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思维。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0-06-17

“好奇心”是激发个人成长动力最重要的因素,

没有好奇心,就无法驱动自己为某件事情奋斗的动力。

我们每天都面对来自于外界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的造成,让我们不得不激发自己的好奇心,驱动自己去学习。

在工作上,不是自己有效率或者服从公司目标,就能够让自己的未来有满意的发展空间。

比如以前工作的时候,我经常接到“客户的抱怨”,“环境这么不好”,“行业这么困难”等类似情况,我就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光需要想着如何安抚客户,还要想着“问题的重点”在哪里。

从而让自己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能够展现更高的附加价值,如果你要做到这样,就要拥有“好奇心思维”,去挖掘某些潜在需求。

因为“好奇心思维”,会让你深度思考很多,且想要做更多,如果在30岁前没有刻意的让自己养成,或者进行锻炼它,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好奇心思维”就会下降。

好奇心是一种本能,当然这种本能也需要“不断的去激发”“刻意的练习”,时刻保持“好奇”,是激活创造性思维重要的因素构成。


01

关于“好奇心”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的好奇实际上是来自于一种东西叫做“信息差距”,差距是什么?就是自己“已经知道的信息”“想知道的信息”
通常“已知的信息”和“想知道”的信息差距越大的时候,自己的好奇心就会愈发的显得强烈。
好奇心的好处有哪些方面:
第一个方面:在智远看来,从事物本质的角度,好奇心的利,肯定是大于“弊端”的,好奇心是我们进步的根源。
在美国《神经元杂志》刊登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人的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学习不是很有趣的东西,也会变的很容易。
而我们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打破提升的过程,驱动这一切的前提必要条件是自己拥有一颗“爱学习的心”,驱动学习的本质就是“好奇”,它可以帮助自己不断地开阔眼界,提升认知和格局。
第二个方面:你也可能会有这样的行为习惯,在浏览网页或者某篇文章的时候,觉得不错就把它收藏了起来,但是再次翻阅的机会很少了。

而驱动自己“去收藏”的核心原因就是,这个文章或者内容对“自己有用”,或者是像个“干货”。
如果你拥有强大的“好奇心”,乐于探索事物的本质,不断的去有效思考,你会发现,这些知识,方法论都是经过加工而成,收藏再多是无用的,只是“表层”需求而已。
这个时候,你能找到“底层规律”,就不会盲目的学习碎片化的内容,从而有效的筛选和规避那些“相关干货”的内容和无用的信息,会让学习显得更加系统化。
第三个方面:古人云,大脑是经过锻炼的,越锻炼越灵活,如果长期不让它“思考”,它的反应能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就会有所下降。
“好奇心”思维可以有效的保持对大脑的刺激,防止记忆和认知能力的退化是一辈子的事,它可以有益的让思维保持活跃,自然对大脑的健康也是有好处的。
当然“好奇心”并不只是“好奇”就够了。
“三分热度”这个词你一定不陌生,刚开始好奇有热度,但是自己一旦厌烦了,肯定就不会在进行下去了,其实这样对“个人成长”是非常的不利的。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为什么“好奇心”会下降:
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大脑会渐渐的对身边的很多事物变的不敏感,最显著的体现就是“对任何事物都产生不了兴趣”,这本质就是“好奇心”的缺失造成的。
之所以好奇心下降,智远总结认为,有这几个方面是最为需要注意的,其一方面是先天性的。
当我们随着年龄的变化,大脑的“有效思考”就会慢慢衰退,比如”原来自己有耐心花10-15分钟看一篇文章,现在3分钟的投入都觉得有点长,都不愿意去翻。
为什么?除了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以外,其次就是“大脑会默认开启懒人模式”
就是优先处理“简单的问题”,饶过“复杂的问题”,这么下来,如果每次大脑都这样的状态,就会产生一个恶性的循环,就是“不想思考”,只找“简单”,慢慢的你的好奇心就会下降
其二方面就是:“大脑的容量是有限的”,没有做到“及时的清空”。
不论是工作层面还是生活层面,大脑需要记忆太多的东西,加上环境,饮食,加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自己没有做到合适的“休息”,大脑就会出现“空间不足,好奇心下降的情况”。
而影响这种情况初期的症状一般会有,“记忆短缺”,比如上一秒自己在做的事情,下一秒可能就突然忘记刚才想要干什么?
如果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一定要调整“大脑休息”的规律了,尽可能多放松状态,不然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中。



“好奇心思维”是成年人处理复杂世界的终极武器,好奇心也是对新知识,新体验的渴望,它的底层需求来自于“生存”,表层需求来自于“幸福感”,上升为品质追求,事物的探索。





02

“好奇心思维”形成的关键因素。

前些年,在知乎上,有一个这样的回答特别的火,说一个人有没有好奇心,通过聊天就可以“挖掘出来”。
如果缺乏好奇心的人,他个人的知识储备量其实是极低的。
你和他聊天,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了"原有的话题”,或者是“那几件他感兴趣的事情上”,其他的根本答不上来,接不上话
而这类缺乏好奇心思维的人群,总是认为“学习无用”。
尤其是和自己“工作”“生活”不相关的内容,他们可能根本视而不见,经过调查,在这些人眼里,他们对于学习的偏见是:“学习那么多干什么?有什么用”,不还是老样子?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通过大量的资料研究表明,“好奇心思维”形成的关键因素在于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
个人求知欲:
求知欲好比是“成长型思维”,一个人如果对知识有持之以恒的追求,不会因为离开了学校或者工作就停止了学习。
相对来说,这些人群他们总是能够快速的适应环境,发现新事物,对新知识所吸引。
这种情况下,他便成长的很快,“好奇心思维”也会不断的进行PDCA式的循环,求知的本质其实就是“学会让自己面对未知,理解未知,解决未知“。
那么在现实环境中,我们看到多数的成年人的焦虑来自于哪里?
除了”物质层面外”的,就是精神层面,当一个人的“求知欲”在下降的时候,他的认知就不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反而也会不断下降。
从而影响他的状态便是“焦虑”因为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要面对什么,如何做出“快速的决策”。
如果你没有“求知”的欲望,本质好奇心就会降低。
就好比很多的人毕业之后就“停止了学习”,认为“本科”就是我应该有的高度,然后工作后,认为就不用学习了。
那么自己你会发现,慢慢“求知欲的降低”,好奇心思维也随着降低,离无趣可能就会更近一步了。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经验的开放思维:
这里的经验开放思维指的是“对多样事物的好奇心,个人的接受程度与创造力”。
社会的部分顶尖人群中,你可以看到,他们除了喜欢探求事物,更为独立,也很少受到他人的约束,这种特质的人群,他们从来都没有“红灯思维”。
别人给予反馈的“讯息内容“,他们能够快速的判断。
这类顶尖特质的人,他们从来都不会说:“你学习这些有什么用”?他们不会把“有用”作为任何一件事情行动的动机去判定。
当然,这种态度对长期的发展,未来成就就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甚至比求知欲更有帮助。
但是社会上居多人的思维都不是“开放式”,而是“红灯思维较多”,可能是受先天教育或者家庭文化背景的影响,他们总是喜欢于“保护自我”的状态。
智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很多人都觉得经验是最重要的东西,自己学到的经验就是自己的,干嘛要和别人分享,如果自己与人分享了,岂不是“别人就把自己的饭碗抢走了”

这显然就不是“经验的开放思维”,而顶尖的那部分群体,他们认为“经验”是用来分享的,我只有把“宝贵的经验”分享出去,可能给我带来的价值,比经验更高,比如“人脉”,“成长”。

而这种态度,对于个人的成长,未来长期的发展,成就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甚至于比“求知欲”更为重要。
如果把“求知欲”比作为0,那么“经验开放性”就是1,经验的开放是建立在求知欲之上。



伦敦政经学院教授,研究好奇心对成人影响的科学家sophie Stumm认为,好奇心可能是“影响人成就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将智力,坚持,和对新生事物的渴望这三者合而为一了。

而只有同时具备“求知欲”,“经验开放性思维”才是真有“好奇心思维”的人,真正有才华和有趣的人,未必就有好奇心。
好奇心思维的关键因素组成,最终阶段是变成一股能强化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持续为我们的经历,工作,生活增加趣味性,挑战性和兴奋感。





03

如何利用“好奇心思维”驱动进步

智远认为,不同的好奇心都有不同的独特之处,就像我们个人的身体感觉一样,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比如处于不安的好奇心,其实是封闭的,而处于兴趣的好奇心,其实本质是开放的
我认为构成好奇心不断进步的核心有三个方面:
其一:来自于外界的信息差。其二:来自于兴趣的驱动。其三:得到的奖励回报。
刷朋友,社交媒体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比如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地刷手机,或者主动的使用他们来学习新的东西。
如果不注意,甚至可能不会在上面两种构成核心驱动好奇心的方面上切换,比如“来自兴趣的阅读”,无意中看到的阅读。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首先需要明白“好奇心”和“知识”的关系:
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George Loewenstein 总结为:好奇是由信息缺口所导致的,信息缺口来自于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和想要知道的东西之间的差距,这就是“求知好奇心”的来源。
就如我开始所说:“好奇不在于你不知道什么,而在于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说出来你可能不太容易相信,实际上,我们很难对自己完全陌生的事物感到好奇,为什么?不正是因为一无所知,我们才会对未知感到好奇么?
其实并不是,如果真的一无所知,可能你就不想知道了,现实是:“你知道了部分,后续的部分还想学习”。
这就会产生“未知被激发”的效应,比如一件事情,你已经了解了80%,其实从心理学角度,你是非常渴望把另外的20%也了解的。
当我们另外的20%的答案不确定的时候,才会把“好奇心”激发到顶峰,这个时候就是学习的最佳切入点,我们的学习动力当然也是最高的,而这中间值叫做“最近发展区”。



小孩靠兴趣,大人靠目标:
当某件事物,你了解到了“信息差”,就会陷入“越想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培养兴趣最重要的因素。
无论是被动或者主动的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认为好奇心能引发“兴趣”,有兴趣才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会思考怎么得到答案或者是“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不断重复就是知识的累积,这样的积累的知识就不断的被融合,被自己所用,达到认知的升级。
比如小朋友看到火柴被划着很好奇,他就会想火柴怎么会着火,这就开始思考了,你可以让他试,如果划不着,是不是力度的问题,再试试牙签什么的等等。
但是多数的家长,会习惯性的教育孩子“你这个不能碰”,“你那个不能碰”从而就打消了“孩子的念头”,这个观念是非常不利于小孩成长的。

小朋友和成年人不同:成年人的驱动应该以“目标驱动”,比如赚钱,你就要盘点资源,规划到季度的目标,可以具体执行的环境,技能,需要涉及到的动作有哪些?

不可能每个都凭兴趣,最简单有效的做事,对于成年人来说是“明确回报”,成年人做事的驱动有两个:一个是自驱动,比如兴趣以及欲望都是很强的“内部驱动”。

一个是外部驱动,比如完成任务后得到的奖励,成年人的世界,心中有欲望,在学习的层面不需要兴趣,应该用一个一个现实的目标来驱动自己。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得到的奖励回报:
当我们认知到信息差可以驱动自己利用好奇心思维去学习,和通过制定目标的形式驱动自己的好奇心之外,你也可以适当的给自己设定“奖赏机制”。
比如每天要求自己完成“40个俯卧撑”,半个月就是600个,完成后就奖励自己去“好好吃一顿”,如果没有完成,就管好自己的嘴。
这样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得到“身材上的奖赏”,通过目标的形式,强迫自己去行动做某件事。

其次可以锻炼自己的“延迟满足感”,从精神层面,强迫自己完成,这也是成年人该有的自律行为。



好奇心思维驱动成长,核心的三个因素有“来自外界的信息差”,以目标或者兴趣的方式驱动完成某件事,适当的设定奖励回报。





04

如何保持长期“好奇”

我认为保持长期好奇心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不要凭借直觉”的解释。
因为我们虽然有好奇心,但是大脑都是特别懒惰的,习惯性启动“简单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
如果在工作层面,尽量不要去“我以为”,而要去“我验证”,或者“我找到的有效方法论”是什么?这样才有利于长期锻炼自己的“好奇心”。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你或许应该好好思考:
现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独立且深度有效的思考成了我们成年人每日必做的事情,不要让外界的“知识”成了我们日常焦虑的理由。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比如工作了三年,还是原地踏步,涨工资靠“跳槽”。
成年人学习的方式应该从4个维度:初级:学习经验技巧中间:学习方法流程中上:学习学科原理
上级:研究哲学视角(底层逻辑)
你看,这就是有效思考的力量,而驱动“有效思考”的本质是什么?答案是我的求知心理。
因为我一直在寻找“普通人和高手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里?老板和打工者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为什么别人可以用较短的时间,掌握很多技能,获取财富自由,为什么很多人工作了10年依然过不好一生?



学会有效的“提问”
激活“好奇心”的本质是“学会提问”,学会有效的询问自己“为什么”?而不是别人。
如果在工作中,表层的“为什么”你可以这样思考:这件事情领导为什么要让你这么干?
从执行层面,可能是因为当下业务的需要。第二层面,我做的这件事情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第三层面,这件事情能不能形成流程化的SOP。第四层面,这件事情除了我还有谁能做?第五层面,我如何给自己建立有效的壁垒。
学会给自己不断“提问”,不断的带来“好奇”,你才能在工作中变的更为聪明。
从而上面智远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只能通过跳槽涨工资”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因为他们只停留在表层,认为只能是这样。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让自己做一个“思想工匠”:
你看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尽管它很发达,但是它也很可怕。
比如短视频一款APP的生成,从软件的开发,基础的代码,到机器学习,到AI智能的判断,到大量数据库算法,展示千人千面在你面前。
都是在研究了多数人的基层“行为方法论”“思想方法论”,然后进行机器化。

通过研究你的“通用行为”,用软件实现,并且让你产生习惯,上瘾,乐不疲倦的陷入其中。
除非你能让自己拥有“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让自己的思想像“工匠制作手表一样”,拒绝一些和自己无关的事物。
用精益求精的态度,遇到事情”精心琢磨“,保持好奇心,“多问为什么”,“研究事情本质”,快速掌握底层逻辑。
实现认知的升级迭代,就不会被社会外界传播的讯息所焦虑。
很多人之所以对未来产生焦虑,本质就是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激发好奇心,然后”好好思考“。
如果你能看到自己的未来,或者有清晰的目标,从而好好享受当下的付出,那么就很容易对很多困难的事情,好奇且想做的事,坚持下去了。


核心观点:

好奇心思维能给你带来更“宽阔的满足感”。

我们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度过平凡的每一天,一遍又一遍的看着同样的事物,从不多想它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或者为什么能保持现在这样。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对它们尝试产生“好奇”,多研究它们,也许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