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打工人,用内容自救 | 刀姐对谈flomo联合创始人少楠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2-08-01

刀姐gif.gif

本期推送为——播客《温柔一刀》Vol.17 文字精选版,总字数为4929,预计阅读时间  12 分钟。


在上一期播客中,我和刘飞老师聊了“小生意”,刘飞说“创业其实有一条小路可以走”,他以三顿半和 flomo 为例,来重新定义他想要的创业。这期播客我请到了这条小路上的其中一位当事人—— flomo 联合创始人少楠。

少楠 2010 年入行,产品经理背景出身,曾是丁香医生的首席产品架构师。他一直在创业市场中活跃,从十年前移动互联网创业高潮期到现在的冷静期,他先后做过动画门户网站 anime taste 、二手书交易平台摆摆书架、美食分享平台食色、便签工具 evermemo 等等,副业遍地开花。

目前少楠经营着三个自己的小生意:产品沉思录、flomo、小报童。谈到为什么要做“小生意”,少楠笑着告诉我,他的创业合伙人Lightory曾经说过一句话“整个生物界只有癌细胞才是不断增长的”,而且在把生意做大的过程中,可能会要干很多不想干、但又不得不干的事情,会让人很崩溃。所以他们现在觉得公司越来越大、融资越来越多,不一定是好事。

我自己也是少楠做的这一系列产品的使用者,我感觉,flomo 、小报童这些“小生意”特别像品牌,它们的经营逻辑就是超级品牌找超级用户。

以前做大众产品的时候,产品是为大众市场服务,做大渠道大渗透,现在做产品更多的是在为一群人创造价值。从 flomo 到小报童、从小报童“专栏”到“小册”功能其实都是围绕同一群用户在不同场景下进行产品开发,这本质上也是品牌的理念。

不过,和他聊了两个小时,我觉得比起产品创业者这个定位,少楠更像是一位内容创业者。他输出了很多自己在内容生产、知识体系方面的思考,我听完后感触很深。我觉得,这年头,内容是最大的杠杆,所以将这次对话的重点内容整理在本篇文章中,希望大家也能借这期播客进一步沉淀自己的知识体系。

温柔一刀.png

欢迎在喜马拉雅FM、小宇宙APP、Apple podcast 搜索「温柔一刀」同步收听节目



01 

无法持续输出,是因为缺少“提问机器”



刀姐doris:

你先做了五年的邮件组《产品沉思录》,然后延伸出 flomo ,接着又有了现在的小报童。最近小报童也有一些新的产品功能出现了,我感觉你就像是一棵树,不断地长出来。

你为什么能坚持做五年的《产品沉思录》?这五年中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吗?


少楠:

做产品沉思录不叫坚持,它对我来说就像玩一样。唯心一点来讲,你只有在一件事上乐此不彼才能超过别人。

当时我想做产品沉思录,就是因为发现身边很多人会给我推荐书,我自己微信收藏里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资料,本来就会每周看每周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产品沉思录是靠问题驱动的。

以前在丁香医生工作时,我需要处理很多专业知识,我会被一直提问,于是我就要不断地去寻找答案,找到答案后一整理就是一期产品沉思录,很自然地整理了一期又一期。离开丁香医生之后,那些知识我就不需要了,我瞬间就丧失了“提问的机器”,以至于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很多人坚持不下来,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缺少了一个“提问机器”。


刀姐doris:

我特别同意你刚刚的观点。我之前工作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协同品牌和增长”,就是站着也能把钱挣了。我一直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辞职以后,我就发现这个问题好像没有了。然后我就开始给自己开了几个课题,并以这些课题为核心,去问别人是怎么做的,去研究历史上的人物是怎么做的。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这个问题没有回答地特别好,所以我一直拿着这个问题问所有人、所有的公司:你怎么建设品牌的?你怎么做增长的?你怎么平衡这两者的?

至今我一直在问自己四个问题:

  • 第一是我到底怎样才能持续开心?

  • 第二是刚刚说的怎么品效协同?

  • 第三是我到底擅长的是什么,边界在哪里?

  • 随着我开始创业,又开始问自己,我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所以你有什么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吗?


少楠:

你说的第一个问题我也在问自己,这一类问题我把它归为哲学问题。哲学问题里面就是三块,你是什么样的人,世界是什么样的,你跟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第二类问题是从产品视角衍生的、和业务相关的问题,flomo是一个思维工具,这类好的思维工具应该怎么设计?

第三类问题我总结为“如何经营一个组织或是一家公司”,它很复杂,法务要合规、财务要做好、营销也要做好,只有组织好了产品才能被设计出来。

这就是我常问自己的三个母问题。


刀姐doris:

我看产品沉思录五年以来的内容其实一直在迭代,它的内容筛选标准是什么?


少楠:

内容型的产品应该是一种“答案”,必须要是通过实践验证过的。

如果只是写内容没有实践,我会觉得太飘了,会怀疑这个知识真的有用吗?它是不打动人的。所以沉思录里很多都是我对于内容的反射,充满了偏见。我一定得要亲自实践了之后,看看能否达成这种效果才行。

关于产品沉思录的内容筛选标准,我之前并没有整理出来一个很明确的答案,只是我的某种感觉,直到最近我才有了比较系统性的思考:

一是我会在微观和宏观之间找到一个叫“中观”的东西。宏观以行业风向为主,比如分析一下web3 的未来;微观以具体实操为主,比如说这个功能怎么设计。而“中观”是它既有一些方向性,又有一些很具体的东西,比如说下一代浏览器怎么设计,它改变了我们的哪些工作流。

二是第一人称视角。我很喜欢王慧文在清华的系列课程,他是第一人称来说我们当年怎么做的,我是怎么分析的,我怎么判断,做了哪些事,结果是什么样?我会关注很多海外先锋的人,搜集他们第一视角的 blog 、或者 1 对 1 的采访。

三是偏见。我所呈现的内容一定是我个人知识的反射,它可能不全面、甚至会扭曲,但这就是我的观点,是我自己的思考。


刀姐doris:

你这三点好精辟。刀法本质上是一家内容公司,最近我也在和内容团队聊了下我们的内容方向,我说一下我对你刚刚说的三点的理解。

第一是所谓的“中观”,太宏观的内容听起来很空,太微观又有点像说明书不好看,所以我们现在的内容落地需要既有方向、又有实际的案例,有点像你说的“中观”。

第二,我一直在和团队强调一线视角。在我们这个行业中,实际做业务的人是没什么时间写东西的,所以我们需要和他们直接去聊,哪怕用最傻瓜的问答形式,也一定要把他们的一线视角呈现出来, 而不是做行业中二手信息的拼凑。

第三,要有观点。我记得你在《组织进化论》里说过,没有观点就不值得被关注。我一直很赞成这句话。我是个很没耐心的人,不喜欢看那些模棱两可的文章,我需要看到观点,即使是错的,那也至少是思考过的。



02 

普通人如何打造自己的内容生产体系?



刀姐doris:

你作为三个“内容型产品”的主理人,平常已经以“提问”的方式输入很多知识了,除此以外,你还能看很多书,输入能力让我很佩服。我觉得好多人都需要这种能力,能分享一下你在知识获取方面的经验吗?


少楠:

我认为主动挖掘(效果)大于被动吸收。我基本上都是去主动寻找,会尽量避免内容推荐类产品。我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就是人,比如跟你聊天或者听你们的播客。除此之外,还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书和论文。它们虽然费时间,但是内容成体系。能带来启发的知识一定不是昨天才发现的,所以我会去看那种时间比较久远的书。比如我最近在看德鲁克的书,50 年代写的,但放到 2022 年看就跟昨天写的一样,很牛逼。

第二类是先锋。我有一个海外 CEO 、工程师、产品经理的观察清单,会关注他们的社媒账号、订阅他们的邮件组、定期访问他们的 blog 等等。我主要看他们在玩什么新鲜东西,在关注什么新的话题,这些东西是书上没有的。

书是看过去,先锋看未来。


刀姐doris:

这年头内容是很重要的杠杆。以前我写文章是因为我有很多话想要说,思如泉涌,但现在会觉得自己的灵感突然就没了。而且,现在每一个平台都需要不同内容,我需要在播客、小报童、公众号、B站、抖音等多个平台去产出不同的内容,我觉得自己要被榨干了。但我看你的内容生产就很顺畅,你是怎么在这么多个平台上做好输出的?普通人如何才能打造一个不纯靠灵感、可持续的内容生产体系呢?


少楠:

这要看你是把它看作是一个工程问题,还是一个艺术创作问题?

作为艺术家,你是创作机器里最核心的部分。它的悖论是当你越是核心,你越是整个系统的瓶颈。如果想提高系统的效率,就要把自己摘出来。我把内容生产看成一个工程性问题,这就好理解了。

第一是输入一定大于输出。我一定保证自己的内容输入充足,否则内容会很烂。

第二是内容可大规模复用。这跟做产品很像,我们之前小报童和 flomo 的编辑器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很多功能都是复用的,甚至服务器可能都在同一台上面。

第三是持续不断地迭代你的体系。我是怎么做的呢?我有两个循环(loop),第一个循环,首先我有“提问机器”,它可以是 flomo 也可以是小报童,接下来 flomo 的笔记就是我的收集库,我每天都在收集,到周末的时候,我会整理出一些重要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到产品沉思录里面,下周我再按照上面我写的一些东西来指导我的实践。

第二个循环是一些不值得记录到沉思录、但又挺好玩的东西,我会写到小报童里。所以你能看到,我的直播、播客这些地方的内容几乎都是沉思录+小报童的副产品,包括我现在跟你一起录播客,我讲到的大量观点都是我之前写过的、提过的。

我觉得内容创作不能拼灵感。这就跟打仗是一样,你不能总拼“勇”,天天举个大刀跳下去,一次能成,但不能次次成,很容易变成筛子。最好的方法还是打阵地战,一寸一寸往前走。


刀姐doris:

明白,就是把内容生产工程化。那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还认为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知识体系,也需要持续地向自己提问,去搜寻答案,然后再沉淀。那你觉得个人的知识体系该怎么循环起来?


少楠:

虽然我是做工具的,但是我的建议是不要去纠结工具,而去关注流程。

我的知识循环就四步:

第一步,从哪里获取,怎么获取?可以是头条,也可以是 newsletter。

第二步,看了很多,怎么记录?记录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直接记录下来,二是把它跟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关联。这里我用了两个工具, flomo 做第一层粗筛,先把很多碎片小点记下来,到周末的时候整理一部分放到 notion 里。

第三步,怎么分发?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把内容分发出去,得到一些反馈。

第四步,怎么变现?提前去找到一些能把知识变成资金的直接手段或者间接手段。前者是我通过知识分发积累了一定的名气之后,找工作、做顾问都会比较容易,后者就是直接做付费内容。

做内容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永续经营,如果没有任何回报,很多人是坚持不下去的。



03

个人资产沉淀后,知识如何变现?



刀姐doris:

谈到做内容的回报,我觉得应该有两方面的激励,一方面它要有情感激励,就是有人给你反馈、点赞,会很开心。另一方面如果有经济回报的话,会带来更强的动力,又赚到名又赚到钱,还能赚到一群好朋友。慢慢的激励循环就形成了。

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海外的内容产品,如纽约时报、 Patreon 其实都是内容订阅模式,但国内内容创作者的收费模式一般都是靠广告赞助和商业化投放,在这种模式下,内容就会越来越水。

小报童背后是订阅、内容付费的模式,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模式?

小报童.jpg


少楠:

我们在做 flomo 之前其实有另外一个项目方向,叫做“如果我们不做笔记,我们做什么?”。我们可能去做阅读器,因为我们和一些用户都觉得自己读不到好东西,都很喜欢 Google reader 这样的产品。

但是后来我发现,我们的问题在于缺少优质供给,而不是找不到这些信息。以前我们认为它是一个信息分发问题,但现在我们认为它是一个激励模式问题。我们尝试着去解决“写作者不是被广告所激励,而是被收益所激励”的这种供给问题,从整体的模式上探索出了小报童。


刀姐doris:

现在国内内容订阅的价格也很低,几百块钱就已经算高的了,但是在美国,订阅费都是几百美金以上的。国内的内容商业模式如果只靠订阅,是支撑不了内容创作者很好地去创作的,所以他就一定要“恰饭”,让他“恰饭”的话,内容质量就又会下滑,后面付费的人也会越来越少,很容易变成恶性循环。我还挺希望小报童可以成为一个付费的开端,所以你们打算怎样让付费模式正向循环下去?


少楠:

这也是我们观察到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在小报童上开发了“小册”功能。小册,就像一本小小的册子,我可以把目标定的非常小。

比如说我想让你来写 3 篇或者 10 篇品效合一主题的入门级手册。对于你来讲,你只需要花一些时间把自己的某一块的知识进行结构化输出就行,内容篇数少、篇幅也不长,想水也没得水,直接就写完了;对于用户来讲,这个小册主题明确、指导性强,他可以直接读到刀姐本人输出的这块的专业内容,而且它的价格也不会特别贵。

这是我们降低创作门槛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希望能以激励机制的重新设计,接纳更多不同类型的作者进来。


刀姐doris:

你经常说“个人知识资产的意义和价值”和“打工人的自救之道”这两者是联系到一起的,你能跟我具体说说吗?你觉得这两者的联系是什么? 


少楠:

我借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观点,每个人都有三种个人资产,分别是知识资产、社会资产和金融资产。简单说就是你懂多少事,认识谁,有多少钱。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知识资产来换取社会资产和金融资产的。

我觉得个人知识资产是最重要的,是谁都拿不走,就长在你身上的。现在大部分打工人的问题是,过了 30 岁,一天到晚都在忙着输出,他们的知识资产处于消耗状态,而不是积累状态。这类人虽然用知识资产换到了社会资产和金融资产,但当他们的知识资产被耗空之后,他们就只剩下社会资产和部分金融资产了,这类人到后面就会越活越累。

而所谓的“自救”,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始终有选择权。那你要么就在某个领域特别专精,要么就能直接靠知识变现。我觉得我们都是在努力积累知识资产的,让自己始终保持输入状态,否则我们把知识资产消耗完了,就让自己失去持续交易的能力了。


刀姐doris:

这些话把今天所有的内容都打通了,你有独特的知识,就可以用你的知识资产换取社会资产和金融资产。随着你不停地对自己进行提问,并去寻找答案,你就能积累到自己知识资产,同时你保持输出,就又能积累到社会资产和金融资产,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你的独特知识、你的专长会不断地被夯实,其他两项资产也会不停地继续积累,你就会朝着一个正向的方向长续发展。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