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生活进行时53:可穿戴设备 宠儿也有"成长的烦恼"

举报 2014-06-05



文字、编辑: Vivian.p@dmunion.com
封图:oken.yang@dmunion.com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自数英DIGITALING)


差不多两年前的这个时间,Google推出了一个爆炸性的新闻,称其将推出智能眼镜(link)。一时之间,舆论哗然。而后的整整一年多时间,以Google Glass为首的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被全球市场追捧到了天上,紧随其后包括一系列各个品牌的智能眼镜,Nike Fuelband, 智能手表⋯⋯从美国华尔街到中国,热浪此起彼伏。

可是,好景不长,可穿戴设备的好时机,并没有想象中真正到来,理性之下并有反思。可穿戴设备的市场使用反馈与发展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良性。

国外知名的科技博客SCOBLEIZER的博主/Rackspace的创始人Robert Scoble是一位痴迷于各种高科技装备的未来学家,在一年前,Google Glass刚刚开放早期体验者报名申领的时候他就第一手拿到了产品,当时他在自己的Google+主页中不断PO自己佩戴Glass的照片,还对产品连番赞扬,有网友玩笑着给他留言问他:你洗澡也带着他吗?他就立即PO了一张自己佩戴着Glass洗澡的照片。这张照片在短短时间内传遍社交网络,当时,Scoble兴奋地说:“我大概除了睡觉之外永远都不会脱下它了!”


好了,一年过去了,就在前几天,ROBERT又出来说话了,这一回,出乎意料的是,他说自己已经完全对Google Glass弃爱了(fr. bbc)⋯⋯


"我戴了一段时间之后,越来越发现,它真的没太大实际用处。只能储存不到20个联系人。而且也根本没有随时拍照片,直接上传Facebook或者Instagram上。另外,用Glass直接下载App非常不方便,很多都没有开放接口。"


抛开大家议论最多的所谓的隐私问题不说,他列举了一大串实际使用中碰到的切实问题——电池寿命太短,每日一充都是奢侈⋯⋯还有,短时间可能不觉得,戴上大半天就会发现作为眼镜它有点太重了,另外应用程序接入的界面还不太好使⋯⋯

真是令人感叹,一年前还是个超级的铁杆粉丝,拍着胸脯说对Google Glass多么真爱,预测说这个产品将会如何颠覆市场,革新生活⋯⋯一年后,已经视其为鸡肋了⋯⋯而且,Robert的例子还绝对不是个例,他代表了一大批可穿戴设备使用者的真实体验。


此前一阵子,笔者身边有不少朋友都购买了JAWBONE等品牌的智能手环,一段时间后笔者小小调查了一圈,发现大部分人都在戴了几次之后就不再用了,最多也就坚持了几个月。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智能手环刚上市的时候,确实受到过市场不错的反馈。产品卖得很火,功能上确实创造了新的需求切口,它可以跟踪你的运动量,监控你的睡眠,还有智能闹钟,通过振动唤醒你而不影响身边人。只需连接电脑或者iPhone,就能将记录的内容同步,通过图表很方便自我管理。

市面上比较有名的同类产品还有Nike+FuelBand、Fitbit Flex,以及国内的咕咚手环。一阵热潮过后不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反馈,用了不到三个月,智能手环的充电就成了大问题。电池的容量衰减得很厉害,从最初4~5天充一次到后来每天一充,大概在三个月的时候彻底充不进电了。而且很多用户都是通过代购买的,产品通常是美版的原装货,国内的商家大多没办法保修。

美国市场调查公司EP的一项调查显示,2013年有1/3购买了智能穿戴设备的美国消费者,在6个月后放弃继续使用。市场调查公司CCS Insight的一项调查也表明,美国和英国已拥有智能穿戴设备的用户中,40%的用户已停止使用这些产品。

今年年初,Nike宣布来自耐克内部的消息称,考虑放弃FuelBand硬件业务,称主要原因是开支高昂和生产方面的挑战,同时产品缺乏足够利润,另一方面,即便通过FuelBand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却不知道如何生成新的价值。

一直市场叫好的Nike FuelBand也走到这一步,这似乎对于当下智能可穿戴硬件的热潮迎头泼了一盆冷水。


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可穿戴设备是在市场的欢呼声中诞生的,对于还在初生阶段的新产品来说,市场对于他们的反馈似乎过早也过于热情了。诸如所有初生事物一样,可穿戴设备还并没有达到成熟阶段,所以问题必然是存在的。为什么前两年如此火热的可穿戴设备会面临停滞的瓶颈?我想问题是来自于两方面的,一方面是产品本身还未成熟,没有很好地满足实用性上的需要,另一方面,市场以及产业链也没有完全配套完善。


问题1、技术不到位——充电,续航等

王先生是成都第一批智能手表用户,几年前摩托罗拉刚推出智能腕表MOTOACTV时,他就请人从国外代购了一款。当时,这款智能手表的概念足够令人兴奋:它可以是个计步器,通过GPS记录你的运动轨迹,还能充当随身音乐播放器。

但使用几次后,兴奋就被烦恼取代。首先这款腕表续航时间太短,一天一充,甚至一天都坚持不了。“早上充好电去上班,下班准备跑步时就没电了,让人很沮丧,总不能一直充电就等着跑步吧?”于是他决定白天使用,晚上充电,但早晨睡醒看个时间就很不方便,因为手表还在充电。

目前三星、索尼等推出的智能手表,续航能力有所加强,但电池技术没有突破,使用时长仍然是这类产品的硬伤。

目前大量可穿戴创业公司开始使用Android来智能化可穿戴硬件,但是普通的Android需要经过大量的定制化修改才能适应各种可穿戴设备。举例来说,Android系统的耗电量比较大,普通Android手机一天一充,以智能机对应的Android芯片和系统解决方案来做可穿戴设备就不是特别合适。目前类似问题仍然待解。


问题2、 产品同质化严重

可穿戴设备产品的高度同质化现象其实不言而喻。



——功能性同质化

Fjord与Adidas合作开发了miCoach SMART RUN智能运动手表,他们希望通过对目前智能可穿戴市场的信息调研来发现未来这一潜力市场的发展动向。根据Fjord对27款知名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研究与分析,这些产品中约70%的主要功能被用于运动及健康领域,而23%应用于社交通讯,剩下的7%用于监控和改善睡眠。



在可穿戴智能设备使用部位的产品分别来看,30%的产品佩戴在手腕上,穿着或佩戴在上身及头部的产品分别占26%和22%,没有明确佩戴部位要求的产品有15%,而双脚似乎是最不被智能可穿戴设备青睐的部位,只有7%的产品选择了那里。



——品牌多样,产品同质,导致消费者选择困境

产品分布最多的手腕上,我们看到的是熟悉的智能手环与手表,虽然数量众多,但值得注意的是Nike已经宣布减少对FuelBand硬件,而其他各家的产品销售状况也令人堪忧。除了万众期待的iwatch,手腕的未来并不明朗。


穿着在上身的智能设备大部分都是佩戴在头上使用,例如不仅有Google Glass这样几乎无所不能的神器,还有智能头盔等,此外,还有可以帮助用户跑步时阅读的智能头带Run-n-Read,以及 各种神奇的运动健康监测设备。小部分穿戴着上身的创新产品例如智能内衣,智能衣服仅仅占了比较小的比例。




⋯⋯


问题3、用户需求——不是刚需,更像是新潮玩具

在短时间内,智能穿戴设备注定不会像智能手机那么火,有不少骨灰级玩家都会说,当初是为了跟风购入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但用过一段时间后,就不会一直使用了,感觉更多像是数码玩具。

在Fjord的这项调查中还显示,消费者对于大量可穿戴设备的需求依赖性并不高,需求也不明朗。,在对智能穿戴产品依赖度的调查上仅一半多的用户表示对于智能穿戴产品具有较高的依赖性,而另一半的人群仍然抱持着尝试或者观望的态度。




除了智能眼镜之外,现在的穿戴要么是手表手机,要么是手机蓝牙伴侣,做计步,闹钟,卡路里测试,提醒功能等,心率测试并不完善,血压,血糖跟传统的测试方法还没有完全突破。就拿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为例,启示大家都可有一个感觉,对于戴在手腕上的东西感觉是:能不戴就不戴。

另有报告称,美国目前只有5%的用户在使用可穿戴智能设备。更无需谈论其他国家。市场研究机构Endeavour Partners发现,在已经购买了可穿戴设备的消费者当中,约有一半以上的消费者不再使用这种追踪设备,其中三分之一的用户更是在获得此种追踪设备的六个月时间内就就弃用了这种设备。影响消费者持续使用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佩戴的舒适感、是否贴合用户的生活习惯、易用度、整体使用效果等等。而最重要的原因,笔者认为是目前可穿戴设备还不能成为用户生活中的刚需,没有形成用户的使用习惯,自然而然的用户黏性就会下降。

的确,对于部分特殊需求群体,例如健康医疗市场来说,可穿戴设备的跟踪监测与传感功能或许很可能成为刚需,血压计和血糖测量仪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对于有着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来说,此种便携仪器可能成为刚需——但前提是测量数据同传统仪器一样是可靠的。


问题4、产业链制约,投入成本大,还未到量产阶段


智能设备单个产品的开发需要投入高昂的开支,这也是Nike考虑放弃FuelBand业务部门的最大原因之一。

生产方面,这些创业者多数还停留在兜售概念的阶段,即使已经有样品成型,但工程化方面,难以量产。

在去年年初,一款叫做土曼的智能手表作为行业中的一匹黑马出现在市场上,原定于12月底可以交付给用户的产品,却屡屡跳票,产品根本无法交付。

土曼创始人汪伟反思,在只有设计图,尚未明确产品的工艺可行性与成本控制的情况下,土曼就开始预售并提前数月预收货款,导致后续的设计、生产全部陷入赶工状态。

可穿戴设备半年的量产周期甚至比手机的生产周期还要长,一个原因在于,整个产业链还不够成熟。

发展初期,可穿戴设备在软件上没有类似智能手机的成熟系统,众人期待的Android wear系统是否能一统江湖尚不确定;硬件方面,无法奢望有类似手机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即使想仿制和抄袭其他以成型产品,受零部件保护政策的影响,“山寨”一款产品的成本,很可能比原产品还高。

此外,穿戴产品由于涉及的行业较多,链条比较长。这个门槛有几方面,软件 App 层面,ID 设计,制造工艺及质量。

由于硬件的生产链条如此之长,一般的小型创业团队是无法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的,更别谈产品出来后与渠道的议价能力了。而大型的厂商注入Google,三星,乃至苹果,似乎都更愿意自己玩自己,更像是出于闭门造车探索新玩意儿的阶段,并不能为整个行业带来更开放的链条基础。至少目前还不能。



问题5,数据的合理利用还未形成系统

可穿戴设备能否真正有效地为使用者带来价值,为商家带来盈利机会,关键取决于对于所获取的数据的应用能力。但目前来说,正如NIKE的负责人所描述的那样,对于数据的应用还并没有到位。

已经拥有一定用户的可穿戴设备,一方面用户数据可能不能像传统设备那样可靠,此外在数据的使用分析上,很多扔停留在单纯的数据收集上,但还无法真正做到分析使用,谈应用大数据更是遥远。

⋯⋯⋯⋯⋯⋯⋯⋯⋯⋯


我们到底需要怎么样的可穿戴设备?(需要解决哪些难题?)


1、技术的完善

续航,充电等问题是必须首要解决的难题,需要通过技术将可穿戴设备的功耗降到最低,使用户不必频繁充电。

国外科技界正在研发功耗更小的元器件,就在上个月,美国初创公司Ineda Systems宣布,一家投资集团将为其投资1700万美元,用于开发可穿戴芯片。这种芯片有望让可穿戴设备的能耗降到目前产品的十分之一,大幅延长充电周期。

相信这一问题不难解决。


2. 优化产品设计,填补市场空缺——尤其针对女性市场


其实,在上述提到的可穿戴设备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之中,还有一个未提及的现状,就是可穿戴设备还并没有捕获女性消费群的芳心。

是的,可穿戴设备的诞生,就被视为是新潮的,酷炫的,先锋的数码产品,目前市面上的可穿戴硬件产品大都过于极客范儿,从设计的外形,甚至功能性上,现有的各种智能眼镜,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外观设计都至多只是很酷,这只能捕获电子数码先锋爱好者以及男性族群的芳心,这反而导致受众太小,而市场商机反而被人为压缩了。如果可穿戴设备能更多注入女性化的洞察和时尚的产品设计,也许女性市场将会是一个契机。




Amy Winters 是一位新媒体艺术家、时尚设计师,能将时尚、视觉艺术、音乐、电影、舞蹈和电影院混合在一起。她是“Rainbow Winters”品牌的创始人,试图借助发光纤维、感应器、色彩变换墨水和纳米科技来表达新兴科技的感性和艺术性。Amy 的每一件作品都将时尚和科技完美融合,现在已经制作出了美轮美奂的成品和用来表演用的时尚服装。




Ryan Genz 和 Francesca Rosella 是交互时尚领域的先锋,早在 2004 年时就开始推广可穿戴科技。他们发明的 Cute Circuit 品牌的智能服装都精美绝伦,无论是视觉上还是感觉上都很具吸引力,许多名人都穿过他们的衣服,比如 Katy Perry。



3. 找到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

很多人评价可穿戴设备很多都像鸡肋,可有可无,就拿智能手表为例,它的功能主要包括负责短信、通话、邮件等数据接收和传递,此外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度,相机拍摄功能等。其实所有这些功能单是智能手机本身都能具备,所以所谓的智能手表更像是智能手机的一个配件,而非单独的智能产品。

而可穿戴设备想要真正具备无法替代的价值,仅仅做到这些是绝不足够的,必须找到用户需求不可替代的入口。这方面。健身,医疗等可以称得上不可替代。所以这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

以尚未发布的iWatch为例,它可能预装名为“Healthbook”的应用。据美国科技博客报道,这一应用采用卡片式界面,根据类别分条显示信息,包括体重、血压、食物摄入、活动、睡眠习惯等。这些数据中有一部分由iWatch采集。

另据英国巴克莱集团的分析师预测,美国企业“硅实验室”生产的紫外线传感器将成为iWatch的重要元件。这款传感器能测量紫外线强弱,从而控制用户在阳光下暴露的时间,减少潜在的皮肤癌风险。该公司制造的传感器还能测量心率、血氧,而且只有2平方毫米大小,适合装配在智能手表里,使其成为佩戴者的“私人医生”。

我们希望今后可穿戴产品能发现更多与身体及日常生活行为相契合的并且是不可替代的功能,找到独立的产品价值。



4. 更有效完善的大数据应用方案

可穿戴设备之所以能被看好,根本价值在于它可以更贴近消费者身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贴合,获取更充分真实的用户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更好地被分析和利用,从而为使用者带来福利。而这一理想是否能真正实现关键取决于大数据产业生态环境,目前大数据产业整体还处于发展之中,并未成熟,所以不难理解为何Nike这样有实力的商家也很难找到真正有效利用用户数据的方法。

一般来说,有相关数据分析背景的团队和对不同智能硬件之间的交互有想法的团队是目前最稀缺的。首先,可穿戴计算产生的数据都是关于用户的行为数据。懂数据分析的团队,后期的数据模型更容易建立,数据分析更有章可循,相应地,商业模式也更易构建。其次,可穿戴硬件设备如果能与其他硬件联动,便可形成一张更大的物联网,这张网的深度和广度要比目前的互联网更深更广,商机的想像空间也水涨船高。


⋯⋯⋯⋯⋯⋯⋯⋯⋯⋯

静候三,五年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在2014年美国消费电子展CES上曾说,目前可穿戴设备亮点并不太多,这虽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但未来五年内可能还无法成为一个大产业。

谷歌眼镜的价值在于开发了一大片新的市场空间,为可穿戴设备吹响了身体上的硬件号角,而智能手环的价值在于以其跟踪计步监测等功能为用户开发了新的身体需求。我们不会否定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希望和价值,而且,市场暂时的冷却并没有阻止各大厂商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踊跃尝试,我们依然对Apple iWatch,Android Wear抱以极高的期待。

我们唯有静候,静候一代又一代新产品为智能硬件的迭代带来的发展成长,静候用户体验的进一步升级,静候大数据应用成熟稳定,可以继续而用户和商家带来可持续的价值空间。静候可穿戴设备的生产链的成熟。静候之下,必有丰收!



参考资料来源: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