,或无论叫它什么,它好差劲,我在读小说,如果读到赏善罚恶的好结局,我就会哭,我宁愿大家承认人间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讨厌人说经过痛苦才成为更好的人,我好希望大家承认有些痛苦是毁灭的,我讨厌大团圆的抒情传统,讨厌王子跟公主在一起,正面思考多么媚俗!可是姐姐,你知道我更恨什么吗?我宁愿我是一个媚俗的人,我宁愿无知,也不想要看过世界的背面。



你屈服于众口,他们告诉你这是应当的,运用一种无懈可击的组合拳法,“事已至此”,“出于你明白的原因”,“也只能这样了”,“不要太强求”,“毕竟比起其他的”,“难道不应该吗”。每一句话在你的脑子里都能毫无障碍地接下去,但又有另一个声音在说。

它很好,各方面,都挺好,演员一流,镜头表现力过关,各种细节到位,甚至连流浪狗在海报上都有一席之位,你很难忍心去挑什么毛病。但是。但是。

哦……原来四十多集就是为了说这个呀,好一个先抑后扬,好一个包藏祸心,所有的真情实感都变成了真实可笑,好了你骗我看完了,但是,你休想骗我给满分。

但问题在于,通过论据A能够证明论点A,不等于通过论点A能得出结论B。假设苏明哲说,爸病了,我必须回到爸身边去,因为我是家里的大哥,明成照顾得不好,明玉又不管。这句话中,已知条件“爸生病”,结论是“我得回去”,论据1是“别人没照顾好”,2是“我有责任和义务”;隐藏的论点是“我照顾得好”和(或)“我不管没人管了”。

事实1,苏明哲铁定照顾不好,别人没照顾好不能作为他能照顾好的必要条件,故结论不成立。事实2,大哥的盲目责任滤镜下“没人管”并不真实,故结论不成立。事实3,同样由于盲目责任感(与同等或更高程度的自大)作祟,他对自己的实力十分没有清醒认知,故论点和结论都不成立。


讲道理,我国观众已经很宽容了,体谅审查,体谅导演的不能拍,体谅编剧的语焉不详,但你们不能因为这些客观原因而枉顾角色行为的延续性,既然吴非不是个能忍气吞声的人,她的忍气吞声便理应被渲染得更温柔和妥帖些。


写这文章之前,说实话看了下知乎网民的态度,这个被赞的最高:



剧中的名字难道不是讽刺吗?

苏大强       ——软弱无能,不能担负起家里父亲的重担。哪里强了?

苏明哲  ——不明事理,一味抱怨。好面子,又自私。明哲,呵呵。

苏明成    ——     宝妈男,遇事冲动,一事无成。明成,让人失望。

苏明玉    ——     明玉,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明玉谓之掌上明珠,剧中明玉的遭遇让人唏嘘。

从这点来看,讲道理:作者和编剧用心了。



张洛鸣说:

这世上有两种艺术,一种是对美好的赞颂,另一种是对丑恶的鞭挞。


前面这种,可以让好人先苦后甜,后面这种,必须让坏人先甜后苦。两种概括成一种,就叫“大团圆式结局”。


我们自古以来就喜欢“大团圆式结局”。白素贞和许仙被拆散还可以重聚,贾府衰败后还能复兴,关羽丢了魂还要追掉吕蒙的魂,梁山伯与祝英台就算变成蝴蝶也要在一起。


其实我们自己也知道这不可能,但就是喜欢。


这倒不是中国人独有的特点。这种心情,古今中外是共通的。


你看美国人也这样:美军不好使的时候,美国队长一定好使。实在就连美国队长都不好使的时候,惊奇队长一定好使。


反正总得有个什么人好使。要是谁都不好使,要是好人一路苦到最后,要是坏人没有遭到报应。


这到底是要赞颂美好还是鞭挞丑恶呢?

都不是。


这是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的“赞颂美好”和“鞭挞丑恶”之外的第三种艺术:反映现实。


我原以为,《都挺好》是这样的艺术品,它也几乎是了。


可惜,在它的结尾,它还是试图向“和解”靠拢,向“团圆”看齐。那一刻,我仿佛看见夏紫薇在容嬷嬷面前露出圣母般的表情:只有原谅才是伟大的。


而且,由于苏大强并不是容嬷嬷,他不光要接受明玉伟大的原谅,还要洗白猥琐的自己。


也许他洗得不那么白。但是,只要剧情试图去洗,就已经证明了它的局限。


到头来,人们还是缺乏直面人生中不美好一面的底气,更缺乏解剖人性中丑恶、并承认这些丑恶无法战胜的勇敢。


还是给它披一层温情的纱吧。《都挺好》嘛,都挺好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苏大强的洗白之旅,大概也就是从将死之时开始。


先是立遗嘱。在日薄西山的时刻,他反省了自己平凡而迷惘的一生,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向过去不曾善待的人们道歉。

特别是,他承认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失职。这对一个父亲来说,挺不容易。


OK,铺垫说完,该说正事了。毕竟,对一份遗嘱来说,遗产怎么分才是真正的干货,也才是真正体现父母内心的地方。


苏大强是怎么分的呢?他首先承认,明玉该拿大头。


因为明玉之前拿家里的最少嘛。然后,明成该拿最少的一份,因为他不光拿家里的多,败家里的也多。


到此为止,这个分配原则还算良心。


可是,注意这是重点,可是。可是明玉最有钱,她根本不需要这点遗产。反倒是明成,由于败家多,所以很需要(继续败)。


作为防止明成继续败家的辅助机制,这笔钱要放在明玉那儿,代为保管。


哇塞,好机智、好公平、好有爱的遗产分配啊,无言以对、无懈可击、无与伦比的父母关怀啊。


虽然她应该得到更多,但由于她不需要得到更多,所以不必给她更多,这是多么神奇的逻辑。


拜托,谁跟钱过不去啊?

要按这个逻辑,中国虽然应该拥有钓鱼岛,但由于我们已经有那么大的国土了,所以钓鱼岛扔给日本得了?这不扯淡吗?


这其实就是个扯淡的逻辑。但由于在《都挺好》的故事里,这个逻辑发生在父母子女之间,所以子女通常说不出什么来。


这个情节折射的现实则是,在很多人的脑子里,还是充满着“劫富济贫”的思维。


无论富人是不是应该得到一样东西,只要他已经有很多东西,就不要再让他得到。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导向?


是不是说,明玉从小就该跟明成一样,或者至少也该长大后变得跟明成一样,才更符合她的个人利益?


若如此,《都挺好》真的是从开头真实到了结尾。


天下有多少父母是这样:好处留给尽义务最少的子女,责任留给尽义务最多的子女。


这不是他们蠢,而是人类就是这么贱的动物。


所以,我们看到的现实往往是,“坏人”只要存一点善念、做一点好事,观众就会哭得稀里哗啦。


坏人放下屠刀就成佛了。苏大强翻出一套崭新的中考复习资料就成好父亲了。我说有些人是不是对“父亲”这个词有什么误会?


当然,苏大强还算不上“坏人”。


他只是有点懦弱,有点精明,也有点愚蠢而已。但无论如何,他绝不是好父亲。


其实,我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眼圈也红了。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也很贱。


从这个角度说,《都挺好》确实挺好。


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的愚蠢和苍白,照见了我们是多么容易被自己的“感情”欺骗。


我们都是挺俗的观众。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遗忘小荧幕上的喜怒哀乐。


电影《芳华》里萧穗子独白说过这么一句话:没有被善待过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可是没有被善待的人也最渴望善良,也最容易被善良和善待打动而冰释前嫌。这也是明玉和解的合理性的一个原因。



只有那些喜怒哀乐掩映下的愚蠢,仍将继续。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