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效合一是起点,不是终点

原创 收藏2 评论
举报 2022-06-21

最近为品牌星球回答了一个有关“品效合一”的问题。

你可能会觉得:这都多老的问题了!?不过,我认为正是这种老问题非常重要。它其实是一个品牌人在不断实操中会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根本上什么是做品牌?什么是做销售(效果)?效率是不是一切?这类根源性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清晰思考。

而这也是每个负责品牌这项“CEO工程”的人的起点。

截图_2022-06-21_13-56-01.pngPhoto by Nick Fewings on Unsplash


问:
如何拿捏“品牌长期建设 VS 产品短期销售”之间的平衡?




以下是我的回答:


在品牌行业这些年,我养成一个习惯,凡是有关“品牌”的提问,首先要问定义(这也是我未来回答的原则)。品牌是个框,大家什么都往里装,这才导致了很多人交流牛头不对马嘴。因此,在这个问题下,我们也要先理解这里的“长期建设vs短期销售”(或者品效合一)是个啥,它们真的冲突么?然后再谈“拿捏”问题。


1.二者的基本关系

产品短期销售看起来很好理解,但有企业不希望产品长期销售么?不会,原本绝大多数企业做品牌也不是为了崇高目的,而是为了让产品不断销售、不断创造价值,企业不断获得利润增长。


既然销售是一个长期的事情,那么它的归因就很多了:除了“产品好”、“价钱好”、“买得到”,也要让消费者“想得起”、“记得住”。面对更激烈的竞争时,还需要调动“激烈”的感性偏好。所以后面这些部分,是我们通常说的“品牌建设”的成果。


品牌的目的也是为了销售,而不是为了品牌而品牌。


2.做品和做销分别是什么?冲突么?

你看,我们常说的“做品牌” or “品牌建设”首先不是单一结果。简单理解,做品,等于建设在消费者头脑里的“心智不断爬升”。这个过程中,达成的效果可以分成:认知和记忆、兴趣和考虑、情绪和信任、精神和象征,这些维度。


而达成这些结果的“品牌建设”动作,就看起来很复杂:小到做一个Logo、想一句口号,大到一次大型媒体投放。甚至,为产品而打磨体验是否算“做品牌”呢?当然算。我们System2团队内部会把“做品牌”的动作分成三类:最常见的叫“传播体验”,然后是“要素创建”,最抽象的实际上也最为重要,是“战略规划”。通常,大家看见的品牌建设,就是基于战略规划下的传播体验和要素创建,它们会带来上面的一系列递进的效果,让心智资产形成。


截图_2022-06-21_13-59-00.png

那销售就是单一结果么?

如果你只以产品是否“售出”看,好像是!但不同行业、不同品类差距很大。或许一支口红女生被直播试色一次就会下单,但一款运动手表、一个空气炸锅机就可能要上小红书查询很久,才会形成所谓的“销售结果”。


用户的互动、搜索、进入门店/网页、下单转化,这一系列“消费行为加深”的动作,才是产品销售必须串起来的链条。所以我们真正讨论的,其实是被细化成链路的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而我们往往把他们弄在一团,没有做基于常识的归因分析,所以连平衡它们的基础都没有。
这个时候你就明白了:


如果这些都是“品牌建设”,那品牌建设当然可以对短期销售有帮助呀!因为优秀的品牌语言风格、视觉要素、传播投放,都能对产品销售链路中的不同环节做出不同贡献。有的行业甚至品牌直接带来销售,比如饭店的视觉和店招做的好不好、香水的命名起的好不好等。


反过来,每一次“产品销售”,也都可以作用于品牌心智链路的不同环节,帮助“心智资产”的建立。正如一个新锐品牌通过李佳琦带货来支撑品牌信任背书一样。

3.如何平衡?

跟随上面的思维,当你立体的看待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后,你就发现,品销(或品效)的平衡是一个“复杂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和正确答案。但是这里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拿捏”的原则,非常简单但极为重要:


做效的时候,要“大方”。

做品的时候,要“自私”。


也就是说,当你(或者负责转化的同学)以产品销售为目标去实施的时候,一定考虑对品牌心智爬升的影响。当你(或负责品牌形象的同学)以品牌建设为目标去实施的时候,则不要左顾右盼,考虑短期销售的KPI。


换言之,短期的事情要考虑长期后果;以长期为目的,则要忽略短期利益干扰。


前面提到了头部主播被作为品牌背书,而每一次产品广告投放、小红书种草甚至SEO的优化文案这些都是以销售为目的但要考虑长期影响的场景。从人群的选取、卖点和主张提炼、视觉的规范,小到你给KOL的Brief、促销设计,其实都应考虑到是不是能增加对那个“抽象品牌”的记忆与好感、能否支撑品牌定位的强化。


而做品牌建设时,你则要在心智目标里做取舍,如果处处以“这个品牌建设活动”能给我带来多少业绩增长、产品销售为限制,那么到头来容易两者都做不好。以代言人签约为例,“自私”的品牌建设,要考虑代言人和品牌定位、气质的契合,以及长期合作的商务可能。但现在大多数品牌则以明星短期带货能力为指标,这就过分考虑短期甚至会造成品牌心智的负面影响。


当然了,一个客观的情况是,任何早期从1奔向10的品牌,品牌建设和短期销售都很难分开。因此大家更偏向于带着“销售目的”去做品牌的这种场景。这个时候,其实比较考验品牌的“战略规划”和“要素设计”做的是否到位。如果到位,那么每一次产品转化和种草就都是对心智积累有贡献的。


而对于相对成熟一些,从10奔向100的企业,会区分出一些专门做品牌建设的预算。System2的观点是:越往品牌建设的深海走,越需要目标聚焦。


这个平衡的拿捏其实无法交给中层去做,关键是回到创始人手中:你如何理解上述品和销/效的过程?你如何让某个具体心智积累切实达成?

以上。




END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