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寂寞心灵的APP之旅

举报 2014-03-24


撰文/郑江波 编辑/吴以四


昏暗的灯光,摇曳的烛影,精致的餐具,氤氲着浪漫的气氛。这里是三里屯酒吧街附近的一处西餐厅。望着对面女孩的脸,我有些恍惚,今天是情人节,我和一个陌生人在一起。

她很漂亮,肌肤胜雪。从始至终,我都在拼命地想着话题,努力打破尴尬。她的反应冷淡,只是不咸不淡地应答,显然对我没有兴趣。

这样的场景我并不陌生,我在等着她找借口离开。果然,手机响起来,她要走了。临走我问她是不是单身,她说不是,男友在国外,和我吃饭只是因为我在那款手机App“请吃饭”中发出了活动邀请,这家餐厅的金枪鱼沙拉是她的最爱。看着她走出餐厅,身影消失在北京的雾霾之中,我一口气喝掉了整杯玛格丽特。

我,今年26岁。《商业周刊/中文版》的科技记者,试用各种新的App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上面的故事,是陌生人交友App体验式报道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场景。一个人,在一个空旷的房间,这是我结束一天忙碌后回到家中的常态。陪伴我的还有一部智能手机,与大多数都市里生活的年轻人一样,手机俨然成为了我身体的延伸,它可以解决我日常生活的一切信息需求。“请吃饭”是我最新使用的一款应用,我可以在上面发出请吃饭的邀请,在报名的人中选择和谁一起吃。

我已经邀请过5个女孩吃饭了,没有一个发展为恋人。我的工作很忙碌,每天都会接触不同的人。无奈的是,对我而言工作关系很难变成私人关系,尤其是恋人。明明是自己愚笨,却总是骗自己说缘分未到。

前不久,我接到了一通电话,百合网打来的,一个殷勤的声音传过来,她说可以给我安排相亲。我这才恍惚想起,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特别火的时候,我曾在父母的怂恿之下注册过百合网,他们希望有朝一日我成为孟非口中的“百合网为我们推荐的男嘉宾”。后来我才知道,这种一对一的专业红娘服务是各家婚恋网站的新业务。随着婚恋交友网站PC端的增长放缓,线上资源引流到线下的高端猎婚成为了新的增长点。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婚恋行业的互联网上市公司,世纪佳缘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该网站2013年第四季度净利润2500万元,同比增长45.2%。其中,一对一红娘业务成为了财报中的亮点,占净利润的14.8%,较2012年同比增长111.8%。

百合网、世纪佳缘满足了追求婚姻,并且乐意付费那部分人的需求。从人口数据来看,《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80年到1992年的13年间,中国出生人口2.86亿,这部分人群目前年龄21至33周岁,正是适婚年龄,对约会交友有着强烈的需求。

移动时代,婚恋网站的模式显得有些笨重。艾瑞数据显示,2012年11月,婚恋网站PC端月度用户使用时间占比67.1%,2013年11月这个数字缩减至45%。为PC设计的婚恋网站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受屏幕大小的限制,婚恋网站在手机上的浏览效果并不好。关键是,越来越多的交友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后起之秀野蛮成长,想要颠覆前者,取而代之。这些主打陌生人交友的App以全新的社交玩法,吸引着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

我曾一度沉迷于微信的漂流瓶和摇一摇,这两个游戏性的社交功能被认为是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小龙的神来之笔。可是,想通过它们找女朋友,简直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它们覆盖所有微信用户,遇到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我可接受不了异地恋。

后来,陌陌出现了,身边的朋友都在用,他们说上面有机会、有惊喜,于是我也成为了“陌陌分之一”。陌陌和附近的人一样,本质是基于LBS的陌生人社交。前不久,陌陌创始人唐岩宣布,专注于这一需求,陌陌进入了过亿用户的产品阵营。而我在此茫茫人海中寻寻觅觅,没有惊喜,只有失望。

每次,我和陌生女孩主动打招呼,基本都会石沉大海。即便对方回复了,在“你好”之后我也实在找不到什么话题。我一直觉得诸如查户口般的问题太Low,所以问不出口。陌生人社交,本身就心存戒备,如果不是情场高手,真的很难打开局面深入交流,聊天一般止于“呵呵”。每每主动出击,次次铩羽而归。不过我并不死心,在线状态长期设置为“对所有人可见”,因为心中还残留着一丝希望,也许有人会喜欢我,主动找我搭讪。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终于某天,奇迹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女孩主动问我要不要出来吃饭。难道是我的诚意感动了上天,我换上了新买的淘宝爆款,满心欢喜地来到约会地点。她真美,不像很多陌陌上的“美图秀秀党”一样“见光死”。她长发飘飘,眼波流转,顾盼流连,挡不住万种风情。吃饭时,不需要我讲无聊的冷笑话,她不停地说着话,我的任务只是傻傻地看着她。

吃过饭,她说想去酒吧坐坐,我明明不喜欢那种场合,还是答应了她。她带路去了一家位置偏僻的酒吧,坐下后直接要了两杯鸡尾酒,之后聊天竟然开始变得冷淡,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结账时酒吧向我收了1000元。

虽然明知被宰,还是碍于面子,二话不说刷了卡。出了酒吧,她说自己有些累,便扬长而去了。

这之后很长一段,我忘记了用手机应用找女友这回事。后来,陌陌增加了群组功能,将陌生人关系通过兴趣,沉淀为熟人关系。陌陌群组产品经理钟永安曾告诉《商业周刊/中文版》,陌陌后台平均每天收到2万多次建群申请。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位ID为“郑娜娃”的网友在知乎上描述了自己的群组体验:“在我们生活、工作的周围组各种局,虽然人陌生,但是环境是熟悉的,大家距离得近,有一种巧合和惺惺相惜的感觉,交友门槛突然就降低了……毕竟组群跟一对一的约会比起来,安全系数要高许多,而且没那么暧昧。”


索契冬奥会上,美国手机约会软件Tinder大放异彩,各国运动员白天在赛场上争金夺银,比赛结束之后靠Tinder寻找激情。据Tinder官方统计,冬奥会开幕后那几天,Tinder在索契的新用户数量每日新增400%,有媒体开玩笑说,Tinder间接导致了奥运村内的10万只避孕套消耗殆尽。

奥运村一直是一夜情的高发区,现代科技推波助澜。冬奥会刚刚开幕,新西兰运动员瑞贝卡·托尔就在Twitter上说:“我已经迫不及待要去奥运村用Tinder啦!”Tinder的火爆可见一斑。Tinder的引爆点在于简单高效,系统给用户推荐一张附近异性的照片,如果喜欢对方的照片,向右滑动屏幕表示Yes,向左滑动屏幕表示No。如果用户双方同时选择Yes,两个人就可以聊天了。这款产品发布两年来,形成了1000万次成功匹配,用户每天会在Tinder上进行7.5亿次滑动操作,用以表达喜欢还是不喜欢。

就是这样“以貌取人”的机制,让用户如滚雪球般成长起来。看起来似乎肤浅,却直接切中了人们追求快速的心理。现代社会忙碌的人们,一切都是高频次和碎片化的。在路边等车的几分钟时间,就可以用Tinder迎接一场邂逅。但是,这样速食般的相遇,结局也难免草草,Tinder主要被人们作为寻找刺激的工具。谈及此类App,不得不说现已改名为“Down”的Bang withfriends,这款应用曾因为赤裸裸的因“性”结缘而被苹果下架——性一直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推手。

陌陌CEO唐岩认定性需求是用户在网上结识陌生人的主要动力。在国内,陌陌一度被视为“约炮利器”。不管是Tinder还是陌陌,之所以摘不掉约炮的帽子,就是因为它们太高效了,太容易得到的便很难去珍惜。

如果可以慢下来,产品机制上加以限制,社区氛围便会有可能倾向于严肃的相恋。Tinder在国内出现了几款模仿者,它们基于Tinder做出了本土化创新,限制的程度各有不同,产生的社区氛围也不尽相同,“撩菜撩汤”就是其中之一。在我看来,这是国内最像Tinder的交友App,但它的创始人蒋世奎不这样认为,他认为Tinder和撩菜撩汤都是“Hot or Not”网站的模仿者。撩菜撩汤的名字“海派味”十足,在吴语语系下,“撩菜”的意思是男人勾搭女人,“撩汤”则是女人逗引男人。

于是,我开始在上面找自己的菜。注册用户过程中,有一点让我感觉很真实,除需要填写一般的资料信息,还可以上传语音和视频介绍。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我录了一段20秒的自我介绍,没有录视频。事实证明,多数人和我一样心存戒备,蒋世奎透露,用户录制音频的比例高达50%,视频仅为20%。

蒋世奎将撩菜撩汤定义为移动版的世纪佳缘,他认为传统婚恋已经Out了,年轻人需要新的、免费的交友方式。撩菜撩汤的用户年龄跨度小到15岁,大到40多岁。核心用户群集中在18-28岁。注册成功后,系统送给了我10把钥匙,我还没搞清楚怎么用,配对就开始了。

一张美女照片迎面扑来,照片左右两侧有两个按钮,分别是“我的菜”和“没感觉”。我眼带桃心地选了几个“我的菜”之后,系统寂然无声。这时的我只有等待,因为撩菜撩汤并不内置即时通讯功能,我在等着某个女孩垂青于我,把我当作她的“菜”,漫长的等待之后,终于遇到了那个人。这之后,我明白了钥匙的用处,钥匙作为撩菜撩汤的虚拟货币而存在,用于“互视为菜”之后开启资料,获得联系方式。你还可以购买礼物,送给心仪之人。

钥匙6把起售,1把1元。为了维持用户活跃,系统每天会送用户1把钥匙。根据蒋世奎说,撩菜撩汤的用户留存率很高,30天后的用户留存率为20%,付费用户比例为10%,靠“卖钥匙”,撩菜撩汤10人左右的团队现在已经收入不菲,因为用户的付费意愿很强,而且不乏土豪用户。礼物系统一直被蒋世奎津津乐道,只有6款礼物可供用户选择,除了玫瑰、跑车这些俗气的虚拟礼物,最贵的是一款名为“真爱”的礼物,价值9999把钥匙,也就是9999元人民币。

真爱无价,已经有不少用户送出了“真爱”,蒋世奎并不愿意透露具体数字。虚拟货币是撩菜撩汤对Tinder进行的一次本土化创新,借鉴了9158、六间房等本土秀场网站的盈利模式。

撩菜撩汤礼物系统的巧妙之处在于,每送出一款礼物,哪怕是价值一把钥匙的玫瑰,收礼物的人收到信息后,一般都会礼貌性地回话,这样便为宅男创造了与女神对话的机会。蒋世奎说,对不少男性用户来说,这就已经够了。

撩菜撩汤的数十万用户中,男女比例3.5:1,如此狼多肉少的情况,开发者以照顾、留住女性用户为重要原则,只要留住了她们,就不愁没有男性用户,这是荷尔蒙社交的根本。据移动应用分析公司Flurry的数据显示,各类约会类应用中平均有64%是男性,Android系统手机男性用户更多,占到66%。

蒋世奎故意将外表优质的用户照片放到前面,他说人人都是外貌协会,外表是决定好感的第一要素。如果男女不来电,再聊200分钟感受内涵,都不会产生感情。在Tinder和撩菜撩汤中,人们对于外貌的追求被无限放大了。这种仅凭第一印象,把照片滑来滑去的App,游戏的成分占了多数。现在,国外有一些应用正在回归传统,比如Twine Canvas,它首先考察用户兴趣的匹配度,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照片或图画进行拼接组合,并附上个人爱好的介绍。用户可以浏览他人上传的贴图,如果两人之间喜欢彼此的风格,就可以进一步交流。这是和Tinder等外貌先行的App反其道而行之的,让人们由内而外地相识。蒋世奎认为,这有违天性。但是,在这种因内在而相识的产品机制下,人们至少是不会缺少谈资的。而陌陌、Tinder极大的缺点便在于,人们很难开展交流。

一次偶尔的机会,我在《非诚勿扰》的电视节目上看到了“豆浆油条”的创始人张述,在美国出生的他曾两次参加这个节目。我安装这款应用只是单纯地喜欢这个名字,爱情本来就该像豆浆油条般简单自然。使用后的第一感觉,相比撩菜撩汤,豆浆油条很小清新。张述至今没成功和中国女孩谈过恋爱。相比美国女孩,他觉得中国女孩更倾向于快速确立恋爱关系,主流社会人群在婚姻问题上,普遍显得急迫。

张述说,爱情和交友靠的是缘分,不是功利性的猎取目标。相比撩菜撩汤,豆浆油条对Tinder模式变动很大,男女的相识不再仅凭“眼缘”,个人条件被放到了相等的地位,有无车房这类丈母娘普遍关心的问题,也被作为重要参考目标。从这一点来看,豆浆油条更有婚恋网站的味道。

张述想要追求一种介于随便和保守之间的状态,不希望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既不想做约炮软件,也不想成为婚恋软件,任人们自由发展关系。

缘分可遇不可求,想用豆浆油条找到另一半的难度很大。我选择用我的新浪微博账号进行登录,通过第三方社交账号登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确保用户信息的真实。后台获得这些信息后,会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用户个人特点建模,作为智能匹配的依据。

每次配对,看着一颗“怦怦跳”的红心,从0%-100%,慢慢满溢,四位女孩的神秘面纱被徐徐揭开,总是有新的期待,缘分游戏自此开始。玩过上百次豆浆油条的缘分配对游戏,有一次让我至今难忘,我在上面遇到了初中时的暗恋对象。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一次寻常的配对,当她的照片和其他三位女孩的照片一起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的大脑停滞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转学之后便人间蒸发了一样,在漫长的高中生涯我一直想着她。

现在,上天给了我一次机会。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她的照片,心跳加速。系统进入资料选择页,四个人的资料被完全打乱。我如果选对了她的资料,就有可能与她直接对话。这对我来说简直易如反掌,她的身高、年龄、星座我了然于胸。好事多磨,万万没有想到,竟然出现了“李鬼”,另外一人的资料,除了职业,其他和她的基本一样,我愣住了。

旋即又放下心来,因为就算选错了,系统还会再给我一次机会,从照片和资料两个维度进行二选一,一个是我选择了照片的女孩,一个是我选择了资料的女孩。结束了选择,我进入了甜蜜的等待,我在等着她选择我,因为只有在对方经历了同样的流程之后,她在四位男性中将我视为意中人,我俩才算配对成功,然后就可以直接对话了。几天之后,我进入了焦急的等待,莫非她已经卸载了应用,或者她根本就没有选我。

老天给了我一次机会,又跟我开了一次玩笑。如果当我选了她,发现她也选了我的时候,该有多么美妙。错过了臆想中的真爱,我至今没有一次配对成功,匹配难度简直可以与《Flappy Bird》相提并论,或许这样用户才会更加慎重认真,遏制骚扰信息和约炮邀约。撩菜撩汤平均每个用户可以成功匹配500次,这种高匹配次数得益于低门槛,张述并没有透露豆浆油条让多少有缘人心有灵犀,他只是说有一半的用户成功过。

张述意识到,之前的匹配机制,用户成功的概率太低。为了增加配对概率,当你被选中,系统会通知“谁选了我”,相当于给了双方一次机会,让缘分不会因为直觉出错而溜走。用完每天三次的配对机会,用户想要继续缘分游戏,需要花钱购买“黄豆”,6元钱可以购买60个黄豆,30个黄豆换3次缘分配对机会。与撩菜撩汤不同,豆浆油条并没有礼物系统,这是由配对机制,和想要营造严肃交友的社区氛围决定的。

豆浆油条另一种增加匹配概率的方法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资料,为人们推荐条件相当的用户。从理念上,这是根本的变化,让机器改变社交网络中如金字塔般的用户架构,由纵深到平行,把人分割成了平等的梯队。

不过,理想总是丰满,现实总是骨感。机器不是万能的,尤其在恋爱这件事上,不是简单划分一下人群,就能轻易促成的。个体的多样性,包含无数个维度,所谓的兴趣、性格也不能仅仅通过职业、年龄、星座等作为依据。豆浆油条提出了很好的概念,在实际推荐效果上,并不尽如人意。

我依然一个人,经历了暗恋对象的无视,我有些心灰意冷。直到有一天,在朋友的聚会上,我遇到一个女孩,她是我的理想型,让我的心死灰复燃。不过生性害羞的我,始终没有鼓起勇气和她说上一句话,只敢偷偷瞥上几眼。

回到家,我后悔不已,她是我朋友的朋友,我可以直接向朋友要她的联系方式,犹豫再三,我不希望朋友知道,他是个大嘴巴,会在圈子里传遍我的绯闻。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自己曾在报道中看到了一款名为“某某”的应用,它的功能就是让人找到朋友的朋友。我立刻将某某安装到了手机里,我和她有不少共同好友,并且她也安装了某某,没费吹灰之力,我就联系上了她。

虽然通过聊天,我知道她已经有了男友,但是这并不妨碍我继续使用这款应用。我想,是时候从虚拟的世界走向现实了。某某需要通过微博账号登录,以便抓取用户在微博上的好友关系。人们说某某是“挖墙脚利器”,会加剧上演“闺蜜劫”,让有男女朋友的人感到草木皆兵。某某的创始人叶雯佳不以为然,她说这只是噱头,就像人们说陌陌是约炮利器一样。

某某去年8月上线,如今已经积累了百万量级的用户,获得了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百万级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叶雯佳的创意来源于邓巴理论,即用朋友的朋友,形成的二度人脉,完成跨越单层关系的社交网络。就是“杀熟”。

我想通了,何必舍近求远呢?没有互联网,人们的婚姻问题不就是这样解决的吗。感情常常就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种半熟人之间的社交更安全,并且同样可以暧昧不清。套用一句歌词,“可能在我左右,你才追求,孤独的自由”。叶雯佳对我说,虽然认识朋友的朋友,可以向很多维度发展,比如说招聘。

但她想将某某定位于约会,创业公司需要清晰的定位,少即是多。信息越是泛滥,隐私的保护就越重要,Facebook让人们将个人信息大白于天下,过把瘾之后,人们对这种模式厌倦了,在年轻人的群体间,Facebook已经不那么酷了,投资银行Evercore的分析师肯·塞纳(Ken Sena)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Facebook美国流量下滑的趋势正在加速,年轻用户正在大批离去。

这之后兴起了Snapchat,这款所谓“阅后即焚”的应用,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信息在几秒之中消失于无形,让沟通变得毫无顾忌——反正只有聊天的两个人知道。叶雯佳在某某中借鉴了这个功能,为的是让半熟的人可以快速进入状态,更真实地展现自我,她将这称之为“私密经济”。

由于某某抓取的是我的微博好友,而我的微博关注了诸多名人。这样一来,杨幂、小S,甚至郭德纲,都会出现在我认识的人中。

最大的硬伤还在于,它极度依赖用户注册,我发送出的约会请求,只有在对方同样安装了某某的情况下,才能有所显示,这让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白白浪费了很多感情。

在与那个女孩失之交臂之后,我再也没在某某上找到想要约会的人。微信服务号的发展势如破竹,功能越来越强大。通过朋友的推荐,我关注了“约你妹”,它可以调用各种接口,实现诸多功能。“约你妹”不是骂人的话,不同的断句方式会有不同语言效果,我将之理解为约你的妹子。

约你妹的创始人王启亨对此并不认同,他怕被贴上“约炮”的标签,他说“你妹”是语气助词,就像当初红极一时的手机游戏《找你妹》一样,取这个名字就为好记。

约你妹的商业模式清晰,以社交带动消费,为商家引流带来收入。王启亨有着多年的团购行业经验,深刻了解O2O模式。用户可以在约你妹中发出邀请,确定约会时间、地点、项目,然后等人应邀。它和“请吃饭”的切入点相同,让社交场景先行,利用人们社交的强烈需求,促成人们直接到线下约会。或许千言万语,也抵不过相视一笑,但我已经厌烦了一次次的无疾而终。

缘起即灭,缘生已空。喝掉了整杯玛格丽特,我推开满是水汽的玻璃门,走进了混混沌沌,幽暗深沉的北京城,任由一对对情侣从我身边擦肩而过。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