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祠堂街艺术社区,以文化驱动的城市更新样本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2-12-28


一个贯穿成都百年历史的街区,将如何焕然新生?

撰文 | Sandie 

编辑 | 锐裘

2022年12月15日,一个名为 “新声·新生” 的艺术展览在祠堂街艺术社区拉开帷幕,是祠堂街城市有机更新项目正式开街前,最受瞩目的一次艺术文化活动的亮相。

祠堂街,这个影响了成都众多历史的街区,在沉寂百年后,正式回归城市C位,开启它新的耀眼历程。

△《新声·新生——祠堂街百年影像展》



01

故事新说 以文化驱动更新

与其他商业项目不同,祠堂街的初亮相,选择这样一个低调且有质感的方式打开,这不仅确立它作为西南艺术与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强化了其“天府文化现代化新起点”的新身份——可以说,从祠堂街开始,成都以文化驱动的城市有机更新才真正步入正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魂所在,作为城市内生动力,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打造世界文化名城是成都一直在推进的城市级大目标,这个目标随着城市有机更新的深入,城市文化的挖掘变得愈发重要。

△ 今天的祠堂街艺术街区在成都最近公布的一篇政府文章中,提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位置:

“保护利用一批特色文化遗产,提档升级一批文化生活设施,孵化推动一批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地标,不断优化城市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

而祠堂街作为成都核心商圈的文化新地标,率先给出了优解。作为上个世纪成都城市生活与文化的核心区域,祠堂街从民国时期开始便是成都文化艺术和潮流时尚的文化高地,优美的建筑、时髦的生活方式、先锋的文艺是这个区域的代名词,人们喜欢在这里看电影、看演出,逛书店、“转”商店,泡茶馆、“下”馆子,逛新鲜、看热闹、追时髦……

△《新声·新生——祠堂街百年影像展》中,祠堂街具有文化的一面

当年有这么一句话流传,“在成都,春熙路热闹的是生意,祠堂街热闹的是文化!”因此,如何让这样一个无论在内容亦或格调上都对成都有着深远影响的街区重新焕发生机,并起承转合将它的历史去芜存菁,生长出当下适应成都、适宜城市生活的新场景成为项目团队的核心目标。
02贯穿百年的文化故事“祠堂街艺术社区”,位于成都中心,由蜀都大道、祠堂街、东城根南街围合而成的三角地带,保留着百年街巷格局和以川西民居为主、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建筑为辅的历史建筑群落。毗邻人民公园的祠堂街,因清康熙年间在此修建的年羹尧生祠而得名。祠堂街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于,在街坊格局上,它还保留着少城时期鱼骨形街区布局的样貌,后经历代改造,呈现出街坊纵横相通的格局;当然,还有它在历史跨度上所积累下的各时期精彩篇章。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祠堂街是成都的文化与艺术中心,文化的引领让这个片区实现了成都的诸多“第一”:成都第一座公园、第一家“川菜西吃”的餐厅聚丰园、彼时最洋气的童装店绮罗、共计81家书店、3家茶社及1家电影院;每年在祠堂街举办的各类艺术文化展览多达30多场,其规格之高、密度之大令国内其他城市难望其项背。

△《新声·新生——祠堂街百年影像展》中,祠堂街历史上辉煌目前,祠堂街共保留了6座古建筑,均来自于民国时期,包括金秋茶社、原四川美术社、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以及原著名画家张采芹的画室等。抗战时期,革命家们与名流雅士汇集祠堂街,曾展出张大千、徐悲鸿、吴作人、傅抱石、潘天寿、黄君璧、赵少昂等大家的画展,许多进步书刊杂志在此创立(如,《大聲》周刊、《星芒》周报),著名的生活书店、开明书店、成都战时出版社等也曾坐落于此,文艺在此真正走向了大众。左: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照 罗生石/图(图源:青羊区档案馆)右:成都战时出版社(图源:青羊区档案馆)左:1947年 岑学恭在祠堂街办展览(图源:网络)右:成都美术社门市部(图源:网络)
在百年历史当中,祠堂街既是成都“红色文化发声地”,也是“西南艺术溯源地”,更是“天府文化的现代新起点”。

03

重塑 新生回溯国内早期的更新项目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往往流于表面,少有经得起推敲的商业逻辑和转化路径,因此无论在产品形态抑或价值释放方面都差强人意,而这方面的缺失又常常导致项目的空心化和后续乏力,最终带来项目的僵化和落败。对于一座拥有三千年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成都的城市有机更新是一个更加复杂和精细的系统工程——大量的历史遗迹散落在城市中,如何让它们被唤醒、被激活,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城市的价值支点,是每一个更新型项目必须解答的问题。

△ 祠堂街艺术街区基于此,未来的祠堂街将定位为艺术社区——以哺育艺术、孵化文创、拉动消费、繁荣业态、引领风尚为运营理念,在保护中更新,在传承中创新。而要达到这一定位,并打造出一个可体验、可感知,实现新旧结合、传统与时尚融合的全新空间内容系统并不容易。在重塑祠堂街的过程中,项目团队已经实现了不少领先的举措与方法,这些都将在未来的艺术社区中体现,例如:

在成都首次启用的社区色彩体系,采用最先进的国际NCS体系,最终确认了17种祠堂街专属的基因色;

邀请国际知名的设计团队设计的VI视觉识别系统,既体现了成都在地文化的特色,又不失国际流行文化的潮感;

在「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如何融合」的问题上找到最优解,设计师借鉴中国“焗瓷金缮”的理念,通过新老建筑既对比又融合的匠心手法,让整个社区的新老空间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而针对古建筑群落的「商业性」利用,祠堂街则提出了“古建经理人”的创新概念,根据祠堂街的精神文化脉络与商业基因,提出契合社区未来发展方向的招商全景图和产业规划。

△ 四川美术社旧址

当然,更重要的是开放后的文化内容输出。未来,随着一批批符合社区气质的商家和业态的进驻,祠堂街艺术社区不仅将成为成都新兴的城市文化地标,也将在活化古建筑和历史社区的同时传承历史文化,重塑社区新活力,并让社区拥有自我的造血功能,从而成功打通文脉传承和商业转化之间的屏障,为城市有机更新呈上一份新的答卷。如此放松舒缓,但又言之有物,新的祠堂艺术社区将使得城市的历史人文资源真正做到可持续的转化与利用,生长成为成都切实的城市价值。

其实,任何一次的城市更新项目,其核心都是区域经济结构的重塑。作为百年前成都最先锋、最时尚、人气最旺的街区,时间跨越百年,祠堂街焕新归来,直击人心的仍然是创新的文化核心和引领城市风尚的生活方式。

与其说祠堂街是一个基于商业服务的艺术社区,运营团队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城市产品。

△ 祠堂街艺术街区

对他们而言,祠堂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街区,而是以打造“新型城市目的地”为目标,力图借由艺术,重塑与破解Z世代场景审美的奥义,使之成为独特性的、艺术生长的高地。而对于游客而言,祠堂艺术社区就不再是“到此一游”的城市传统景点之外,而是值得“专程拜访”和复购的城市新场景和新目的地。从祠堂街这一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历史文化型项目的更新已经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城市发展的注意力,正从钢筋水泥的新城建设,转至深挖在地文化及人文精神的城市街区更新;讲好“百年新生”故事的同时,用更具创新的模式,焕发项目活力,融入城市肌理,从而使得城市更具有生命力。这是好的开始,也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探索实体商业,看见城市未来城市 | 地产 | 消费 | 人文 

商务合作、文章转载、读者群申请等事宜,请添加客服“锐小球”微信 ↑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