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全回顾【下】

举报 2018-01-02

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全回顾【下】

来源:罗辑思维(Id:luojisw)

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全回顾【上】: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42539.html


三、比特化脑洞
第 三 个 脑 洞

2016年10月13日,马云和雷军在同一天提出“新零售”概念。2017年,刘强东提出了“新零售革命”。2017 年新零售发展太快,大家搞不懂这是什么,只好加了个“新”字。多家大公司涌进了新零售战场,阿里投资布局很多项目、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但新零售的演化还远未到终局。

就在12月15日,腾讯投资永辉超市;12月18日,腾讯和京东投资唯品会,电商格局又一次重组。

看来新零售的真正大戏要明年才能上演,但新零售的关键词很简单:效率。

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全回顾【下】

新零售的本质,是让消费者“想要就要,马上就要”。货一点一点地逼近人,然而还未到想象力的极致。

一线城市核心区的家庭主妇已经在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家里还要不要冰箱?从城市中心仓、到小区前置仓……有家创业公司甚至已经把超市开到了出租车上。

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全回顾【下】

从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到楼下夫妻老婆店……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全面动员。这场关于效率的战争,还有更快的打法——在用户脑子里继续比拼效率,争夺认知高地。

2017年,小米开了 210 家线下店,到 2019 年底总共开到 1000 家。以往不敢相信小米的利润空间可以支持开线下店,据说小米智能音箱售价只比成本高 1 块钱……

出人意料的是,小米之家的平效达到了 27万元/平米——就是每平米店面面积,每年卖出 27 万元的货。这个数字仅次于苹果,全球排第二,这意味着小米线下店可以盈利。

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全回顾【下】

小米之家如何做到如此高的平效?大数据选址、人工智能铺货……这些只是表象。雷军借用户的话道破天机:“进小米之家,可以闭着眼买东西。”

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全回顾【下】

对于大部分中产阶级,小米的产品是一种最节省认知带宽,最高决策效率的产品。雷军的打法不是价格战,而是认知战!

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全回顾【下】

小米卖东西不赚钱,靠服务、游戏可以赚钱,卖货只是小米吸引、黏住用户的手段。

在这么强调效率、速度,飞速演化的新零售领域,那些没有主动跟进的人怎么样了?

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全回顾【下】

2017年,传统产业的互联网转型焦虑,也在2017年突然消失了。线下资源成了香饽饽,阿里、腾讯拼命争抢。

马云说,过去20年,互联网从无到有,未来30年,互联网从有到无。这个“无”,是无处不在的“无”。

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全回顾【下】

所谓“互联网革命”,躲都躲不掉,根本不需要你转型,所有企业都变成了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已经是不可能回避的基础设施。

2017年,“赋能”这个词大热,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说:“赢得未来的制胜法宝,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

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全回顾【下】

只要你握住比特世界的赋能之手,就能获得互联网基因,再无转型焦虑。

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全回顾【下】

小米,将赋能之手伸向 90 分箱包。2017年双十一箱包类目,百年品牌新秀丽排名第二,90 分第一。90 分的全年广告费只有 200 万,小米生态链给了它品牌、流量……90 分从诞生到登顶只用了两年。

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全回顾【下】

只要你有专长,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会主动邀请你,不用急着出发,你终会“被抵达”。

跟不上时代变化会不会被淘汰?在比特化的世界,你只要做最好的自己,什么都不用担心。

新零售也是世界比特化、数字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世界一直在变,但本质却不陌生,有两个趋势永远不变:效率会越来越高,分工会越来越细。这就是罗胖在2017年开的第三个脑洞——比特化脑洞。

问:中国人口太多,资源太少,会不会遇到增长的天花板?


四、拔 河 脑 洞
第 四 个 脑 洞

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老师认为,10月20日很重要,因为这一天,坦桑尼亚批准了巴加莫约港口项目。

之前这里只通铁路,运行非常缓慢。一旦港口修建完成,坦桑尼亚就可以和全世界、尤其是和中国连接起来。这意味着中国几亿亩的饲料用地可以转移到坦桑尼亚,这并不会威胁我们的生存,但腾出来的土地将转化成巨大经济资源。还意味着沿线城市被激活,这个地区将上演深圳般的经济奇迹。

涉及中国“一带一路”的所有国家地区,都展现出这种可能。思考今天中国,不能局限于自身,还要放眼全球。

「得到」有本开脑洞的书——《超级版图》,作者康纳说,人类过去只会用两种范式来思考世界:自然地理和地缘政治。但是在今天,它还能概括这个真实的世界吗?


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1000公里,只需要5个小时;我从北京坐绿皮火车到张家口,176公里,也是5个多小时。请问哪个更近?

军事力量,能捍卫地缘政治、捍卫以国境线构成的地图。可是,国境线不仅没有产生阻隔,还往往是交流最频繁的地方。正如亚历山德拉·诺沃赛洛夫所言——

世界,也不再只是国与国的拼图,逐渐变成了由供应链连通的网络。

与全世界25万公里的国境线相比,基础设施的连线更值得惊叹——世界不再是分散平摊的块块,而是连起来的点点和线线,世界越来越像互联网。城市化,其实就是把世界由平摊的面收缩为聚拢的点,然后连成网络。

当人口都聚集在城市之后,城市必须要和其他城市连接在一起才能呈现自己的价值。所以,过去的城市,重要的是怎么描述自己;而未来的城市,重要的是如何强调自己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分工和定位。

近年涌现的城市名字已经发生变化

以块块的逻辑去理解世界,会成为世界的 bug 。例如西伯利亚,随着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迁出,基础设施越来越差,逐渐脱离国际分工网,成为资源孤岛。

20 年来,中国国内基础设施每年以 40% 的速度增长,用掉了全世界半数以上的水泥和钢材。与此同时,中国的 50 万海外施工大军参与到了尼加拉瓜大运河、达尔文港等大量项目的规划、建设、施工中。

本次跨年演讲,幻灯片中最炫酷的动画效果

 

美国和中国的思维模式不同:美国人眼里的博弈是拳击赛、是强者的竞技,让自己强大,击倒对手、让输家下场。世界已经越来越混为一体,仅在商业世界,就已经有各国千丝万缕的联系。拳击比赛的逻辑正在变得越来越艰难,因为你再也找不到具体的敌人。

《超级版图》这本书提出“拔河游戏”这个精彩的比方,中国人眼里的博弈,就是一场人人皆可参与的“拔河游戏”,只有让更多的人站到自己的一方,才能把供应链上高价值的部分拉过来。

在全球互联互通的大趋势中,中国看到了参与拔河游戏的机会。中国拥有规模优势,就具备了主导权。

谁主导拔河比赛?——规模大的。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供应链,为什么倡导“一带一路”。

中国在拔河游戏中的优势怎么产生?

vivo用几百万片芯片、相比之前60倍的订单搞定了高冷的美国制造商,这是用规模去主导产业链的例子。

中国庞大的市场,让宝马 101 年历史里,首次把最核心部件工厂置于德国之外的地方:中国沈阳。

对于企业而言,或许这只是一次主动布局。但站在中国的角度看,这是拔河赛共赢的结果。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尼尔斯·玻尔说——

如果打开拔河脑洞,你就能看懂——中国增长会不会遭遇天花板?当然不会,因为在拔河游戏的规则之下,在供应链构成的互联互通的世界里,天花板根本不存在。

接下来,是感谢赞助商环节,罗胖说他们是全中国最知道该跟什么样的用户站在一起的品牌——

问: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如何?


五、终点站脑洞
第 五 个 脑 洞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关乎每个人的选择。

一直以来,中国虽然发展迅猛,但发展模式貌似并不独特。对这一轮中国经济奇迹的解释,流传最广的当属日本学者提出的“雁阵模型”——

这个转移就好像从美国到日本,再到亚洲四小龙、中国……言外之意是:中国虽然规模大,但干的是低端行业,不可能永远是“世界工厂”。就连我们自己,也对此深感纠结……

十年过去了,预言并未应验——

清华大学的魏杰教授说,中国正在启动一次全新的全球化。不论是日本的经验,还是西方的“比较优势理论”,都解释不了现在这个啥都做、啥都行的中国。

2017年,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给罗胖带来了2017年最大的一次思想冲击。

施展把这套思想体系打磨成书,《枢纽》,本次跨年演讲首发

对于这个问题,核心着眼点在于——到底是西方国家不愿意干?还是他们干不了?

第一次产业革命造出的火车能用至少30年;

第二次产业革命造出的汽车大概能用10年;

可是,本次革命,造出的手机只能用1年……


比特世界拖着原子世界飞速迭代,这是任何原来的制造业体系都承受不了的速度。

当西方国家整体进入了创新经济时,它只做观念层面创新,必须把生产流程外包,把转型的成本和风险甩给别人。

当年诺基亚引以为豪的生产线,恰恰是拖死它的沉重肉身。

这个承包方必须能同时满足效率和弹性——这两个矛盾的要求,放眼世界制造业领域,只有中国可以做到。中国的供应链网络由很多专业化、高密度的小企业形成,既有高度分工带来的效率,又有随时动态重组带来的弹性。

1毛钱成本的打火机,可以拆成 28 个零件完成制作

有了精细化的能力,可以实现灵活对接

这也缘于中国超大规模的独有禀赋,恰巧在特定时间踩对了节奏。

上世纪 90 年代,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各地兴起“开发区”“产业园”大潮,形成了很多既有“高度分工效率”又有“高度网络弹性”的企业群落。大量开发区涌现,大量农民工进城……这时出现了巨大历史机遇——西方国家产业升级,出现了前面提到的创新经济。

于是,中低端制造业很快大量转移到中国,形成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网络。

「得到」专栏作者、也是投资人的王煜全老师,对未来全球分工的判断是——美国科技、中国制造、全球市场。只有中国制造,才能够赋能美国创新,让美国创新落地。

10月25日,沙特阿拉伯为机器人索菲亚发了公民身份,王煜全劝说这家机器人制造商——一家美国西雅图的公司,把总部迁到中国香港,就是为了靠近中国制造业基地

何帆老师从另一个角度也解释过这件事,在他的「得到」专栏里就提到过——中国承接产业转移之后,“产业间贸易”变成了“产业内贸易”。

80年代的中国,干的就是“产业间贸易”,成品换成品,十几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现在我们干的是“产业内贸易”,苹果要生产iPhone,中国分担其中的部分环节。规模不再只是规模,规模本身就是能力。

可是,当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之后,产业会不会转移呢?特朗普希望苹果的生产线能迁回美国,但库克的回答是——

只有在中国,能找到足够的人才,和满足要求的供应商。如果你理解了这些,你会得到关于产业转移问题的答案:产业不会转移出去,中国制造业已经是“大者越大,强者恒强。”

如果制造业向外转移,除非是这三种情况:

1. 对供应链要求不高、对远距离物流成本非常敏感的制造业工厂(而非整个工业体系),能转走;

2. 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网络会向东南亚自然扩张(而非转移);

3. 出现无法想象的技术变革、行业大洗牌的时候……(罗胖认为短期内几乎不存在这一可能性。)


这个“终点站脑洞”,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中国是兼具效率和弹性的供应链网络,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是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其中一站,而是终点站。

问:中国能不能营造一个良性的全球空间?


六、枢 纽 脑 洞
第 六 个 脑 洞

在《枢纽》这本书中,施展老师有一个很重要的判断:“中国一直是世界秩序的自变量。”——只要它变了,系统也随之变化。

自变量说明中国的重要性,但还不能说明在全球结构中的位置。这个位置不是争来的,是世界格局演化中逐渐形成的。

我们来看看非洲这几十年经历:

二战结束后,非洲有西方国家急需的资源,日子很好过;但在1970年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将经济结构转向第三产业,西方繁荣时期反而成为了非洲最悲惨的10年,屠杀、饥荒、政变……


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裂缝谁来填?——中国。

看一眼这个中国人最喜欢的数字,8 ,中国在哪儿?就在这个销魂的小蛮腰的部位。西方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经贸循环必须经由中国,中国是全世界的路由器,是全球经济体系的“枢纽”。

8 的下半部分,是欠发达国家,通过中国这个制造中心,把产品出口到全世界;

8 的上半部分,是西方发达国家,反过来促进中国制造业和基础设施能力。


中国不仅向原材料产地国家输出资本和基础设施,向西方发达国家提供工业品和创新落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中国还在参与塑造全球秩序。西方不输出繁荣和秩序,就要被输入贫穷和动乱。

这个过程,也一定绕不过中国。

二战之后,西方国家直接援助非洲,但最终换来的是非洲的腐败丛生和战火不断。西方国家也曾尝试绕过政府,给非洲人民提供生活用品和粮食援助,可是反而摧毁了非洲的本地经济,企业倒闭、农民破产……

帮助建立秩序,必须把简单的金钱援助,转为具体的经贸过程,这只有中国可以做到。中国2016年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总额为 361 亿美元,占非洲外资总额的 39%,世界第一。这不是简单的投资,而是把非洲和全球连接起来。

西方通过中国投放秩序,欠发达国家通过中国在分享全球化带来的繁荣。这就是中国的枢纽作用。

把视野放大,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国家,历史上一直在发挥枢纽的作用。

19世纪中期,大清帝国的海关税收做担保,通过汇丰银行筹款1500万两白银的军饷。

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安定了中亚地区的动荡局势。


这是一个将海洋世界的资本秩序,转化为政治秩序的例子,转化的媒介正是中国。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中国都是中介和枢纽。这是中国的历史宿命、时代责任,也是我们的中国式机会。

以上中国式机会的“枢纽脑洞”,是由《枢纽》一书引发


施展老师也是《中国史纲50讲》的大师课主理人,这本书集聚了施展老师关于中国历史三千年演进逻辑的思考

2017年即将结束,罗胖想到了 1776 年的英国,那时的英国完全比不上欧洲强国。直到瓦特改进蒸汽机引发工业革命、亚当·斯密著成《国富论》奠定经济学基础,英国走上全新的道路。

从一堆眼花缭乱的事实中,把一个全新的东西指认出来,这是思想的力量。三个半小时,回答了六个问题,回应了六种焦虑,在六个脑洞中我们认出了六种“中国式机会”。

带着对中国式机会的思考,我们一起进入2018!


人 生 算 法
跨 年 之 后

2018年正式到来,罗胖先自拍,然后宣布发个红包。

连续登录 「得到」App30天,据说会收到罗胖的红包

在过去一年的最后一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机会”,但是——能抓住机会的终究是少数人。我们还需要一套人生算法。人生算法不是一把解决所有问题,需要我们具备概率的思维模式,通过不断反馈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

罗胖抛出一个问题——第一个按钮,一百万美元。第二个按钮,50%的机会拿到一亿美元,50%的机会什么都没有。这两个按钮只能选一个,你选哪个? 

罗胖说:如果你考虑过风险,那你的做法一定不是最好的。在真实的世界中,可以有两全的方案——例如跟别人合伙,分摊风险;或者把这个机会2000万卖给别人……

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是为风险定价,本质上都在用这样的方式思考问题。通过算法的迭代,成功的概率也在不断提高。这就是“人生算法”的力量。

所有真实的人生场景里,我们面对的其实都是第二种选择——任何好事,都只是“可能性”,需要通过努力、实践,还有算法,去逐渐逼近它。

罗胖牢牢记住了达利欧的这段话——

《原则》,作者是美国最著名的投资人之一瑞·达利欧,呈现了用“人生算法”驱动的生存方式。

人生算法的道理并不难理解,查理·芒格和巴菲特的投资和人生心得,都是人生算法。

喻颖正也写了一个公式:

人生算法,就是你面对世界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复它,加强它。你抓住中国式机会,就是更大概率的事件。

罗胖说,回看过去这三年多的创业,不仅让他摆脱油腻的中年生涯、摆脱了中年危机……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算法——对知识的转述和再加工。而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得到」App,都是这个算法的不断重复迭代的结果。算法的力量,会给我们足够的回报。

2018 年已经开始,大家分头前进,各自启动自己的人生算法。

下次相聚时,希望每个人都会像木心先生所说的那样:“岁月不饶人,我也未曾饶过岁月。”


微信公众号:逻辑思维(Id:luojisw)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