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举报 2018-09-29

最近,一个名为“你是什么做成的”的测试在微博和朋友圈小小地传播了一波。

这个测试很简单,输入名字,就能生成结果。我输入了数英的小名“digitaling”,答案如下:

「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酒精、数字和脸上的红晕,那是……微醺状态下的理性?竟然还有那么一丢丢诗意是怎么回事?

再来试试看广告?考虑到作者使用的是繁体,我也输入的繁体的“廣告”。

「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铅笔、苹果和所有邪恶的东西,广告是这些东西做成的吗?

因为我自己的结果是「杂草、子弹和一座干草堆」这样无趣爆炸的组合,我开始玩起同事的名字。Fay是「汽水、布丁和冷气吹出的风」做成的,Dora是「太阳、星星和令人伤心的电影情节」做成的,老板则是「相片、交换日记和一颗善良的心」做成的。而其实当我在此写下这些结果之前,我已在网站输入了一百遍各种名字,甚至把自己从小到大的各种外号都试了个遍,想把最天马行空、最具浪漫气息又不至于完全不搭界的结果分享给别人,其实也不过是借这个结果来表达自我罢了。这是我作为一名用户的体验与分享动机所在。

这个ShindanMaker的网站,是用户DIY姓名测试游戏的平台,它可以是纯粹娱乐,也可以有所根据为用户“占卜”。而这个测试,据作者介绍,是以鹅妈妈童谣为基础,根据输入字词随机生成的测试结果。

有人可能会觉得,太无聊了吧,总是做测试转发测试,烦不烦啊。

你或许关注了不少广告营销行业的自媒体,不光会看到朋友圈的刷屏,还会看到伴随热门案例的各种解析。你深谙品牌营销之道的同时,也将做测试的乐趣转移到了对品牌露出与诉求的关注上,又因为信息重复,难免会感到厌倦。我也烦啊!不知道是套路吗?为什么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地做着各种趣味测试H5?


1、想要更好地认识自我,是我们做测试的内在驱动力

  • 自我认知与被理解的需要

我们愿意投入时间与注意力在测试题上,根本的动机是渴望更好地认识与了解自己,或者说是好奇。我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测试结果会验证我原有的自我认知,还是让我发现新的自己?借由测试,我们得以他者的视角重新审视自我,尤其是在测试结果出乎意料的时候。而如果与原本的自我认知相吻合我们也会感到欣慰,就像我们渴望有人能读懂自己,被理解是一种内在的需要。

但为什么很多测试我们都觉得准?即便开头纯属娱乐的姓名游戏,我们竟也能找到与现实的一丝丝联系,说出那么一两分道理来。

  • 巴纳姆效应下的心理暗示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巴纳姆效应,它指的是人们受到外界信息暗示后产生的心理倾向,常常会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这种心理倾向在一个朋友身上有特别典型的体现。直到最近他才发现自己是摩羯座而不是射手座。可是在那以前,分明射手座的描述都很符合他对自己的想象。是不是有些特质,是因为在对自己潜移默化的暗示中慢慢形成的呢?

现在许多趣味心理测试都以荣格心理学、MBTI性格测试等为基础,暂且不提这些测试将其运用得如何,单就这些专业背书就更能让测试者们产生暗示:这个测试值得信赖。

拿八月刷屏的网易云音乐的人格测试H5来举例,以下是来自数英项目库中的案例图,我隐去了测试者姓名,试着告诉自己这是我自己的测试结果开始一场自我欺骗之旅。它说我是个不可多得的开创者,才华横溢,跳跃又不失逻辑。或许我自认为我不够有天赋,而既然它这么说了,我心底自然也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瞧,这或许就是你之前未曾认识到的自己,冰山未浮出水面的那部分。”

「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 我们倾向于相信正面的描述

在这一段描述中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它对测试者的正向形容。这里又涉及到另一个波丽安娜效应,与巴纳姆效应的心理倾向相似,指人们普遍会对别人对于他们的正面描述表示认同,在潜意识层面,人脑会倾向于关注乐观向上的信息。也难怪测试结果都是好话了,一方面,我们更愿意相信正面的结果,另一方面,正向的描述也更容易成为我们分享的“社交货币”,也即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社交传播的动因。


2、渴望表达,是社交传播的动因

在营销领域,对于推出测试的品牌方来说,不管是目的是增加曝光、导流转化还是其他,途径都是扩大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自传播。

而对用户来说,我愿意转发到朋友圈,或者转给朋友,最主要是为了借测试结果进行自我表达。

我可能是自嘲病得不轻,或是让朋友小心我腹黑如娴妃。

「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也可能想通过使用说明书让别人对我的理解更多一分,诸如“有一颗纯真的心”这样人畜无害的描述,打造的也是一个善良可信赖的人设。而“稳重又甜美,还让人感觉舒服”这样的形容,也得亏有这样的转发页面以第三方的角度来承载这些夸赞的话语。

「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不管认可还是持疑,转发的过程都是一种自我表达。在传播时它成为塑造我个人形象与联系他人的社交货币,发给朋友,他或许会在两分钟后回复一条他的测试结果;发在朋友圈,看到的人或许对我也有多一分了解与认同,也可能会一起吐槽。

也有结果页面,基于朋友之间的互动来促使用户转发,或测试朋友间的了解度,或直接通过测试者来推断他们的友情。如果文案全都在描述我朋友了,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发给他们看?

「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在分享与互动中,我们与他人的联系也随之加强。认同感与归属感,是测试类H5在社交传播的过程所能带给用户的附加价值。  


3、测试形式创新更迭,变着法吸引用户

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各类测试在形式上的创新成了吸引用户的一大关键。

做腻了纯文字,就想办法视觉化,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VR,实现用户的沉浸体验。

「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看惯了文字题,就调用下听觉,用声音做判断。

「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题目的出现方式,也从单纯出题到设置故事背景,或是以新的方式代入情境,比如对话框的简洁问答。

「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最后,回到最初的话题,用户需求一直存在,测试形式不断更迭,如果不是相关从业者,偶尔的测试也不致重复无聊。

而社交媒体其实永远不缺话题,再平淡的内容也能被挖出梗,就算是无聊如“你是什么做成的”这样的游戏,也能被借势营销一把。

「你是什么做成的」悄然走红,为什么我们总爱分享测试类H5?

不知下一次进入你我视线的测试类H5,是否会让我们眼前一亮。


数英用户原创,转载请遵守规范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