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文创×王晶:香港导演的北上之路

数英评分
我的评分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2-07

香港电影,一直是华语电影中的一座高峰,不仅是所有华人共同的时代记忆,更向世界影坛输送了“功夫片”这一独特的电影类型。

作为最早一批北上拍戏的香港导演,王晶在港片辉煌时期入行,又在两地电影产业融合中把工作重心迁至北京。

网易文创出品京港双城系列专题片《京港生活》第 3 集《历历画影》正式上线,为你讲述王晶由南至北的导演之路,窥见“双城生活”背后的华语电影变迁。


为了太太生产而做导演,起步于港片黄金时代 

“我其实根本没有胆子去做导演。”

编剧、执导、监制了 400 多部电影的王晶如此说道。

1975 年,香港电影行业中龙争虎斗,电懋退场,邵氏与嘉禾两大巨头打得正热,诸如张彻、李翰祥、楚原、许冠文等这样作品叫好又叫座的导演早已林立。此时不满 20 岁,还未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王晶,因父亲王天林的面子得以进入 TVB “打暑假工”——给一周五播的综艺《欢乐今宵》写段子。

经历了两年多的磨练,在电视公司的混战之局王晶得到 TVB 重用,当时七点播的长剧《强人》交到了 23 岁的王晶手上。又过两年,王晶就用《网中人》《贴错门神》《千王之王》等剧在 TVB、丽的、佳艺三大电视台竞争中证明了自己的编剧实力。80 年代,香港影视在外红遍亚洲,业内激战蓬勃,“导演”确实是一份风光无限又责任颇多的工作。

1.jpg

  • 《网中人》王晶任编剧,周润发、郑裕玲主演

与时代同步,刚刚成家立业的王晶也有些忙乱——太太怀孕,他急需为生产和家里的新生命存钱。于是为了一万元定金,王晶与邵氏的方逸华小姐签了一份片酬低、分红高的导演合约。

“我实在……我对导演懂个屁!”

当时王晶并没有和父亲学过导演本事,只有上学时的一点舞台剧经验,现在回忆起来,事情进展得可谓“梦幻”。

25 岁,王晶领命把自己火遍东南亚的电视剧《千王之王》改编成电影《千王斗千霸》。

初生牛犊不怕虎,“动用所有的人脉拼成一个挺大的卡司(阵容),然后就顺利开拍了,也顺利拍完了。”有了 42 年经验的王晶总结自己的第一次执导,现在只用“顺利”两字概括。

实际在 1980 年请“四哥”谢贤出演“毛头小子”的导演处女作、在片场边学边拍还要镇住邵氏团队、后期时间只有 5 天、同时兼顾 TVB 新一轮收视大战……对任何第一次做导演的人来说,每一条单拎出来都是难题。

但香港电影正是在这种极快的社会节奏中迅速生长起来的,也正是入行于港片市场竞争激烈之时,王晶和很多香港导演一样,在实践中练就了一身临危不乱、灵活高效的本事。1981 年《千王斗千霸》上映三周就收获票房五百万,成为当年香港十大卖座片之一,也是邵氏有史以来第二卖座片。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如此顺利,王晶“从此更不会觉得导演是一个很困难的事”。

3.gif

  • 电影《千王斗千霸》沿袭电视剧《千王之王》,由谢贤出演罗四海

在王晶拿了分红,乐得给小家庭大赚一笔时,香港电影正处在传统向多元转变的最终阶段,大而全的制片模式被取代,香港功夫片在世界范围掀起风潮,各类喜剧百花齐放,凝结出内地观众对港片最鲜明的印象。王晶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里起步,也为港片的耀眼发出了自己的一份光。


 回归,给了香港电影一条生路 

第一次萌生来内地拍戏的念头,是在看到徐克于内地拍摄《狮王争霸》之后,王晶认为内地电影摄制条件已经成熟,便在次年(1993 年)来到北京。

那一年里他拍了 7 部戏, 8 月开拍《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10 月又需开拍《新少林五祖》。前一年白天拍成龙、晚上拍周星驰的本事在内地运作依然良好,王晶 12  月就完成了《倚天屠龙记》和《新少林五祖》,《倚天屠龙记》甚至赶在了同年年底上映。

“努力,有规矩”是王晶对内地电影工作者的初印象。

4.jpg

  • 93年王晶与《新少林五祖》中与李连杰饰演父子的童星谢苗合照,此后谢苗被王晶带回香港继续合作

有了内地拍摄经验,在 1997 年香港回归后,王晶保持着每两年来内地做一部电视剧的频率。内地观众“暑期童年回忆”里再熟悉不过的张卫健版《鹿鼎记》(《小宝与康熙》)《小鱼儿与花无缺》、李亚鹏和霍建华《天下第一》正是那个时期王晶探索内地市场的力作。

30 年代起叔父就在上海做电影,父亲王天林见证了香港电影 50 年代的起飞,王晶生于电影世家,对电影市场的变化颇为敏锐。

“(华语)电影的每一个循环我们都在,我觉得差不多是时候该回来了。”

“是时候”是指 2004 年,也是王晶在内地尝试了不少电视剧后,决定把工作重心逐渐向北京迁移的第一年。

那一年王晶在香港午夜场看了尔冬升执导的《旺角黑夜》,认为拍得极好,后来《旺角黑夜》斩获金像奖,证明业界同样认可。但片子正式上映后并不卖座,总共只收回了 700 多万票房。

6.jpg

“中间一定出了问题” 王晶想 ,“后来我们分析,是香港市场出了问题。”

亚洲金融风暴,加之身处一个出了问题的市场里,王晶认为香港影人素质再强,也是无力回天。

从入行就被卷入收视大战,到回归后把目光放到前景更蓬勃的内地,“跟着市场走”的标签一直伴随着王晶,他也始终认为电影只要售票上映,就无法摆脱商业考量。一个电影人或许可以追梦而活,但整个电影行业要存活就必须有工开、有饭吃。

苑琼丹回忆港片最低迷的那几年,王晶在片场见面说的话让她感动——太好了,老朋友们又聚在一起,大家有工开,就好!

2003 年 6 月,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香港电影人北上、港片进一步融入大华语电影圈已成时代定局。

香港回归 25 年来,内地电影吸收了大量优秀的香港电影人,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市场。香港电影人则把电影工业经验带到内地,越来越多的香港导演突破“香港题材”,将自己的活力投进了“华语影片”这个更大的空间中。

提及林超贤的《红海行动》,自己的《澳门风云》《追龙》等大制作电影,王晶认为“是回归,给了香港电影一个生路”。

8.jpg


 中国人太累了,我还是多给点欢乐吧 

离开香港,把工作重心放到北京,王晶感觉自己的生活慢下来了,北京带给他完全不同的生活体验。

王晶笑称几十年来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一个花花公子,闲暇时间到处应酬;实际上自己的生活非常规律——八点起床写剧本,中午出去吃饭,然后回公司开会或拍戏,晚上十一点睡觉。

曾经能一年拍 7 部戏,也能用两年拍出一部《追龙》。王晶的工作节奏也并非一直那么快,后来他学会用时间来“疗伤”,把自己从忙碌拍摄中解放出来。

现在住在朝阳公园对面,王晶经常静静地在窗前看着公园和马路,五分钟一动不动,有静态的时间来休息让他感觉自己宁静很多,“能想到更多东西”。

北京和香港的文化氛围不同,节奏不同,生活形态不同,但王晶认为两地的电影人却没有什么差别,都是爱电影,都是为了电影在努力。

自己拍商业片时讲究商业回报,做了投资人后,王晶也愿意支持文艺片。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在金像奖上斩获四个奖项却不赚钱,他依然继续投资了《天水围的夜与雾》《得闲炒饭》。

王晶非常清楚地区性的社会题材很难唤起广泛的共鸣。“比如《岁月神偷》大家都很喜欢,是一种香港式的怀旧,但在内地很难发行(得好)。”
商业片是电影,文艺片也是电影,“已经没有了,你还不拍,就永远没有了” 是王晶的态度。

大家拍自己擅长的东西,华语电影才好看。

谈及自己,王晶表示自己未来依然会拍让人“欢乐”的电影:“中国人太累了,我还是多给点欢乐吧。”

经历过港片黄金时代的观众或许会怀念过去,但实际上随着市场和人才的打通、流动,港片早已融入了中国电影中,香港导演、香港演员也依旧活跃在内地的荧幕之上。这次见面之后,王晶也将动身横店,与长期合作伙伴无限自在开拍新电影《天龙八部之乔峰传》。“

您对自己下个阶段有哪些规划?”主持人常雷问道。

“我就做到自己讨厌自己的那天吧!”王晶笑。



网易文创与北京市青年联合会、港澳青年北京汇共同发布京港双城系列专题片《京港生活》,以香港回归 25 周年为契机,聚焦生活在北京的香港同胞,从私人记忆到公共话题,从生活纪实到文化态度,用个体的双城故事讲述京港文化的流动与融合。《京港生活》系列片由《滔滔双声》《狮子山下》《历历画影》《食得是福》《乐以道和》《大学之道》《风云际会》7 个主题篇组成,邀请王祖蓝、王晶、苑琼丹、霍汶希、莫文浩、吴世强、张家诚、徐天成、陈贵和、郑斯方、江阳、蓝家达等多位身处不同行业与领域的香港同胞,从港片港剧、港乐港曲、青年交流、文法艺术、饮食文化、狮子山精神等大众对香港最熟悉的维度,讲述自己的“双城经历”,展现京港交融的时代风貌。






网易文创
 
数英评分
5
我的评分
谢谢
数英评分
5
我的评分

    专业评分

    专业评分已截止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

    品牌
    网易文创

    网易文创

    北京 海淀区

    西北旺东路10号院中关村软件园二期西区7号

    行业: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