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 Made In India》一窥被撕裂的中国制造?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9-03-26



早在去年年底的推文《向北5公里,中国离Samsung、Sony和Apple还有多远?》中,我们就提出一个假设:中国制造离国际一流制造水准标杆Samsung、Sony和Apple之间的差距,大概是一个Tesla的距离。

为什么是Tesla,不是其他?

因为此时此刻我们最缺的恰恰不是规模、不是资源、不是生产力,也不是黑科技;我们缺的是耐心和想象力。

几千年来,世界绝对的中心;近一百多年,相对屈辱的历史;这种极端的反差,让国人失落的同时内心也憋着一口“怨气”;当然,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不会“胡搅蛮缠”,因此“争气”就成为了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和美国比国力、和北欧比福利、和加拿大比环境、和德日比精密加工……

这样沉重的枷锁背负在“中国制造”身上,想想都觉得“任重道远”。

但是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似乎就已经看见了中国“复兴”的曙光。

中国制造2025如火如荼、互联网+战略铭心刻骨、“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引起了世界“轰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5G促成了中美第一次“制造业”交锋;但有所不同的是,华为基本是在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美利坚合众国。

这样的壮举,怎不叫人兴奋呢?

但在这样“烈火烹油”的大环境下,美国似乎“输”红了眼开始“无理取闹”;但我们真的“赢”了么?

也不见得。

一方面是房地产的甚嚣尘上,压榨年轻人激情和活力的同时,也让不少传统制造业蠢蠢欲动:既然“投机取巧”都能够稳赢大赚,为什么要苦哈哈的流血流汗。

另一方面自然是互联网经济中不断被炒作和引爆的风口,通过烧钱形成规模、然后再用规模融资再烧钱这样的商业套路屡试不爽,让互联网企业顾此失彼:亲营销而远产品。

最后,娱乐圈的“乌烟瘴气”或许也要算上一笔,这种通过虚假流量“包装”出来的明星他们正在试图动摇年轻人“踏实能干”的根基;由他们代言衍生的各种产品正在变成“华而不实”的“快消品”。

种种负能量的“侵蚀”,逐渐让“奋起直追”的中国制造染上了“沉疴”;虽然现在还没爆发,但已然影响到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越来越低的结婚率(2018结婚率最低至7.2‰)和少子化就是年轻人一种无声的表达。

毕竟,谁也不想为《2019中国房地产富豪榜》上那1.99万亿元人民币(112位财富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企业的富豪总财富)“添砖加瓦”。

言归正传,《印度制造 Sui Dhaaga - Made In India》大概是我们除了《无双》《护垫侠》和《流浪地球》之后谈到的第四部电影;之所以会选择它,主要是因为我们想从这部电影中一窥“印度制造”背后的“中国制造”:相比于正在“牙牙学语”的印度制造,已经“健步如飞”的中国制造似乎走上了“弯路”。


Made In India



作为一个不太喜欢好莱坞比较倾向于宝莱坞的印度电影迷,沙鲁克、阿米尔、阿克谢、维杰和小老虎的片子,几乎每一部我都看过。

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就特别好奇,印度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

之前很难用一个具体的词汇来概括,但后来看到@袁炫华 把@周星驰 称作为屌丝经济的鼻祖,就突然感觉沙鲁克的《零度之恋》、阿米尔的《印度暴徒》、阿克谢的《金牌》、维杰的《一票革命》,小老虎的《智勇三响炮》几乎都有着同样的内核:

电影中的主角大多都是个性顽劣的普通人(公务员、无赖、大龄单身);就算一开始“功成名就”(富二代、权二代、黑二代、跨国公司总裁),他们也必然有着一个相当“悲惨”的身世,又或者他们即将遭遇各种“悲痛欲绝”的处境。

当然,虽然他们都比较能“打”,但他们最厉害的往往不是脑子,而是嘴遁。

而这也正是周星驰讨人喜欢的绝大多数原因,毕竟,石斑鱼的笑声太有魔性。

相比于国内一开局就是小鲜肉&高富帅,各种面瘫、花痴、撕逼和堕胎,印度电影从没忘记他们的用户是谁——是大多数平平无奇的普通人;但国内电影就不一样了,导演、编剧再加上几个流量明星“过家家”,自嗨起来,完全就不给普通人代入空间。

也难怪票房惨败。

回到电影《Made In India》中,这又是一个“望夫成龙”的故事;只不过,放在印度电影序列,这是一个《厕所革命》的前半段加上《护垫侠》后半段的故事。

一半多一点的电影,就围绕着缝纫机徐徐展开,后半段的重点是时装比赛;前面的节奏太慢,后面像是坐上了过山车;男主不明不白就成为了获胜者,然后畅销全球;我们不否认男女主身上的衣服确实不错,但男主真正裁缝出来的东西却只有前半段的那个枕头套;后面参赛的时装完全就是凭空出现的。

有意思的是,电影中最大的反派是中国制造的“信徒”服装厂老板,他们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却一定要打上“中国制造”的logo,可见,在印度人至少在印度商人眼中“中国制造”就是一种品质又价值的象征。

结局的那一场走秀,服装厂的衣服很普通也很精致,但却被男主量身定制的“战袍”打败了。

而这,或许就是印度制造的野心:他们要用量身定制的“创意”打败中国制造的数量。


印度制造


2014年5月26日,印度新任联邦总理莫迪在新德里正式宣誓就职。

9月25日,莫迪在新德里启动了印度新政府上台后力推的“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计划并发表了希望以提升国防工业能力为牵引,全面振兴国内制造业的讲话。

不可否认,在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红利消失、结婚率屡创新低以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大环境下,再加上国内手机与家电的需求趋于饱和,互联网经济模式遇上瓶颈;越来越多国内的企业正在逃离:iPhone在印度销量萎靡、三星在印度再开战局、小米华为决战印度……

与中国人口体量相当,35岁以下人口过半,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和尚待开发的消费需求,印度几乎就是一个极好的“接盘侠”。

但是考虑到印度制造的真实水准:《2018世界500强公司》中印度有7家:

印度石油公司(137)、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197)、印度国家银行(216)、印度塔塔汽车公司(232)、巴拉特石油公司(314)、Rajesh Exports公司(405)。

在最赚钱的TOP 50强企业中中国有12家,印度为0。

虽然,印度的制造业结构(资源+银行+制造业+珠宝)比较完善,不像我们那么畸形(500强上榜的房地产:恒大、万科、保利、碧桂园、绿地全部是中国企业);但印度的整体制造业水准和中国差的却不只是一个量级,再加上印度根深蒂固的体制、宗教和种姓的影响;我们不宜过于悲观,当然,也不能太过乐观。

不要以为这一次的中美贸易摩擦就一定是印度的机会,要知道在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政策之下,印度也不是美国的盟友。

虽然印美军贸愈演愈烈,但核心却是印度在玩美苏之间的“平衡木”。

印度虽然有着“印度制造”的伟大梦想——包括未来10年对军事技术的巨大需求:核动力航母、新一代驱护舰、新一代主战坦克、先进无人机和激光武器等;但经过第五代战斗机合作的噩梦之后,印度不再相信,仅依靠俄罗斯的帮助就能实现“十年愿景”,于是,美国也被邀请加入“群聊”。

从《 Made In India》男主的创业成功,可以看见印度普通人极其低下的生活水平确实孕育着“无数”的机会,但创业者需要面对的却不仅仅只是竞争对手的针锋相对,他还可能对上堂而皇之的“官商勾结”,以及上流社会和他们的“格格不入”。


中国制造



和印度制造以中国制造为对手,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不同;中国制造的对手,是全球,也是自己。

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品牌极度缺乏自信,一味的追捧欧美品牌,这确实是中国制造最大的弊端。

就拿中国制造命中注定的竞争对手美国制造来说:早在1894年,人家的工业总产值就一跃超过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已经成为领土超过90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诞生于欧洲的铁路、电报、汽船、炼钢等技术在美国迅速普及;而随着一批又一批来自欧洲的移民涌入美国,这片广袤的北美大陆成了资本主义完美又残酷的试验场,摆在美国面前的是一幅无比繁荣的图景——资源的不劳而获、技术的占为己有、人才的蜂拥而来,构成了美国一百多年的“繁荣”。

但现如今庞大的债务压力、文明的存续、民粹主义的入侵以及愈发空心化的产业链,构成了美国最大的问题。

而这,也给了中国制造“一日千里”的发展契机。

但是这样“高速”“唯利是图”的发展也给中国制造种下了“病因”。

如果说美国制造的最大问题是产业空心化,那么中国制造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空心化。

我们不缺少吃苦耐劳的底层工人、我们也不缺少奋发图强的科研人士;但我们缺少从高精尖技术到实操环节的人才梯度传承,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年被时代需求“揠苗助长”的顶尖人才近些年来逐渐有些“青黄不接”,军工制造奋起直追不输于人的我们,在互联网周边制造方面崭露头角,但是我们唯独在民生制造领域“抬不起头”。

就像柳冠中教授在《中国工业实际是加工业》中说的:在工艺美术学院成立的工业设计一开始就埋藏着中国制造的最大问题——我们的工业不注重设计;它是引进的工业、是不完整的工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能算是“加工业”;它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我们从火柴到原子弹却都是别人有了这件东西我们再进行生产。

纵观中国制造的伟大成就,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作为“追随者”,就算是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也都是在已有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加工”;这只能算是创新,算不上创造。

于是,在中国制造的技术红利消耗殆尽之后,我们就迫切需要转行;我们需要像印度制造一样重新“发现”自己的优势,“以人为本”这个概念大概很多中国企业都忘了。

当然,《 Made In India》中所谓的“印度制造”包装的痕迹太重,我们需要学习的也并不是男主如何事业爱情双丰收,而是男主对于制造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制造业,是一个需要代际传承的物种。




在此,我们就可以回答上文所提出的问题:“中国制造怎么了?”

在肉眼可见的长足发展中,中国制造的高端战力在极力追赶欧美,低端战场却已然失去了创造力。

在文化输出上的孱弱,决定了同样从流水线上走下来的中国制造无法和欧美媲美,毕竟人家也算是“留洋归来”,在价格上我们又不具备和别人竞争的优势,毕竟人家连月亮都特别圆?

在这里我们就需要更多有创意、有文化的输出,在文化内涵上PK欧美的“四不像”产品,这样才可能弥补中国制造那道被撕裂的“伤痕”。






— END —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