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化”不是装嫩,老品牌如何翻红自救?

原创 1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0-11-13

达芙妮闭店,汇源破产、香飘飘退市,小时候的知名品牌接连陷入困境。

没想到销声匿迹多年之后,再次听到他们,竟然是这样的新闻,不禁发自肺腑问一句,敢问岁月饶过谁。


而与此同时,也有一波老字号奋起直追,搭上互联网顺风车,一跃而上成为了新晋网红。六神、大白兔、旺旺、999,都通过无尽脑洞周边(服装、化妆品、奶茶)的形式,唤醒了大众对IP的记忆,成功在互联网再次翻红。

 

他们能靠这种方式走得更远吗?

无论属于哪一类,老牌品牌都有过自己的春天,即使最终失败也是掷地有声。

他们都在TVC时代挥洒真金白银做投放,在早些年用打地道战的勇气铺渠道,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创业易守业难”,面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社会,船越大反而越难掉头。 

当我们谈论年轻化,我们在谈论什么? 

1.此市场非彼市场

老用户流失,而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升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即便是高龄群体也掌握了“冲浪”技术,比以往更容易了解产品的信息。这是一个全新的战场,互联网融合了传统的广告和渠道,而没有及时布局数字化的品牌失去了先机。

2.这是一个需要曝光的时代

没有新增,也就是缺少网络曝光,尤其是social平台。很多老品牌缺少互联网基因,即便布局电商渠道也没有流量。在同样的投放下,高颜值产品、流量明星、social噱头、平实文案的产品更容易引发自传播,但很多品牌拉不下调性,官微变成了自high营地。


有幸和虎扑CEO程航交流,他说了一句大实话:“大多数品牌想要的年轻化其实是新媒体化。”

尽管很多营销人强调“年轻化不是年轻人化”,不可否认,互联网上最活跃的人群总会是年轻人。

虽然他们不一定是目标受众,但的确是传播的必要的环节,可以高效的注入流量。而能打动他们的品牌,很多时候并没有刻意把自己包装成“年轻人”的样子。与其扣上数字化的抽象帽子,不如新媒体化更简单具象。

很多品牌特别喜欢把“年轻”放到文案里,但请各位回想一下,我们在十几岁的时候喜欢自称年轻吗?

无论哪个年代,这个岁数的人脑子里想的都是“别把我当孩子,我已经很牛逼了”。

因此“我年轻,我说唱”,并不比“万物皆可说唱”更有年轻人的精气神。虽然和炫酷炸天的新说唱比起来,新世代的选手并没有那么叛逆,充满好学生的正能量,甚至岁数更大。而在B站爆火的罗翔,更是用画面朴实的“清流司法课”吸引了刷屏的弹幕和投币。


被视为“年轻化”成功案例的李宁在2008如日中天时曾经一直在通过代言人的方式做年轻化,向国际化潮流运动转型,对标Nike,高举90后大旗。结果不仅没有Nike那里蛋糕,还丢掉了本身支持国货的受众。

WechatIMG19.jpeg

然而当李宁把国际化的li-ning改成“中国李宁”高调的绣在中国红的胸前走上纽约时装周,却成为了中国品牌的高光时刻,成功吸粉挑剔的GenZ,成为国货之光。

WechatIMG20.jpeg

看了这么多反直觉的案例,究竟“品牌年轻化”的秘诀是什么呢?

1.品牌的个性化

我们处在一个碎片化的多元时代,主流价值在被逐渐消解,但每个小众文化都能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招募社群。

当所有品牌都在请流量明星,换赛博朋克画风,反而容易导致品牌模糊千篇一律。但内衣广告请大码模特,化妆品牌不请明星,包装保持复古20年不换,无论这些行为有多么“不合时宜”,却能更加极致的体现品牌的价值观,吸引到最核心的受众,并且引起破圈的讨论。而具有生动人格的品牌也更容易在社交网络的语境与用户互动,详见个性品牌如何圈粉GenZ

2.产品有社群感

在产品研发方面,需要考虑以用户为中心精细化设计,解决痛点问题。

品牌应该开放心态与用户互动,用更生动的平等的语言与他们沟通,直接获取反馈意见甚至是创意。

比如通过定制化UGC平台的方式为用户赋能,更加及时的迭代产品。在social平台,要不怕差评,就怕没有评价。对于一些失误,消极处理差评容易导致情绪积压爆料,积极处理则能成为品牌公关表示诚意和态度的好机会。

3.营销有互动性

品牌/产品理念需要落实到细节,让用户从互动的方方面面中得到立体的感知。

这个互动并不是指做与产品无关的炫酷H5,而是从服务的触点出发,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体验。比如包装吸引用户拍照,让客服对话引发截图传播,购物小票有出人意料的文案等等。如果用户没有主动宣传,品牌也可以设计成挑战的形式带动用户模仿。具体的互动形式也要参考相应的社交平台,在小红书、B站、抖音的玩法都不尽相同,详见根据渠道做创意

以上的建议适用于老品牌的年轻化,同样适用于任何想在这个时代打造新品牌的人。 

相比于新品牌,老品牌转型的的包袱会更重。虽然他们在电视时代靠饱和投放打下了知名度,但品牌相对笼统没有个性背书,又为了维持份额,不愿意细分调整。

对于企业来说,这涉及到一个概念叫非连续性,企业容易受限于原本的业务,而错过新的市场方向。当品牌增长速度开始降低的时候,就应该采取措施,利用此时的稳定现金流开拓新方向,等到业绩真正出现负增长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

当下人口红利见顶,基础设施也都已完善,业务增长到了拼品牌的时候,需要在产品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的定位,赋予精神性,并长期且精细化地坚持运作。


作者玖姑  增长创意人/中英脱口秀演员,结合创新趋势为品牌提供策略咨询和全案创意服务。公众号:创意人玖姑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