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A联名迈凯伦,跨界合作谁占谁便宜?

举报 2023-05-11

FILA联名迈凯伦,跨界合作谁占谁便宜?

在时尚界,联名是常用的“互加 buff ”的营销手段,也有不少文章提及过,但汽车联名的新风潮近几年才在我国掀起,再加上此次 FILAGOLF 联名有两个“首次”,就觉得有必要借此好好聊聊。

一是,这是 FILA 被爆业绩下滑后的首次聚焦性的高调发声。

二是,这次联名是迈凯伦首次与服装品牌跨界联名。

FILA联名迈凯伦,跨界合作谁占谁便宜?

照理来说,首次往往意味着这一动作对品牌有“关键”意味。但全网搜索“ FILA×迈凯伦”,几乎都是 FILA 的单方面发声,迈凯伦就像“挂名”CTO。无独有偶,此前,波司登与超跑品牌玛莎拉蒂推出联名款,也是同款境遇。这让本应当是“情投意合”的联名举动颇有“攀高枝”的意味,那是否真是如此?

在刀法看来,此次联名 FILA 确实有所诉求,但“无主动发声,却一直享着高曝光”的迈凯伦也算是“既得利益者”。相较于“高攀”而言,联名其实是各家品牌在识时务的情况下的各取所需。


一、FILA:找“靶”借“势”,拔品牌定位

首先从 FILA 说起。2008 年,在百丽集团全资附属公司 FullProspect 掌管下的 FILA ,全年亏损 3218 万元。自 2009年,被 ANTA 6.5 亿港元收购了 FILA 在中国的商标经营权后,在 2014 年实现扭亏为盈,并至此开始了业绩上扬之路,成为 ANTA 集团的现金牛 —— 2021 年  FILA  年度营收突破 218.22 亿元,占 ANTA 集团营业总收入的 44.24%。

FILA联名迈凯伦,跨界合作谁占谁便宜?

然而,今年3月底刚发布的 ANTA 财报显示,这样一只“现金牛”在 2022 年首次出现了业绩下滑。据财报,FILA 2022年营收同比下降 1.37%。与之耦合的是,此次联名的 FILAGOLF 产品支线也是成立于 2022 年。

也就是说, FILAGOLF 的成立,或许是 FILA 应对增长停滞局面的对应动作之一。除了产品之外,从 FILA 整体品牌的宣传策略转向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二。

从高圆圆、吴谨言、黄景瑜,到蔡徐坤、欧阳娜娜、张艺兴,再到木村光希Koki、全智贤……  FILA 的出现总伴随着当红娱乐明星 IP。过去十年来, “粉丝经济”+“时尚运动”的心智塑造策略,让 FILA 打开了国民认知,实现了高市场占有率。

FILA联名迈凯伦,跨界合作谁占谁便宜?

但三年疫情之下,受困于“健康码”的囚禁,随时“断粮”的经济动荡,消费者们日趋理性,户外需求显著。对于运动品牌这一赛道而言,细分、垂类、专业性的要求也日趋凸显。这在让始祖鸟、迪桑特等户外小众运动品牌出圈的同时,也让“好看、时尚”的 FILA 慢慢走上了下坡路。

在赛道大需求方向发生转变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品牌更替,如果旧有品牌不能大刀阔斧的改变,就势必面临淘汰。而“大象”跳舞,得大刀阔斧,迈凯伦就是抡起的一把“大刀”。那为什么 FILA 选择迈凯伦作为那把改变它命运的那把“大刀”呢?刀法研究所认为有三点:


1、稀有又知名,强传播效应

“大”主要是声响大,而声响大则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稀有引发好奇;二是知名带来传播

稀有是源于“首次”和“反差”。对迈凯伦而言,此次是其首次与服装品牌跨界,而对于 FILA 而言,也一改既有印象,从一直与青春、流行捆绑突然转向牵手世界一流豪华轿跑,极具反差力。

而知名则是源于迈凯伦和 FILA 都是其品类中的头部存在。成立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迈凯伦,自出身就带有赛车基因,旗下迈凯伦 F1 跑车,自 1994 年上市以来,维持了 10 年的全球最快速度量产跑车记录,被不少业内人视为跑车界的传奇存在。

两个在各自赛道的头部品牌的“首次”跨界,自然会产生强传播效应。


2、锋利又精准,快触达客户

转型,讲究“快准狠”。因此,刀不仅需要“大”,还需要足够锋利,才能直白、快速表达出想转型的方向。比如之前 FILA 一直借的明星IP,有着高传播度与国民认知度,他们带来的大众传播,正是切中 FILA 之前的时尚定位。

相较之下,FILAGOLF 作为基于高尔夫这一细分垂类的衍生服饰,更需要着重在垂直人群的运营和深耕。而迈凯伦作为超跑,对位的正是“玩超跑”这一社交场景以及超跑这一icon背后的“高端、享乐定位”,这与 FILAGOLF 所瞄准的高端人群,不谋而合。

正如,FILA大中华区品牌副总裁施睿所说,品牌不是告诉高端人群他该做什么,而是“借势”高端人群,跟上他们生活方式变化的节奏。


3、技术复用,提升专业度

除了“名”上的转化之外,“神”上也得有借鉴之处,不然只是“挂名”,容易被诟病。

以赛车出道的迈凯伦,为了强化超跑属性,做了不少技术突破,比如为了降低赛车重量而研发的超轻量碳纤维技术。此次,FILAGOLF 联名产品也将其借鉴在自己产品之中,例如在拉链上复用碳纤维技术,实现提高 20% 的顺滑度,减轻 10.4% 的重量。

产品层面的“相交”,一来提升了客户的使用感受,二来也让客户能发自内心感受到价值的提升,就像此前不少品牌都将利用航空材质作为广告语。


二、迈凯伦:增渠道动能,扩流量场景

说完 FILA ,反观迈凯伦,作为世界一流超跑品牌,“下凡”联名潮流品牌,真的只是挂名 CTO ?

与 FILA 一样,首先看看迈凯伦的现状。

就上险数据来看,迈凯伦 2022 年全年售出 154 辆,与之对比的是,阿斯顿-马丁全年 774 辆,法拉利全年 1221 辆。可见,在量上,迈凯伦在国内的市占率并不高。

而在质上,由于产品缺陷,2022 年 3 月迈凯伦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共召回 329 辆进口 GT 汽车。叠加质、量两方面看,此时的迈凯伦在中国市场应该是处于谷底期。

除了自身的品牌危机外,整个汽车赛道也处于重塑期。据《 2023 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随着国内新势力品牌不断突围,车企旧有格局发生改变。对于消费者而言,新能源汽车接受度逐渐提升,同时伴随国民自信增强,传统外企光环也逐渐褪色,消费更加趋于理性。且 DTC、全渠道品牌对于客户心智的占领日渐凸显。显然,全国仅布局十余家经销门店的迈凯伦不占优势。

纵观自身、行业,此时的迈凯伦应当是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这也就道出了迈凯伦此番“下凡”式合作图什么?

一是, FILA 遍布全国的线上下成熟渠道带来的 近 2000 广告位;

根据官网数据,迈凯伦目前在国内仅在上海、杭州、南京、成都、重庆、长沙、青岛这 7 个城市设立 14 家经销商。

而这次与 FILAGOLF 合作的系列产品将会落到近 2000 家 FILA 线下门店之中,与此同时还将开设六家专业高尔夫球场店,以 FILAGOLF 系列做独立支线售卖。

如果按 FILA 目前“carry+放大 迈凯伦”的宣传节奏,这一系列操作无疑给了迈凯伦更多接触客户的机会,相对于“无中生有”了近 2000 广告位。

二是,服装日常使用中带来的二次曝光。

除了门店自带的大宣传位之外, 服装这一高频、长时使用的品类,在日常穿着之中,就会带来二次传播效应。且由于主打专业性,联名系列穿着者往往有极大可能出现在 GOLF 运动这一特殊场景,为迈凯伦实现了目标客群之中的精准传播。

回顾来看,对于此时的 FILA 而言,经过十多年的线上下渠道直铺,动能侧已基本完善,但这对于转型,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品牌已经家喻户晓,弊在于品牌定位已经深入人心,想要改变心智不容易。比较聪明的做法就是,选择一个具有和想要塑造的品牌理念相同的、已经极具标识性的“靶”,让客户快速理解“我想和他一样”。

而之前“端着”的豪华车企,作为“奢侈品类”的存在,一直鲜少主动下“神坛”。此时“内忧外患”的迈凯伦可以说是“高性价比”的“豪奢”靶。这次联名的发声,恰好是处于动能到顶、势能走低的 FILA ,刚好遇见势能在线、动能走低的迈凯伦,正好各取所需。


三、“各取所需”是联名的底层逻辑

跳出品牌,从整体行业来理解,豪车下场一定程度上也是“peer pressure”的连锁反应。

伴随新能源技术日趋成熟,越来越多品牌不断涌现,整个行业处于快速变革期。而变革意味着洗牌、重组。为了快速抢占客户心智,IP联名在汽车领域已经成为一股趋势,尤其是国内新势力,几乎各个都是跨界好手。

车企端,几乎涵盖了从大众到高端到豪车所有品牌;而联名端,既有游戏、影视IP,也有食品、饮料,还有潮流服饰,锚向了各行各业。可以说,在竞争加剧的环境里,为了更直接的触达目标客户,快速触动客户痒点,各大品牌都在探寻抵达客户的“捷径”。

FILA 携手迈凯伦之所以如此出圈,是因为他们原本“品牌调性”有所差距,单边“付出”则更显“攀附”意味。但深究之,底层各取所需的逻辑与其他无异。

相较而言,大跨界的“平民系”品牌,产生的联动和互利则更加“显性”。以去年年底的 “五菱 MINIEV x KFC” 为例,五菱 MINIEV 与 KFC 在产品、渠道等多维度上,都进行了深度合作。五菱 MINIEV 自上市,就一直占据畅销榜前位, 2022 年还以 55.4 万辆的年销成绩,夺得全球小型纯电汽车销量冠军,深受年轻人喜爱。

而 KFC 则以覆盖门店之广著称,兴起的“星期四文学”更是成为了年轻人的“当红钵钵鸡”。他们的联名可以说是,强动能品牌叠加,双双赋能,彼此创造更多流量入口。

而与高势能独立 IP 联名则是更进一步的对细分圈层进行切入。相较于迈凯伦的向下扩圈,更类似于对池子里的潜在客户,通过兴趣相合,叠加加码,进行进一步抓取。比如,奥迪推出了王一博联名版,沃尔沃汽车也与游戏公司 Epic Games 合作,使用虚幻引擎开发人机界面,打造下一代沃尔沃数字座舱。

不管是新品牌的跨界,还是“老字号”的“下凡”,背后都是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触达到目标客户。品牌曝光与付出之间,则是各家品牌实力的博弈。商业界的联姻从来都不是单方所求,而是互惠互利。看似“反常识”的事件背后,一定有着生意层面的内在逻辑。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