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群」打造九大法则8:「共建共创」——画个层层递进的“圈”

举报 2022-06-08

前文探讨了「新社群」打造的七大法则「界线」、「符号」、「成长」、「故事」、「布道者」、「仪式」,「神殿」,今天讲讲第八法则——「共建共创」。



品牌猿引入「曼陀罗圈」的概念。

真正的内圈(玩法)一般不是等级分层,而是像曼陀罗一样,每一部分都是中心,每一个部分都彼此相连。

“中心”是曼陀罗的正中点,“要比曼陀罗之外的所有的空间都要大”。

——《社群运营的艺术》

「共建共创」法则,就是画出四个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的“圈”,形成「曼陀罗圈」式的生态,以此对应品牌和新社群的四大商业需求:

  • 「活跃圈」——「共生内容」:加速成员融入社群的有效方法

  • 「参与圈」——「共创产品」:产品演进的新势能

  • 「内圈」——「共建社群」:新社群自生长自发展的驱动力

  • 「执事圈」——「共进未来」:共管社群共享未来

▎第一个圈 ▎: 激发「活跃圈」,是新社群的“死生”大事!


每一个新社群中,总有一群率先从「狭义的消费者进化到“主动”的人」,喜欢表达,喜欢发言,喜欢讨论,特别是对自己热爱的东西,他们在表达中形成自己的生活尺度,这已成为日常。

我们把这些成员构成的“圈”称之为「活跃圈」,无所谓他们表达什么和“表达得对错”,重要的是“表达”出的“内容”,是一个个千金宝藏。

「共建共创」法则,首要就是激发「活跃圈」,源源不断的共生内容

一、「共生内容」,是一个战略问题,是新社群的“死生”大事

「一切商业皆内容」,越来越成为品牌运营共识,但是,假如你还停留在自己创造内容,生产内容,发布内容的阶段,那随时就可能被新世代抛弃。

共生内容(狭义内容)早在论坛、微博、贴吧时代就存在,也成就了小米,京东,美团点评这些互联网传奇;在新技术加持下更是形成全新的内容创造与分发模式,进而孕育出B站,小红书,抖音快手和各种圈层APP独角兽。

想要和用户「共建社群」,就先要「共生内容」,想想看,一个社群里的人都不愿意表达,一个微信群里都没有人说话,你的社群还有什么价值。

「共生内容」需要有三个新认知:

认知1,将「共生内容」提高到战略高度。

社群的运营者需要清晰地认知到,社群的内容能力正成为社群的核心能力,内容本身就是社群的需求,是社群存在的价值。

认知2,当下青年对「共生内容」的新期望。

你还必须了解到当下青年对社群的期望,不仅是新审美新文化,不止于温暖和归属,而是如何与志同道合者探索更广阔的生活,扩展对真实世界的感知与理解力,并获取新力量。

“连喝COCO还是一点点都能撕起来的时候,只有僵尸文学才能让我们心平气和地交流和分享”——城市画报

认知3,创造机制比创造内容更重要。

想想看,当你拥有一个内容养成机制,当你不再依靠内容开发者和传播者,而拥有自生长,自组织,自传播的内容力时,这种高效廉洁的内驱力让你在梦中都能笑醒。

“他们既是创造者又是消费者,不像在创造,更多是在取悦自己”——摩登天空

二、「共生内容」战术关键,在于能否创造简单有趣的表达方式

很多社群的成员愿意表达,但往往或步骤,或形式,或激励而放弃,所以优化参与是战术关键。

特别是当下,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创造出丰富而个性的表达方式。

首先,要能搞事情——持续创造新话题拿出小惊喜

要能够高频地、持续地组织和引领各种内容创造新的话题和活动。

既要熟悉如何借力成员的兴趣爱好,圈层认同和设计传播,还需要洞察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挖掘人情味和预设共情力。

有点难度,但是得做,如:灵活边界(比如跨界/万物可融/仪式感);走出去请进来(新空间和新时间);回归日常(生活味/烟火气)。

其次,要会造触点——好玩的新鲜表达戳中小个性。

B站能够从诸多资本网站中独秀,弹幕功不可没。

看视频的人将自己脑中形成的态度和情绪,通过弹幕形式即时反馈回去,又获取其他人的弹幕形象,完成一次简单有趣的「共生内容」。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思路理解:赏云协会邀请大家拍摄云照片和形成,猜想当天的云的心情;僵尸文学品鉴会的互动接龙,相互吹捧;赛博朋克的滤镜;“小爱同学”“噗”的一声屁。

总有一种想象力能够与你的社群个性结合在一起,让表达更有趣。


最后,一定要有正反馈(见下)

对于社群来说,激励他们生出“哪怕只是一赞”内容,都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正反馈系统。

三、激发活跃,「共生内容」需要正反馈——哪怕只是一个赞

如何激发活跃圈共生内容?——建立正反馈系统:即在你的社群中,任何一个人的表达能够被重视,并且到达该在的地方。

1、点赞即认同。

这既是一种简单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最快捷的正反馈系统,哪怕一个「赞」,代表的是一份认同和收获。

当然让其“随时随地”和“仪式不同”,则任重道远。

比如B站的弹幕和一键三连;比如抖音快手的刷礼物;比如亚朵给伙伴们送小红花机制;还比如沉浸式剧场中给某个表演者一把金钥匙,为某个脱口秀演员送朵电子花。

社群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成员们以最简单的方式愿意去点个「赞」。

2、分享即获取。

分享越久势能越大,分享越多获取越多,比如成长值,比如社交链,比如信用级......。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瑞幸咖啡的裂变机制:以分享优惠券为起点,融生出了分享活动,分享氛围,然后有了组队分享社交分享.......;更重要的是,每个成员除了获取优惠,还有惊喜,体验,社交和一种新的信用关系。


3、回复即尊重。

好的内容如何被认知和认可,任何意见能否被“快速”反馈?重要的不是采纳,而是「回复」。

喜茶的微信下每一个留言都会得到运营者的回复;小米的雷军依靠早期微博论坛一个个回复粉丝赢得了小米的粉丝神话。

蔚来在反馈机制的构建上更是不遗余力。

  • 比如,蔚来以小团队形式创造 “人设号”,如用户大当家、购车百晓生、服务小飞侠等与用户互动,每个马甲下面有2-3个员工,有针对性地回复和解决用户各种各样的问题。

  • 比如“此刻”版块上线。张羿迪希望将其打造成“用户论坛”,但却被同事预警风险道:“用户有什么问题、吐槽不都会曝光吗?”张羿迪解释称,“此刻”的意义就在于听到不同的声音,“你是希望用户在汽车之家吐槽,还是在蔚来自己家APP里说?”

(蔚来)斌哥、力洪总的账号在自己手里,他们选择帖子的标准比较感性,但99%是由他们自己决定(回复哪些),而且他们回复的标准我真不知道。极个别情况,我会提醒他们回复。——张羿迪透露。


4、成长即融入。

所有的创造者都应该得到奖励,“哪怕另一个赞”,假如是一个长期陪伴成长的激励机制,将会打开新的一扇门。

关于激励和成长,请参见《「新社群」打造九大法则3:「成长」——积极的成长思维和「积分」的三大玩法》。

再以蔚来为例,为了激发成员与NIO Radio共生内容,推出以下政策:车机收听 NIO Radio,根据每周活跃度获得0N - 5N;加入NIO Radio Club,一次性就可获得5N;参与NIO Radio节目录制可获得1N-10N;担任NIO Radio的城市频道分站长,可获得50N蔚来值等。

当每一个内容都得到反馈,每一次贡献都有激励,每一份心血都被关注,就形成一种全新的力场——「在乎力」。

社群/品牌在乎每个人;志同道合的成员彼此在乎;这里没有偏见,只在乎表达,在乎帮助,在乎行动,在乎成长——这样的社群,谁不爱?

正反馈系统是成员加速融入社群的有效武器,比付费和促销都有效。

四、活跃圈是内圈核心的推选,从「关系连接者」到「关系连接者」

你会发现,当成员们愿意点赞,乐意分享,积极参与讨论时,活跃圈自然形成;

你还会发现,当内容生产者足够多的时候,一些具有「成长」欲望和能力的「人」自然破茧而出。

从点赞分享,到与其他成员热情互动;从解惑交流,到引导新成员的融入;从关注自己成长到“关爱”他人成长,以他们为中心,逐步「分形」出一个个高度认可的伙伴群,这就是核心成员被「推选」的过程。

他们也从活跃圈的「关系连接者」,成为核心圈「关系连接者」,曼陀罗圈式的「共建共创」生态体系就开始形成。

乐高的「乐高大使」计划就是这样一个奇迹。

2005年,「乐高大使」创建的初衷是从全球30多个成人玩家AFOL的用户群中挑选出20名大使,负责向全世界的乐高成人粉丝群体传达信息,并将社群的问题和要求直接反馈给乐高,同时通过大使们搜集想法和用户关于正在开发产品的意见和建议。

意想不到的是,「乐高大使」真的成为「大使」,不但是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代表,更成为「新社群」的引领者。

  • 先有,乐高在全球各地的举办活动,“乐高大使会在这些大型活动中展示他们对乐高产品的热情,同时为家庭用户展示使用乐高产品所带来的好处,这些活动每年吸引 250 万名游客。”Kalcher。

  • 还有,英国版「乐高大师」(LEGO Masters)(2017年),每集吸引了200多万名观众;2020年,美国版「乐高大师」(LEGO Masters)成为美国18-49岁成年娱乐节目中的第一名。如今,中国版「乐高大师」(LEGO Masters)已经于2021年10月在深圳卫视正播出,开启了中国乐高大师的比拼之旅。

  • 更有,每一位「乐高大使」拥有自己的粉丝群体,他们与AFOL(乐高成人玩家)共同组建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社群,形成了「乐高玩家团体」(LEGO User Group)。当这些「乐高玩家团体」被官方认证后,最终形成了乐高专属的RLUG,就是通过认证的LUG,或者说就是通过认证的社群。

这种来自社群活跃圈的「大使」和「大师」的降维攻击,不再是明星,大V,KOL,KOC这些流量意见领袖所能匹敌。

因此,「活跃圈」不仅要共生内容,还承担了寻找挖掘品牌和社群“对眼”的那些人,找到可能深度联盟的那几个人,去培养他们,种植他们,使他们长成真正的品牌和社群资产。

对大部分新消费品牌和新社群而言,「活跃圈」是一个社群和品牌的基石,「共生内容」理应是一种日常。


▎第二个圈 ▎:  玩好「参与圈」「共创产品」产品演进的新势能

对一些品效优异“尖子生”创建的新社群,「共生内容」只是起步圈,让成员参与到共创产品,才是他们追求品牌与社群的化学反应。

有一种说法是,想要构建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组织,第一步就是要跟用户共创产品,甚至更激进的提法是,构建社群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社群驱动你的产品演化。

三个案例也许能让你理解参与圈的「共创产品」如何帮助产品演进。

一、三个高匹配社群共创案例

案例1:乐高——「共创产品」的顶级玩家

第一阶段,“乐高就一直在向孩子们请教,看他们心中的故事是什么样子”:

  • 2005年,首先发起了一个“核心引力”项目,他们通过网上调查收到回复,并组织了一系列市场测试和儿童焦点小组活动;乐高新高管们参加“积木盛宴”活动——新CEO纳斯托普与500名乐高成年粉丝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问答环节。

  • 然后,乐高在全世界招募了2000名儿童,创建了一个“儿童圈子”,邀请他们来测试玩具。在家长的许可下,孩子们登录官方网站论坛,在上面评论设计师设计的玩具图片和初期玩具原型,并针对即将上市的套装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阶段,「乐高大使」计划。

2005年,乐高推出「乐高大使」计划,从全球30多个成人玩家AFOL的用户群中挑选出20名大使,大使们将社群的问题和要求直接反馈给乐高,同时乐高的设计者也通过大使们搜集想法,后来,这些“大使们”逐步成为乐高的创新驱动力,形成了新的乐高共创群体。

乐高大使网络汇聚了全球一些最活跃和最具创新精神的AFOL社区。这些认可社区与其他AFOL社区以及乐高集团本身合作、参与和知识共享。Recognized Community 分为三种不同类型(RLUG、RLFM和RLOC),每个社区也是独一无二的。

——LAN网站

接着,乐高将更高级的创造者中的「乐高专业认证大师」引进公司,让他们直接参与到品牌构建和产品的创新中。截止2021年,全球有21位「乐高专业认证大师」。

  • 在LCP名单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同时拥有LCP及乐高拼装模型大师(LEGO Master Model Builder)的Nathan Sawaya。5岁开始玩乐高的他,原本任职律师,因参加比赛获胜,赢得在乐高工作的机会,不久他选择自立门户成立工作室,并于2007年举办全球首个以乐高积木为创作的展览《the Art of the Brick》,一场集艺术、创意、美感和思考于一体的巅峰体验;至今,奈森·萨瓦亚的作品巡展已走入北美、欧洲、澳洲和中国等近百座城市,并屡屡打破到场人数纪录。

第三阶段,LEGO Ideas——群智初现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2014年乐高诞生了「LEGO Ideas」平台。这里汇聚了全世界各地的玩家和创作者,他们将对乐高的未来产品进行想象、创造、提案。

  • 13岁以上用户,上传自己的创意作品,然后在整个社区中寻找支持自己创意的人,获得他们的“点赞/支持(Vote)。

  • 但如果你在2年内得到了1万个支持,乐高就会对其评审,并变成乐高的新品,在全世界发售!假如在全球范围内发布,提案者不仅可以参加各种活动,成为明星;还可以获得1%的销售分红。

  • 社区每周都会挑战活动,鼓励用户发挥他们的创意,分享他们的创作,并获得相应积分和徽章。目前,用户的创意已经不需要拥有乐高玩具本身,他们可以通过免费第三方的乐高CAD软件“乐高数字设计师(Lego Digital Designer,LDD)”进行设计,并提交。

迄今为止,乐高LEGO ideas拥有超过180万注册会员,提交了超过36,000个项目。有两百多个作品获得了1万票的支持。

这其中已经有几十套推向市场,包括来自美剧《老友记》的Central Perk玩具套装(该套装在发布几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来自NASA的土星5号火箭套装,以及树屋套装(该套装是由植物性的乐高砖块制成的)。


在数字化提速下,乐高再进一步。

  • LEGO World Builder(乐高世界建筑师)诞生,乐高与Tongal公司(连接自由职业者和视频制作的平台)合作,他们为玩家们提供一个创意开发彼此赋能的平台,鼓励粉丝们协同创作乐高的新概念,新故事、新产品。

  • LEGO创新了Mindstorm。由乐高、MIT 和使用者社群共同形成了一个包含供应者、合作伙伴顾问、外围制造商和大学教授等的完整生态系。



案例2:Seed Beauty——「行动和实时参与是一切事情的核心准则」

2010年,从第一代DTC品牌开始,他们通过玩出一个个参与圈,让「共创产品」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

比如估值20亿美元的Everlane,它的每一款服装在第一批新品售出之后,根据反馈对产品进行迭代和完善,就像科技公司的 2.0 和3.0版本;比如估值12亿美元的Glossier,为1000名活跃的社区成员开设了Slack频道,让社区成员直接与团队沟通,......。

其中Seed Beauty堪称共创极致。

Seed Beauty是全球唯一能在5天内实现“从概念到产品”的美妆公司。——“用户直接参与产品研发只用五天时间取代了传统的以公司内部为研发核心的方式,而像雅诗兰黛和欧莱雅这样的巨头可能需要长达12个月的时间。”

「行动和实时参与是一切事情的核心准则」。——Seed Beauty创始人Laura

    • 所有品牌和产品均来自用户参与。

    • 邀请百万粉丝担任产品研发专家,进入实验室和工程师们一起讨论产品。

    • 为孵化明星品牌,设置了专属粉丝参与产品的研发窗口,粉丝不再仅是粉丝经济中待宰的羔羊,而是参与者创造者,将他们和产品、明星牢牢绑在一起。

仅以此三条,让Seed Beauty成为全球顶级美妆品牌孵化器。

既有Jenn Im、 KKW Beauty等超级红人品牌,更孵化了Kylie Cosmetics(卡戴珊的金小妹),以10亿美元净资产,20岁年龄,打破了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23岁创下的福布斯史上“最年轻白手起家亿万富翁”纪录。


案例3:大力智能学习灯——「团队走出去,把用户请进来,和用户交朋友」

小米「参与感」和100个梦想家的共创案例耳熟能详;海尔与微博粉丝共创出冷宫冰箱、咕咚手持洗衣机等;蔚来让用户顾问团共创NIO Day这种千万人大会.......。

今天,我们看看大力智能学习灯,一个渗透血脉,更具实操的共创品牌。

曾创建了Musical.ly(后来TikTok)的阳陆育,在大力神灯创始之初,就明确——“产品团队是社群的一部分”:无论是社区活动、线上讨论、产品共建,以及整个产品团队,包括产品经理、运营、设计、IT……都是社区的一部分。

他的方法很简单:「团队走出去,把用户请进来,和用户交朋友」。

  • 走出去。既然是一体的,团队就不能天天待在公司里面,而需要每天接触用户,所以大力能团队,几乎每周都会在各地,接触各种各样的用户。

  • 请进来。要把用户请到公司里面,一起来共创产品。比如疫情期间,大力把用户共创搬到了线上,非常高密度地跟用户来做产品共创,这些用户一部分是家长,一部分是孩子,“他们有很高的热情,因为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参与设计一个自己接下来要用的产品”。

  • 交朋友。这是用户共创的基本原则:团队里面所有的人,每人至少要有三个用户朋友,要与这三个人建立非常深厚的友谊,要真的和他们交朋友。当你有任何问题的时候,只要发声就会有用户愿意来跟你沟通。

你构建一个社区最重要的目的是让你的用户参与你的工作,让用户帮助你做产品的建设,这才是其最大的价值。——阳陆育


尽管玩法不一样,却得到各自期望的结果:产品更有力,市场更认可,成员更凝聚,社群更生命。

二、参与圈共创产品的三个新赋能

「共创产品」本质上是一种“用户思维”的产品创新方法,但也不是唯一优秀的办法。

乔布斯的「极致产品」,增田宗昭和铃木敏文「站在用户的立场」,克里斯坦森的「需要完成的任务」,即时时尚SHEIN的「市场检验不行就下」,都成就了一些伟大的品牌和产品 。

但以参与圈生长出「共创产品」模式,却是大部分没有远见洞察力的创始人,没有安藤忠雄这样设计师的品牌可以学习和复制的产品创新方法,它能够帮助打破了传统工程师的桎梏,形成品牌新的创新原力。

在其之后,还有三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1、惊喜的是,「共创产品」让你的产品拥有无限可能的认知势能。

想象一下,一个由产品研发室出来的产品如何与一出生就自带各自光环的共创产品的认知一较长短。

聪颖慧黠的共创产品,或者是品牌产品与某个亚文化的融合;或者至少击中某部分人的某个痛点和痒点;或者有意无意切中市场的某个盲点;或者是在一个新场景找到了某个新情绪;或者是原产品熔炉再造,去芜存菁......。无论哪类光环,进而形成认知势能,都能孕育出无限可能。

  • 小米创造了无数次“多少分钟秒杀 ”神话。

  • 乐高美剧《老友记》的Central Perk玩具套装,发布几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

  • 由海尔社群用户共创出来的咕咚手持洗衣机,当天预约量破四十万,半年之内这款产品卖到了二十万台。


因为有了认知势能,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转换成市场势能或是传说中的“爆品”。

2、重要的是,「共创产品」让你的产品实现无与伦比的迭代动能。

一般情况下,市场势能被转化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但是迭代势能却是任何一个「参与圈」能够帮助实现。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同理,新消费产品的唯一标准就是生活体验,包括场景匹配,生活融入,情绪涌现.......。

当你的原型产品被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场景体验,不同的生活融入,才能变化、优化和进化,此时,「参与圈」势能就凸显出来。

不同于传统的产品测试,向消费者发一批产品填一下试用报告,新社群参与圈的成员,因为陪伴,因为喜欢,因为价值观,他们不会简单的告诉你“好还是不好”,还会长时间,多环境下使用,真心与你一起将这个产品打造成他们这个圈层共同热爱的「美好事物」。

这是一种持续的势能叠加,成就出一种全新的产品进化机制。优秀软件,游戏和APP就是这样一个逻辑。

「有缺点,也会陪伴左右,帮助进化」,就这一条,就值得每一个品牌打造这样一个圈层。

3、意外的是,「共创产品」会为成员生出无可比拟的愉悦能。

「共创产品」的参与感和「共生内容」的参与感是完全不同的「愉悦」。

前者源于完成了人们「造物」愿望而凝聚出的精神归属,得到的“刺激”重度而持久;后者则是与志同道合者表达形成的情绪认同,短暂而易逝。

这是一个简单的「越来越XX」的游戏。

起点是「造物的参与」,在不断强化成员参与的过程中,更多的新价值被创造出来,“物”会越来越美好;

“物”越来越好,流量会在口碑的带动下自然地增加,吸引越多的人体验,更多的人参与体验,意味着更多的同类,更多的社群成员,更强的「成就感」和「愉悦」。

当「越来越XX」成为“日常”,品牌和社群自然健康成长。

如今,理应将对参与圈「共创产品」的理解放置到一个更大的商业视野,他可以是一个品牌的设计力体现,也可以是源自“洪荒之力”的掌握。


三、最后,玩好「参与圈」,需要有三个新认知。

“一群有着共同利益的人,开始互动以促进这一利益时,社群就出现了”——简·麦戈尼格尔

社群不是寻找到能够找到的最大市场,而在于找到最忠实的拥泵——《品牌翻转》

因此,「参与圈」的「共创产品」不同于常规的「众创产品」。

  • 一是,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待在「参与圈」,参与圈只能是那些拥有创造力,能互相激发想象力,有“造物”情结的成员,否则就是一个吐槽圈或者是意见圈。

  • 二是,「参与圈」共创产品不是多渠道收集用户的反馈,也不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圈层营销,而是实实在在的让用户参与其中。成员参与其中的每一步,每一次,每一份:思想,创意,点子,过程,研发,推广,故事,都是无法估量的财富。

  • 三是,和「共生内容」一样,你需要有平台有机制有激励。

在商业创新而言,依托用户构建一个「参与圈」,吸引一部分“有能力”的成员参与进来,一起体验产品,玩产品,创产品,造产品,形成依靠用户驱动产品进化的动能,就有创造新价值的商业机会,将是未来新商业生态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未来产品的策源地。

最后的最后,正在发生的元宇宙,分布式创新让参与将更凝练元宇宙:我的世界参与圈的未来就是,是组织外包,是充满未知,但是也充满想象。

无论如何,假如你有了「参与圈」,你就拿到了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


▎第三个圈 ▎: 「共建社群」的内圈,成长、成长和成长


由品牌方和社群创建人组织各类活动,不是共建社群,那叫社群营销,只有社群成员真心的主动传递价值,自发的组织活动,互相影响成员,这才叫「共建社群」。

当一个社群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里是一个共同体,当“我”在和一群趣味相投的伙伴共舞时,伴随而来的不仅是高度认同和归属感,更有「主人意识」。

一个社群只有大量出现「主人意识」的成员,社群「内圈」才算形成,一个有凝聚力可以自生长的社群才算焕活。

新成员考虑的是他们能从这个社群中收获什么,成长什么,而身处中心的「主人」们,却牵挂着曼陀罗圈中的每一人,如何帮助他们融入,成长,共赴美好。

微小努力就越显得鲜亮的上海团长们和志愿者们,以他们为「中心」,视自己为「主人 」,是他们让身边的小环境变得有尊严,成为小圈,连成大圈,从一个群开始,到一个小区,最后成为一片区域的守望者。

每天一大早,从对比各类供销商,寻找最佳性价比开始;到资质审核,组织参团,打印名单,核对信息;然后是验货验码,挨家分发,向老人收款,解决不满…….,每次和大战无异,她们却依旧执着于此,因为她们视自己为「主人 」,她们在做一件微小却有价值的事情。

毋庸置疑,上海抗疫中,这些志愿者和团长们撑起了上海这次抗疫的半边天。

当“团长”累吗?确实累,但我必须站出来。有时我们上门送物资,一些老年居民会给我们弯腰90度鞠躬,我们百感交集——受不起,但真的特别感动。——某志愿者

特别在于,当「内容」被广义为生活方式,被开放为生活态度时,「共建社群」,就成为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造一种更美的“世界”。


一、曼陀罗式的「内圈」——人人都是「中心」,为创造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而努力

社群的内圈大部分是集结了「活跃圈」和「参与圈」的优秀成员。

需要注意的是,他们不是对品牌/社群贡献最大的,更不是消费最多的成员,而是对社群价值观高度认同,对活动最积极,愿意为热爱付出的那少部分成员,当然还必须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的成员。

  • 有野生被收编的:「乐高认证玩家社群」在全球仅有360个认证团体(Recognized Community),21位「乐高专业认证大师」(LCP)。

  • 也有刻意挑选的:露露柠檬lululemon的Educator教育家和全球1533名大使;TOPTOY店长社群;超级猩猩的健身教练。

  • 还有借势实现自我的:蔚来各类新社群融入组织者自己的理念,戈蓝派、MonclerCLUB也好,各城市的分站也罢,他们都是以蔚来这个IP创造自己心目中的梦想社交圈。

将这些优秀的成员放在那些社交平台的生态上,就是曾经论坛版主,豆瓣组组长;现在B站UP主,小红书红人,QQ垂直群,微博超话,意见领袖(KOC)......。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方世界的「中心」。

有了他们,生态“世界”才能繁花似锦;有了他们,这个社群/社交平台的核心骨架才能真正完成。

  • 他们就像曼陀罗花的成长一样,步步生莲。以他们为“中心”会逐步扩大的社会关系网络,不断分化出分支,再培养新的成员,最终形成一个不断自成长的社会关系网……。

  • 他们就像曼陀罗花每一个部分都是中心一样,他们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每个“中心”贯通核心连接内外,在他们看来,由他们创造的这个圈,要比曼陀罗之外所有的空间都要大。

  • 他们还像曼陀罗花任意中心通过核心(价值观)彼此相连相生。圈圈相连,层层相生,因为他们,可以衍生出一个有生命且不断内蕴力量的曼陀罗花。

  • 他们也像曼陀罗中的上师一样,没有领袖,没有选举委员会,没有会员卡,没有年会,没有收入,「持续成长」是评选每一个“中心”的唯一办法。


他们——这些「中心」,借品牌/平台/社群实现自己的梦想,打造自己的“应许之地”,在这里播撒自己的梦想种子。

因此,所谓创建内圈,就是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次世界中心”的机制、平台或生态。

二、「内圈」三大功能:成长、成长和成长

每一个绝地武士都有一位引导者,因为有了这个系统,绝地武士才能长存至《曼达洛人》。

想想看,当你的社群中拥有无数犹达大师,引导着每一个“卢克”加入,成长、融入,成熟,最终成为一名绝地武士,承担责任,你将会拥有怎样一种生命力?


1、「内圈」帮助他人「成长」。

“新消费主义,本质在于消费认知,知识与专业,在每个最小的兴趣中找寻人生”

——《小兴趣商业》

以这种语境重新定义新消费,内圈的“优达大师”以知识和专业帮助“卢克”们「正确认知消费,在每个最小的兴趣中找寻人生」的积极作用曼妙而又无限想象。(不同于前文所说的积分激励等实现的成长)

1)、以自己对兴趣爱好的探索及表达,吸引和结识同好。

或以产品,或以内容,或以活动.......,引发共鸣,由此引发一群人的认可,再加上持续的社群价值观输出和传播,吸引同类加入。

  • lululemon创始人Wilson在第一家店,与他的瑜伽课老师Fiona(当地唯一瑜伽教练,正在寻找合适的瑜伽场地)合作,将lululemon的门店改造成可以练瑜伽的场地,并在此开展瑜伽教学。

  • 第一家店成为了当地瑜伽爱好者的聚会场所,特别是朋友间的口碑传播,带来了极为精准的客流,用现代语言就是高价值有效拉新。

  • 现在,lululemon的终端除了销售产品,会定期举办免费的瑜伽,普拉提、SALSA舞蹈等多种运动课程;或是举办社群分享会,让用户分享自己最近的生活,不论是瑜伽、书、慢跑,只要是能够为心灵带来成长的活动。


2)、陪伴引导帮助新成员融入社群,从了解规则到独自前行。

引导新成员了解规则,体验兴趣,喜悦成长,探索生活,正价值观,融入社群;直至帮助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要去哪里,独自前行,成为另一位内圈创造者。

攀岩的the crag,冲浪的APP MSW,这些户外达人“季节性友谊”的小社群,这些老炮们愿意帮助更多人成长,“驾驭”,以致出师。

曲艺界的师徒体系,工厂车间的师徒系统,保险公司的师徒模式,蔚来设置的“follow”陪伴指引的岗位,他们晋升机制中有两条明确的考核要求,一个是“你跟用户沟通的次数”,另一个是“在蔚来APP,follow你的用户有多少人”。

这些算是陪伴「成长」的官方设置。

分享一下日本禅道(剑道、弓道、茶道、花道、画道......)的师徒系统。

「自古以来,师生关系就是一种基本的生命义务,在老师身上,必须具有一种远超职业要求的高度责任感。

→「学生能够前进到什么地步,这不是老师最关切的。老师刚为学生指点正确的途径,就必须要让学生独自前进了。

→「老师只能再帮助学生一个忙,使学生能忍受孤独之苦;他帮助学生离开自我,也离开自己的老师,他勉励学生要走得比自己还远,要“爬到老师的肩上”。

——《箭术与禅心》

 


3)、引导成熟的消费观,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损失,俗称避坑。

在兴趣消费如火如荼的今天,「成长」的另一个维度则是以一个内圈人的专业和知识,经验和教训,引导新入圈者和树立成熟的消费观和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

玩户外的,玩房车的,玩游戏的,玩鞋的,玩摄影的,玩盲盒的.......。

品牌猿曾亲身作为户外爱好者,旅途中碰见业余伙伴,虽不能传授多少专业知识,但却能告诉各种户外的坑在哪里,甚至恨不得将自己的经验全塞进他们的脑子里。


为什么要写些东西?——“写作的目的,不是改变那些捍卫现状的人,而是召集那些已经准备好接受挑战的人,用新现实取代旧现实的人。这一新现实更有助于满足我们内心的需求——获得安全感,为比自身更伟大的事业做贡献,以及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就这个大时代来说,“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也好,“善良微光”、“凡人微光”也罢,“孤勇者”,“上海团长”们,帮助他人「成长」,越来越成为Z世代的基础意识。

当凝练到消费中,沉浸到社群里,发扬起最大的价值,就显化为这个时代独有的消费精神,因为有这一群人的存在,他们「具有一种远超职业要求的高度责任,他们期望后来者“爬到老师的肩上」,这个时代理应更好。

2、帮助社群「成长」和可持续「成长」

很少有社群能依靠公司规划和组织让其壮大,大部分有力社群都拥有这样一个圈层,看看明星的各种饭圈/后援团就知道其能量。

内圈」在帮助社群成长方面是任何官方机构无可替代的。

  • 他们既集结同好壮大社群 ,也会通过社群社交维持关联,更是新商业的策源地,这是一个从边缘到主流,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

  • 他们既会帮助品牌和社群生存和创造新商业价值,也会帮助社群在商业利益前保留初心和热爱,这是一个社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 当然,「内圈」还会以热爱之名,构筑一个对抗外部负面舆论的防火墙。

2020年,蔚来为“2019年最惨的人”打气;2020年疫情期间的销量69%来自老用户;2021年“车主声明反对车主声明”.......。

3、「内圈」实现自我的「成长」。

有一个因果关系,曾经以为,应该是先有自己的成长,才能帮助他人成长。

但真实是——帮助他人成长和社群成长,就是「自我成长」。

或者说逐步向内圈前行的过程就是自我的成长。

跋涉内圈的旅程,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创造传授经验的机会过程,我们以一些新的方式来传递个人以及授权的价值观。比如组织某项活动,打造某项传统或是向别人传授经验知识来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想要教授别人东西,也想要从别人那学到东西。

“因为我更希望有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状态,以及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交互,而不是一个没人懂的地方当“大神”,这不是一个守恒的心理状态”——户外达人常YI生

正因为如此,获得让人们既能够教育别人又能够从别人那里学到东西的机遇才如此关键。

其实最后,考究因果已经无所谓了,所谓以内圈「共建社群」,就是成长,成长和再成长。


三、关于内圈的三个新认知

关于曼陀罗式的内圈,理解的原点是社群的「中心」,进而演化为「成长」,但今天不得不承认,无论如何定义 ,内圈越来越成为一个品牌和新社群的生命力之源。

认知1——内圈是品牌和社群的分形

不得不承认,品牌/社群很多新商业机会来自于内圈的圈圈不断衍化和分形。从这个角度看,最好的内圈是无法规划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

阿那亚创始人马寅,第一个社群是建立给业主投诉用微信群,后来迅速变为商议公共事务、约饭、约活动、寻找同好,结交朋友……的群,还自发分化出48个兴趣群,从公益、话剧、时尚、投资,到美食、团购,包括业主的互助群……。

这些由业主们创建的社群与艺术和生活不断连接和融合,已经形成了阿那亚独特的从内容生产到生活赋能的生态体系。

这些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在开启美好生活的时候,也为每个人前行赋予新的能量;这些新内容、新场景、新体验又推动着阿那亚在成长的路上,不断自我迭代、升级,为社群探索更多新能量。

这些都是马寅“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一个社群可以自己判断合适的内圈是什么样,但是很难规划出应该有多少,长成什么样;反而,越多规划就越丧失某些东西,比如成长和成长。

还有一种以新消费品牌的视角理解,内圈是品牌占据用户的小切口,桥头堡和根据地,有了第一个,就会形成第二个,第三个,无限扩展下去,就完成了自己的护城河。

就如露露柠檬的第一个瑜伽社群一样。

认知2——内圈是伙伴,不止授权更是激发。

对这个圈层的人来说,“自由度”很重要,因此要充分授权。没有授权可以说也没有这个圈层生存的土壤,更不要说产生动力。

这一特性,在成功品牌的征途中已经形成“生产力”:比如海底捞的高度授权、西贝的“不满意就退”,亚朵酒店的全员授权的亚朵级服务。

这一特性,对于90/95后的伙伴来说尤为重要,他们需要更灵活的自我管理与灵活协作,这一趋势,在新消费品牌露露柠檬、TOPTOY中凸显其竞争力。

顺便说一下,星巴克引以为傲的“伙伴计划”已名存实亡。

因此,2022年4月创始人舒尔茨三度出山,他做的第一件事“邀请公司内各层级伙伴们参与讨论。一起探索如何在这样一个日渐多元的时代,创造一个共同繁荣的未来。

这些讨论,将是我们作为一个集体,所尝试过的最深度的共创形式。”。

所以,当我们选择「新社群」立足,那讨论的不再是充分授权的问题,而是如何以创新的文化和机制,激发社群成员去创造的问题。

换句话说,你无法以「新社群」为营销目标,你能做的是支持他,助力他的成长,与内圈成为「伙伴」。

所以,阿那亚的营销费都用来补贴业主社群;蔚来2020年发起了用户信托认证行业社群,鼓励蔚来用户自发组织的全国性行业社群,比如给予资源费用的支持。当然这是乐高认证玩家社群的翻版。

所以,当我们选择「新社群」立足,那讨论的不再是充分授权,而是如何以创新的文化和机制,激发社群成员去创造的问题。

换句话说,你无法以「新社群」为营销目标,你能做的是支持他,助力他的成长,与内圈成为「伙伴」。

所以,阿那亚的营销费都用来补贴业主社群;蔚来2020年发起了用户信托认证行业社群,鼓励蔚来用户自发组织的全国性行业社群,(乐高认证玩家社群的翻版)。

所以,新的认知是——内圈是你的伙伴,而不是被管理的对象。

因为是伙伴,才会借助成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自发地完成组织纪律与运转机制的构建;才会全时全域,联系更加的亲密的能力。

因为是伙伴,每个内圈都会以自己的步调前进,按照自己的时间和喜好前行,才会有意外,有不同,有惊奇——「惊奇很重要」。

“惊奇”会导致有限游戏终止,却是无限游戏继续的原因。——《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认知3——进入「内圈」路径要清晰明了。

大部分社群都没有明确的内圈,但是一旦形成内圈,对健康的社群来说,进入内圈的路径就需要清晰明了。

《社群运营艺术》将进入内圈分为六个层次:来访者→新手→成员→资深→成员→主人→执事。

  • 来访者:或许不关心任何人,只是来寻找新奇或有趣的体验。

  • 新人:只关心自己,希望取得个人成就和认证

  • 成员:关心自己的同伴,为团队寻求成就和尊重

  • 资深成员:关爱社群中身处各级的所有成员,希望整个社群赢得成就和尊重

  • 主人:关爱整个世界,努力帮助来全世界的人融入社群之中,并为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而努力

  • 执事:富有责任而有远见,已经与社群融为一体,甚至献身社群。


这条标准线——是从「关心」到「关爱」的深度,而不是单纯的活跃、贡献和消费。

对新社群创新而言,可以思考的是,无论进入内圈的路径如何,都应该有助于推动成员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机遇,让他们学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得「自我成长」。

  • 比如从来访者到新人。初期需要盘问,由此确认对方到底是不是一份子;然后,通过签到发帖互动的积分循环,形成内圈的高参与度,高活跃度和高粘度。B站的入圈规则和蔚来的积分制是比较好的参考。

  • 比如从新人到资深成员。一起参加共同的活动,完成某些“关心他人”的任务。

  • 比如从内圈进入执事圈的。他们的关爱不仅是关爱和价值观,还需要有格局。进入执事圈将会有更多的聚光灯,更大的舞台,去实现和完成自己的应许之地。

品牌猿借《蔚来与用户的有五种关系》展示这一路径的完美实践。

  • 交付志愿者。老用户引导新用户完成从试驾体验到交付,这种全新的新用户入门和老用户角色升级的方式,不一样的体验归属由此而生。

  • 车展志愿者。从过去的旁观者,到参与者、服务者角色,胸前贴着NIO USER(蔚来车主)的牌子,去解开它人疑惑,车主志愿者以自己的经历和努力,获得新顾客的认可,这种角色扮演的成功,既带来新愉悦,也由成就感带来的新归属。

  • 用户顾问团。蔚来搭台,让超级用户组团参与一些项目中,创造内容、 玩法、节目、活动,甚至是NIO Day这种千万人大会,共创和战友,成为这些超级用户最强的连接剂。

  • 用户信托认证的行业社群。用户根据自己的行业属性和专业能力,自发组织的社群,但是又依托蔚来信托基金理事会的认证和支持。

    截止 2021年9月,累计3000 +蔚来车主加入十二个行业社群。

  • 用户完全主导的新社群(车友会)。上文提到的戈蓝派、MonclerCLUB也好,各城市的分站也罢,他们都是以蔚来这个IP创造自己心目中的梦想社交圈。

蔚来通过场景越界,创造性地以「志愿者」实现了从「关心」到「关爱」的跋涉,并以此重塑了用户和企业的关系,重构了新老用户的转换,进而实现了用户与品牌融合度的另一类提升。以「关心」做连结,拿「关爱」画圈圈,每踏入下一个圈圈,成员们都可以获得一些有利于自己成熟或成长的东西,这可能是新的知识,权限,认知,能力或尊重等。也就是说,高级别的内圈设计者,必须给成员提供一个教育他人或是服务他人的机会,不仅传授技能,还要传授能够帮助成员在心智上得成熟价值观和理念。

四、以「内圈」共建社群,也许是未来新商业的奇门

无独有偶,吴伯凡老师在提出了「分子经济」「从眼球经济到眼神经济」的创新理论。

商家在过去采取的是在分母中淘金的方式,只有极少数人会成为你的最终客户,而分子经济是狙击分子,更加精准。

以这视角来理解新社群,解读以「内圈」共建社群——新商业正从分母式大流量模式转向分子式内圈经济的精准连接模式——细致,隐秘,高效,动态,热爱,还有意义。在这种转向中,微小入局,一旦立足,饱和供给,自然造血,自由生长,可持续,也许就能在不确定的未来新商业中拔足狂奔。





▎第四个圈 ▎: 携手执事圈「共进未来」:1个核心5大权责6个技巧


一个新社群由许多不同的曼陀罗式的「内圈」构成,内圈的关键人员会自然成为更核心的圈层,就如《星球大战》的绝地最高委员会。

绝地最高委员会是绝地武士团的领导机构,由十二名成员组成(五名永久成员、四名长期成员和三名有限期成员)。

他们是一个崇高的团体,终身学习、研究和利用原力,以保卫银河共和国的安定为使命,他们通过讨论决定绝地武士的理念和行动纲领,但却不会过多干涉各自的行为。

大部分社群没有什么委员会或执事圈,一般由品牌指定内部人员,而真正的「 执事圈」对新社群来说重要且必要,理论上,一般由创始人和资深成员组成。

所谓「 执事」,是指社群中比其他成员权力更多,同时思考更多,责任更多的人。

一、「执事圈」核心任务——发起、修改和守护社群价值观

“首席执行官即CEO中的“C”,我希望它代表的是文化,首席执行官可以说一家组织的文化监护人。”——微软CEO纳德拉《刷新》

对新社群来说,执事圈是一个类似CEO文化的监护人的角色,但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圈。

1、创建发起价值观、理念和基本准则

前文中,品牌猿认为:

  • 「新社群」是「聚集一群人做一件事」。

  • 「新社群」的基座——由价值观奠基、统一和凝聚,并且清晰「崇高的事业」。

  • 「超感重码」的Z世代,他们愿意加入某个社群,不再是为了积累人脉和彼此互惠,而是找到「精神共鸣」的认同。

此处的「价值观」、「崇高的事业」、「精神共鸣」,都需要创始人和执事圈创建或发起。

比如孔子和他的72弟子,佛陀和10大弟子。

比如露露柠檬的创始人奇普·威尔逊(Chip Wilson)崇尚女权作家安·兰德而发起的“Super Girls”。


比如阿那亚创始人马寅依照自己的精神需求,打造在房子以外的情感和精神维度“人生可以更美”。

我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来做阿那亚,这恰好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我发现我热爱的生活方式是很多人的热爱。大家不甘心不仅仅是热热闹闹,吃喝玩乐,大家在繁华落尽,洗净铅华之后,希望生命重新焕发精彩。大家还要追求精神的超越,而精神之旅恰恰是孤独之事。——马寅

从这个角度来说,价值观一定不是讨论出来的,而是某个灵魂人物将自己的初心和价值观凝聚而成。

2、进化和修改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所有社群的价值观都不避免地会发生改变,更加包容或者更加排外;不断进化或者不合时宜。

一种情况是:

关于价值观的争论必将拉开序幕,期望新价值观的潜在执事圈也会出现,他们可能在优先选择上有所不同,也可能需要制定更激进的目标。

假如执事圈没有认识到潜在执事圈的重要性,分裂必然出现。马丁·路德从天主教分裂出了新教,慧能从佛教分离出了禅宗。

为了更加包容的人群,露露柠檬的创始人奇普·威尔逊同样被踢出了董事会。

为了避免分裂,执事圈必须不断适应社群中不断演进的价值观;当然,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时候,新的价值观或许无法和原有社群适应,那么,允许离开也是必然和最好的选择。

另一种情况是:

旧的价值观僵化,或丧失活力,不但不能吸引外部人员加入,还严重阻碍了社群的壮大和发展,这个时候就需要刷新或重塑。

纳德拉"为个人赋能”《刷新》了“家家有电脑”时代的价值观;任正非以物理学的“熵增”重塑了华为传统的“管理”...;2004年,打响了涅槃之战的乐高新掌门人纳斯托普则是重回到乐高社群的初心“用户参与”。

不及时修正价值观,社群也无法存活,这是执事圈理所当然的责任。

3、传授和守护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首先是传授。由执事们传授的价值观,远比其他成员所传授的更有价值;其次是守护。并不是有人刻意去做一些违背价值观的事情,因此需要有人发现和制止不符合价值观的行为和活动。

伟大的团体和组织都明白,「执事圈」是他们所珍视的社群价值观的守护者;而社群价值观是一个社群的“命”,没有这个命,社群消亡是迟早的事情。

二、「 执事圈」的权力和责任还应涉及五个方面

「 执事圈」并非要明文规范,比如什么长老会,元老院,委员会,有的社群组织甚至以不指定官方执事圈为荣。

但是,一个成熟而强大的社群总会有某种形式存在的执事圈,他们的头衔或许和执事圈不沾边,或者根本没有头衔,却需要考虑整个社群的现在和未来。

1、引领社群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内圈的人只需要考虑自己的成长和自己小圈内人的成长,「执事圈」的人还要考虑整个社群的生存和发展:商业模式、赞助支持、资源整合等等,即使去参加一个晚宴结交提供支持朋友。

蔚来社群顶级EP俱乐部设置了俱乐部会员三种准入条件:1)10年会员,花1000多万元购买EP9;2)年度会员,每年蔚来值排名的前百余位用户;3)季度体验会员,每个季度蔚来值增长最快的前10位用户构成。

其中,“1000多万元购买EP9”直接给予10年会员,就是一种以执事权责换资源。

如果没有这个圈层的绞尽脑汁和高瞻远瞩,社群可能活不过两季。

2、以公认公平的方式做决策。

社群是「聚集一群人做一件事」,那么的决策理应是「一群人」共同做出,成员们通过公认为公平的方式做决策。

然而,这并不是说决策的方式要通过一致同意或单纯的投票,而是说,「决策的方式需要有成员参与的成分

这也是执事圈存在的必要原因之一。

3、探索运营的方式——激活而非管理。

拥有多出的权力,必将沉淀更多的责任。

如何激活活跃圈让「共生内容」,帮助参与圈「共创产品」,  与内圈一起「共建社群」,是他们探索的重要内容,比如成长机制,回报机制等等。

时代变化,人群更新,还需要持续创新,以适应和吸引新的成员加入融入。

这些新思考和新玩法的调整,也非执事圈莫属。

4、打开、守护和保护界线。

守护界线,是指守护明文的规则和默认的规范。(注意,这里是守护界线不是守护价值观。)

就如《黑客帝国》的先知守护者Seraph一样,每一个新社群需要一个或者几个「界线守护者」。

他们是社群中众所周知的有权吸收和拒绝外部成员,迎接新成员加入的「开门人」;他们是能让新成员随时找到的社群「引路人」;他们还是驱逐不合格成员的「界线守护者」。

他们可以是社群管理者,也可以是被赋权的用户,或者是一个联合小组。

5、主持仪式

谁的出现会令人兴奋?哪些成员让人言听计从?谁的智慧会被传颂?

想象一下,一个默认执事圈的人出席或者执行某些「加入仪式」、「进阶仪式」、 「入圈仪式」和「连接仪式」,将是多么令人惊喜和值得回忆的事情。

这样的仪式也让成员的归属感和荣耀感加倍。


三、执事圈管理社群的的六个小技巧

根据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关于社群的八大原则整理出五个小技巧。

1、必须知道的是,缺少执事圈,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 少了执事圈,我们无法把乔布斯和一个愤青或喷子的贡献区分开。

  • 少了执事圈,缺少一个有力的管理机构将个别影响整体团结的人员剔除。

  • 少了执事圈,来访者就无从了解社群所代表的东西(或者到底有没有代表的东西),他们也分不清是愤青还是社群的道德脊梁在说话。

在本次上海的团购社群中就有很多体现,品牌猿身处几个团购群内,凡是让群成员畅所欲言提建议的社群,一团乱麻;凡是拥有执事(强势)团长志愿者,反而获得大家的认可。

2、并非所有的理念都有同等价值

有的社群给予包括来访者在内的所有成员以平等的话语权,并以此为荣。

背后的一部分原因,是为了确保没有人受到忽视或是得不到聆听,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大部分人和大部分建议,要不从个人角度出发,要不无效很难执行的,反而会让执事圈深感疲惫。

3、重视新会员等于侮辱老会员。

一个社群要有足够的行为帮助新会员融入和成长,但是帮助他们并不是给予特权,特权或者专属永远是给资深成员的。

并且,只有这些特权和专属才让新会员有努力前行的动力。

4、要让新成员清楚地知道执事圈成员。

以一场活动为例,谁是发起人,谁是主办者,谁是管理者,谁是协调者,谁是联系人,其实一份名单即可。

5、惩处和解决冲突的机制,价廉容易而且要快速。

对不遵守社群规范的人设有不同的惩处机制,对各种冲突以认可的途径快速处理。

以上海团长这种团购社群为例。首先有社群公告,如不改名,催货,抱怨价格者,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直接踢出。

社群不同其他组织,一个松散的联盟,如不强力,不快速,甚至官僚,成员们自然会离开。

6、最后,要让成员清楚地知道如何加入执事圈。

比如蔚来的EP俱乐部:每年蔚来值排名的前百余位用户;每个季度蔚来值增长最快的前10位用户。

四、携手「 执事圈」,共进未来

“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为了防止有人赢得比赛,以及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游戏,「无限游戏」会改变规则,新社群构建「 执事圈」就是一种改变规则的方法。

因为有「 执事圈」,在这场「无限游戏」中,认知上有了开放性。在这个时代,开放者赢,控制者输,封闭则是由持续的误差所保证的一种永久性临跌状态。

因为有「 执事圈」,能够吸引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以多种形式参与,与一群有能力有资源的人共同前进,必然轻松不少。

因为有「 执事圈」,社群和品牌不再是二元对立和割裂,这就是“我”和“我们”的区别,也是一个能够日渐壮大社群的根本所在。

因为有「 执事圈」,我们过往赖以建设身份认同的参照系正在一步一步地松动。一个人除了家庭角色,社会角色,还会有另一个角色, 以新的方式参与集体并做出贡献」,这个角色可能才是每个人的兴趣所致,本我所在。

所以,请开放你的「 执事圈」,“我们”一起共进未来。

后记——「新社群」打造九大法则8:「共建共创」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择友而群”已经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和底层逻辑;“志趣相投”的小兴趣的商业正从边缘迈向主流;“只卖给欣赏我的人”成为品牌创新方法之一。

此时,这种类如开放生态系统的「新社群」,面对不确定,多元,包容、不断流变的当下,就是一种更适应时代的生存和生长方式——「适者总能生存」

那么如何与这些“友”和“志同道合者”共建共创「新社群」呢?

这就是品牌猿新社群第8法则——「共建共创」法则,画出四个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的「曼陀罗圈」——层层递进的帮助成员学到更多东西,拥有更多智慧,接触更大的权力,更好地理解如何实现目标

  • 活跃圈——「共生内容」:加速成员融入社群的有效方法

  • 参与圈——「共创产品」:产品演进的新势能

  • 内圈——「共建社群」:新社群自生长自发展的驱动力

  • 执事圈——「共进未来」:更多权力更大责任一起成长一起未来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