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长剧VS分钟短剧,年轻人看啥?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1-12-01

当我打开短视频平台,最常刷到的不再是变装扭腰的小哥哥/小姐姐,而是或悬疑或撒糖的网络短剧时,我意识到:完了!大数据监测到我是个土狗了。开个玩笑,其实我意识到的是:微短剧不会是王多鱼下一个要投的项目吧?


01 投,还是不投?


说到微短剧,2013年在优酷首播的《万万没想到》一定是很多人心中“爷青回”的存在,它以单集5-8分钟的时长,成为了中国内地最早的微短剧。后来,《陈翔六点半》《屌丝男士》等短剧也成功出圈,在各个年龄段都刷出了热度。可见,微短剧并不是新起之秀,只是由于那时平台对长视频内容的倾斜,才逐渐式微。




近些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过去长视频占据的注意力时间,迅速被短视频掠夺走。庞大的短视频用户规模为网络微短剧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基础。并且,微短剧时间虽短,但人物冲突强烈、剧情脑洞大、节奏快,往往只需要半集时间,主角就能演完从中毒、重生、再到穿越的过程,“爽感”与“天雷”齐飞,短短几秒钟就能紧紧抓住观众眼球,令人欲罢不能。 


据《2020快手短剧生态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4月,快手短剧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2.1亿,半年增幅8%,其中平均每日观看10集以上的重度短剧用户占比达到了9.7%,人数高达2000万。 


去年8月,广电总局正式将网络微短剧纳入影视剧备案后台,规定“单集时长不足10分钟的网络影视剧作品”即为网络微短剧,野蛮生长了几年的微短剧们终于正式获得了“身份”。 


不仅有了市场的反馈,还有了官方盖戳,岂不是更加说明这一项目有戏?投! 


于是,芒果TV的“大芒计划”、腾讯的“火星计划”、优酷的“扶摇计划”、快手的“快手新芒计划”、抖音的“新番计划”纷纷上线,用流量、现金奖励的方式扶持创作者、打造短剧生态。






视频平台还与影视公司、网文平台达成合作,整合各方的优势共同助推微短剧发展。如腾讯微视与阅文集团、腾讯动漫、腾讯游戏等进行 IP 合作,由参与团队进行竖屏微剧向的再创作;快手引入开心麻花、哇唧唧哇、引力传媒,融创文化等优质的短剧合作伙伴;抖音与乐华、哇唧唧哇、真乐道文化等头部公司携手,共创优质剧集内容。 


由此可见,微短剧已经从流量数据上赢得人们的关注,各大视频平台、传统影视公司、网红MCN公司、资深导演、明星演员也都纷纷站上这个风口。然而,微短剧到底该如何定义及制作内容,又该如何找到盈利模式,仍然是从业者在摸索的问题。


02 风口上厮杀,谁能成为“头号玩家”?


 微短剧是火了,但在其繁华的表面背后,却存在致命要害——微短剧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依然缺乏稳定且持续完整的商业模式支撑。如果没有持续且健康的盈利模式,微短剧很可能会昙花一现,就像七八年前第一次兴起那样。 


目前,微短剧的变现方式主要有三种:平台采买、付费分账以及剧情广告植入、电商带货。分账的方式在长剧集领域早已普遍应用,但对于没有付费会员收入的短视频平台而言,采用分账的形式,本质上,还是属于自掏腰包扶持。 


此外,不同于长剧集拥有明晰的受众群体,依靠广告和付费变现,微短剧的C端目标受众尚未清晰,用户也尚未养成对微短剧的付费习惯。因此,微短剧C端付费模式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探索和培养。随着微短剧朝着类型化和细分发展,形成更加稳定的用户圈层,付费模式才有可能形成。 


说回内容,目前来说,微短剧正如网剧和网大的初生阶段,无论内容品质还是制作水准都还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题材高度同质化,角色难逃“逆袭”“霸总”“重生”的老套模式,部分微短剧的内容还在打擦边球,让观众惊呼:这也能播?


以目前的内容品质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出现破圈效应的作品。





微短剧赛道,到底要怎么赚钱?同时,剧集容易同质化的微短剧,依靠“霸道总裁”等套路,如果迟迟没有真正的“爆款”出现,在繁荣表象下,能够走多远? 实际上,在内容和商业化的价值都没有释放出来之时,如何实现内容精品化和商业化转化,将成为微短剧兑现价值、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在长、短视频平台围绕用户流量和话语权争夺的下一阶段,这两端抓手也是成为“头号玩家”的密码。


03 微短剧,还有哪些想象空间?


 微短剧的弊病是发展时间不长,商业模式还未完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的发展还处于青涩期,年轻、有活力、有冲劲,并且价值观还未完全成型。因此,首先在内容价值上,不要盲目的顺从用户,而是在尊重用户的基础上,以正确的价值观和精品的内容引导用户。 


例如,由今日头条,壹心娱乐和李现工作室联合出品的《剩下的11个》,以创新题材和悬疑烧脑的剧情,加之高品质镜头语言、美术服化道等多方面表现,为观众营造出既有悬疑感又有逻辑性和说服力的故事。在核心价值层面,主人公的故事围绕其对金钱和成功的欲望展开,带给人们关于人性、欲望相关议题的探讨。






好的微短剧不是无脑的,看完就忘了的,而是在看完之后,还能让观众对剧中的情节或价值观产生共鸣,或引发讨论,这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同时,在内容生态上,能够聚合流量的垂直化内容或许会成为微短剧赛道的一道“东风”。观众选择观看微短剧往往是因为休闲的时间较碎片化,而剧场模式恰好能够减少观众看哪部剧的思考时间。并且,微短剧的制作成本较低,宣发投入自然也不会太高,剧场模式能将同类型的剧情整合在一起,剧场中的其他剧将有较大几率被看到,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曝光量。






其次,微短剧融合能力很强,可塑造的尺度很丰富,可以利用情节、环境、关键道具进行品牌植入。尤其在短视频平台加入之后,用系列故事取代传统品牌TVC,进而实现剧情化深入植入正成为重要的尝试。 


例如,开心麻花与快手联合出品的蒙牛定制剧《今日菜单之真想在一起》就很好的发挥了剧作层面的优势,将品牌牛奶与爱情故事进行深度融合;号称是B站“大制作”宠物UP主的“奶糕成精档案社”,在2020年10月推出的题为《控梦大师》的短剧,也悄然植入了戴森吸尘器的宣传。




最后,微短剧制作周期短、互动性强或可让它成为直播升级模式的最佳选择。例如,《重生只为追影帝》与品牌联合,推出“边播边卖”的播出模式,引导观众在观剧的同时完成消费,于品牌方与制作方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腾讯微视、星之传媒共同打造的直播微剧《上头姐妹》创新性地将剧中的直播情节变为真正的实时直播带货,饰品如的演员陈品如化身主播,极大地提高了观众互动性与粘性。 


此外,一些MCN机构由于抓住了短视频的红利,具有可沉淀和转化的私域流量,可以尝试付费模式,但对影视机构而言,在私域流量尚未沉淀和留存之际,与平台、品牌联合共创或许是未来主要的盈利模式。


相对To C端用户的付费模式,To B剧情化植入和电商带货的盈利模式可能更适合专业制作机构,但这种盈利模式更需要考虑用户体验和客户需求之间的平衡。 


虽然微短剧的行业标准还未最终成型,但随着众多入局者切入,微短剧开始朝着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方向趋近,在影视业与短视频联动更加频繁的当下,一场属于微短剧的变革似乎才刚刚开始。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