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大型人设崩塌过后:标签化会是每个互联网用户的宿命吗?

举报 2017-10-03

来源:全媒派(微信号:quanmeipai )
作者:腾讯传媒
本文已获得腾讯传媒全媒派授权

属于吃瓜群众的九月已过去,“人设崩塌”成了人们围观大戏时最常发出的感叹:“深情段子手”在实锤中难以翻身,“有文化的老干部”尴尬露馅遭遇群嘲……一出又一出人设崩塌大戏让人应接不暇。

图为百度“人设”关键词9月的搜索指数和相关词分布

9月大型人设崩塌过后:标签化会是每个互联网用户的宿命吗?

从何时开始,“人设”成了这个时代绕不过的词?它因何而火爆,又为何而崩塌?本期全媒派(quanmeipai)要当一回优质吃瓜群众,谈谈“人设”那些事儿。


人设=标签化的人格
你平时在消费什么样的人设?

人设即人物设定,它是一种带戏剧感的角色定位,原指动漫人物的外貌特征(如样貌和服装)、性格特点和生活背景。既然是一种“设定”,就意味着它给人物的调性圈定了范围,人物得在设定的轨道内进行表演。

社交影响力:KOL如何凹造型

明星堪称时下对人设运用得最为熟稔的群体,从发通稿到社交账号经营,均热衷为自己贴上某类贴近粉丝/大众的标签:

  • 女明星化身“×爷”、“×攻”上演跨性别撩妹,为的是卸下同性观众的敌意;
    大众情人式的“国民”人设,比如“国民媳妇”、“国民校草”,自带席卷全国的光环;
    也有自黑式人设,无论是“三傻”、“高仿号”,还是“逗比”、“×胖”、“深井冰”,都是已经被成功实践过的类型。此外,直接打出“吃货”牌,也被证明具备屡试不爽的标签效应。

9月大型人设崩塌过后:标签化会是每个互联网用户的宿命吗?

明星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格消费”,这里面有颜值、身材的标准,也有人品和道德要求。社交媒体为他们提供了直面粉丝的渠道,我们更乐于看到亲自上阵“卖人设”的名人,仿佛伸手就可以够到。


自我人设:社交人格的A面与B面

回归到普通大众,事实上,我们也早已开始一场“人生表演”。开放或闭环,无论哪种社交形态,每一次按下发布键都是一次形象输出,区别在于你愿意呈现的是哪一面:

  • 有人自称学渣/学沫/学酥,最常发“学不下去了来局农药”、“DDL是第一生产力”,配图永远是题册资料和各色圆珠笔,但总有天会冷不丁晒出一张雅思总分8.5,写上“可惜,本来写作单项能冲满分的,╮(╯▽╰)╭”;
    有人是“我的心里只有工作”,加班餐、深夜寂静工位、车窗外的冷清公路都是配图素材,就连“今天月色真好”都能变成一句深夜下班感慨;
    有人是参会social咖,他们活在行业会议标题背景板、嘉宾合影、参会胸牌的九宫格照片里,学习感悟来一打,人脉资源没在怕;
    还有人是神级吃货,早午晚三餐打卡,饭前消毒启用十层滤镜,;网红圣地最早拔草,从喜茶鲍师傅,到热播剧的原型餐厅,都有照片为证……

9月大型人设崩塌过后:标签化会是每个互联网用户的宿命吗?

聚光灯也好,朋友圈也罢,哪里都是人生舞台啊。


大型人设塌方现场
人设崩掉,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强行立人设,总有崩的时候。9月大型“求锤得锤”的人设崩塌不必多言;这段时间网红博主和创业先锋贡献了不少人设垮掉的案例:

一位自称中日混血、20岁拿双博士学位、继承家族一百多个爱马仕Birkin包、去KFC刷卡买雪糕被银行“从未在这种地方消费过”为由停掉信用卡的“贵族美妆博主”Natsuki,近日被网友扒出学历造假、盗图、抄袭、编身份等黑料,可谓相当精彩。

网友吐槽

9月大型人设崩塌过后:标签化会是每个互联网用户的宿命吗?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承认自己因为虚荣骗人之后,这位戏精博主又上线发视频了……

还有前些日子大火的“00后天才CEO”李昕泽,也在短短几天之内就跌下神坛——产品粗制滥造甚至被扒抄袭、公众号画风堪比新闻联播……难怪网友们认为他是“一本正经地过家家”、“QQ群群主”。

9月大型人设崩塌过后:标签化会是每个互联网用户的宿命吗?

而面对涉嫌抄袭的Diss,这位年轻的CEO辩称:“每辆汽车都有四个轮子,不能说有四个轮子的都是抄袭。”

这位少年,可能得从天才互联网企业家转行当天才段子手,才比较符合人设。

此外,各大论坛也常年流传身边人设崩塌的欢乐吃瓜贴,随意截取几例博君一笑:

9月大型人设崩塌过后:标签化会是每个互联网用户的宿命吗?

这些堪称豆腐渣工程的空心人设,因为严重偏离本人的轨道,被拆穿是迟早的事。


价值观与保护色
消费人设时究竟在消费什么?

我们总是习惯将人贴上标签。就像小朋友会拉着大人问,电视里的那个角色是“好人”还是“坏人”那样,我们似乎总会跳过人性中错综复杂的部分,用最粗暴的方式给人下定义。

如今,看似更多元的人设标签博得大众青睐,它的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一套逻辑?

印象管理

作为社会动物,人总是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在心理学理论中,欧文·戈夫曼就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这一概念。他认为,社会交往本身是一个戏剧舞台,每个人都会在别人面前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人们会使用一些策略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从而去影响他人心目中对自己的看法。

9月大型人设崩塌过后:标签化会是每个互联网用户的宿命吗?
左:《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右:戈夫曼

在这样的语境中,“人设”即“角色”。人们选择套路化地扮演自己,可以说是天性使然了。

认知抵达

社交媒体赋予了人们展示的自由,即“理想自我”的释放。瑞士学者克拉斯诺娃的一项研究表明,很多人使用脸书后会感到“失落和疲惫”,而最大的原因是“嫉妒”。

大多数人会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呈现有利于自我的一面,渴望得到认同,因而人设趋于积极、健康和完美。“社交艺术家”Amalia Ulman曾做过名噪一时的实验:

她历时4个月,坚持在Instagram上晒美食、红酒、名牌包、马甲线、奢靡派对和海滩度假照;甚至还经历了“小城姑娘为梦想闯荡天涯”、“认干爹开启名媛模式”、“日渐沉沦吸毒生活”“改过自新再次出发”等人生阶段,这一切,让9万多名粉丝相信自己在见证一个模特的生活蜕变。

但事实上,这不过是场“网红养成”实验,Amalia Ulman 本尊是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的学生。


这是对社交时代“人设”建构的绝佳讽刺,一切皆为认知映射的游戏,我们不过被玩家精心布置的关卡带着走而已。


快时代的必然

在这个速食化、碎片化的时代,人们总是匆匆地输入、消化、产出信息,对“人”也不例外,因为“人”本身,其实也是“信息”。

面对复杂的人性,很少人能有充分的时间和耐心、足够的信息处理能力解读他人,而总是习惯将人进行“降维打击”,变成扁平的人设——今天的“老干部”、“吃货”等人设虽然并不是“好人”、“坏人”那样的黑白极端,本质上却仍然是一种方便人们分拣归类的标签,只是比“好人”和“坏人”多了一些个性化色彩罢了。

9月大型人设崩塌过后:标签化会是每个互联网用户的宿命吗?

而GQ实验室此前策划的“矛盾人设”也是一种另类标签,就像撞色那样将看似不搭边的两种特征糅合在一起,衍生出“娘直男”、“佛系浪子”、“Geek文青”……其实所谓的人设自由,也是以标签来书写的。

人设价值

作为名人,人设关乎其商业价值:影视剧、综艺节目、品牌主能更快速地识别你的人设匹配度,给角色、签代言都要符合人设。

国博讲解员河森堡总给人留下博学睿智的“正经”印象,杜蕾斯的广告也利用禁欲系人设做文章,打出“正经让我性感”的口号。

9月大型人设崩塌过后:标签化会是每个互联网用户的宿命吗?

以“元气少女”人设大火的陈意涵屡屡参加户外综艺节目,在爆火的《花儿与少年》之后,还参加了贝爷的《越野千里》;而她的品牌代言也多和运动、健康有关,发起的“意起跑”还吸引了超百万公里的跑量。

9月大型人设崩塌过后:标签化会是每个互联网用户的宿命吗?

对粉丝而言,则会对偶像产生情感投射:如果人设高高在上,那便是“我做不到的TA能做到,为TA打call”;如果人设平易近人,则是“原来偶像跟我一样爱吃/懒/没心机”……总之,立了人设才能方便诸位圈地自萌。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人设则是自身社交形象的塑造,它可以让你不断收获社交货币,最终获得社会归属感——说白了,无论是学霸、吃货还是social咖,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点赞,不是吗?


人设的正确姿势

虽然人设崩的例子太多,但“立人设”本身未必是一件坏事。人设立得好、立得久,足以圈粉无数。不过这一切的前提在于:你的人设是真实、立体的。要知道,人设应是人的延伸——人设不应该胡编乱造、架空虚构,也并不是匮乏想象力的标签。

而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要立住人设就意味着长久的自律和足够的底气,毕竟谁都不是天生的奥斯卡。

你还听过什么人设崩塌的故事?欢迎分享,祝大伙儿吃瓜开心:)

- END - 

全媒派(微信号:quanmeipai )
全媒派(微信号:quanmeipai )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