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被掏空”的时代,谁去安抚饥饿的灵魂?

举报 2016-09-13

这是一篇标准的读后感。如下所述,都是关于书的。恩,安静读书、不批不燥:)

QQ截图20160913210622.png


  《饥饿的灵魂》是号称欧洲最伟大的管理哲学大师查尔斯·汉迪的作品。

  查尔斯·汉迪是谁?

  作家、教授、商人三位一体的管理学大师,被誉为仅次于德鲁克的大师级人物。

  但当你读完他一本书后,就大概了解,查尔斯对管理的剖析起点,和德鲁克完全是两码事。

  查尔斯关注的是组织当中的个体发展,文字温情脉脉、略带纠结,充满了对普世人类的怜悯心,却不甚关心组织作为整体存在的背后逻辑与发展规律。

  而德鲁克则更像是公司老板的代言人,关注的是整个组织如何整体性的往前发展,文字理性、干脆利落、攻气十足,即便是讲个体发展,也是基于公司整体的角度出发。

QQ截图20160913210717.png


  言归正传,查尔斯的这本《饥饿的灵魂》在谈什么?

  书中有一段他的自白:

  我的前半生,一直努力在“出人头地”。

  中学时,我希望成为伟大的运动员。大学时,我希望成为受人仰慕的校园名人。毕业后,我又希望自己成为呼风唤雨的企业家。后来,我又有新的盼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杰出组织的领袖。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在这些方面成功的命。

  但这都不是问题,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尝试,也没有对自己感到失望,依然企图“出人头地”。

  真正的问题是,我在如此拼命想要出人头地的同时,却一直忽略了一件事——我从不曾专注于“我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件事。

  这个想法在当时实在太吓人,让人根本不敢去想。毕竟按照世俗的标准,用金钱与地位来衡量成功,顺着别人放在我们面前的梯子往上爬——这才会让我舒服得多。

  但我却发现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信念,与个性。

  现在回想起来,我是在逃避自己,成了制度的奴隶,而非其主宰。

QQ截图20160913210733.png


  除此之外,查尔斯书中还给了一组数据:

  42%的工作者觉得一天结束时已经被“掏空”;

  69%的人希望每天更放松的生活;

  今天的父母比30年前少花40%的时间陪伴子女;

  过去20年来,每个人的消费增加了45%,但生活品质降低了51%;

  现在只有21%的年轻人认为他们获得美好生活的机会很大,而20年前却高达41%;

  更让人们难以察觉的是,人们将失去对时间的客观感知,因为越来越专注于眼前的工作,不再接触外面的世界……

  如上两段描述,基本就是这本书的创作起因了。全书通过不同的角度,都在阐述一件事:

  在如今互联网便利、24小时都能被人找到、金钱与权位被高捧、每个人都拼命在加班与充电、晚上刷刷刷不睡觉、“感觉被掏空”的时代里,如何安抚饥饿空虚的灵魂?

  查尔斯给了几个办法:

  1. 了解真实的自己。至少,别伪装

  罗马的炼金术大师帕拉塞尔苏斯曾说过“我们若不能做自己,至少也应该不要成为完全不是自己的人。”

  了解自己毕竟是一场漫长的探究之旅,可能没有人能一开始就了解完全的自己,但请不要停止探究真我的步伐,就如同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如此说:

  我将它(人生)视为一场永无止境的奋斗。我们即将到高原时,根本没有时间将那里所有的东西整理妥当。这是一场奋斗,每棵植物都得想尽办法保持挺立,但大多数时候却都徒劳无功。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所以也不算是失败。

  人的情境不同,身份、角色与形象是不同的,而且很多时候会因为太过迥异,而让人生变得混乱不堪。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自我?

  现实中,大多数人会随着年龄增长,会发现,自己不同的形象,会逐步融合,直到我们变成一个人。

  有一天,你会坦然接受你是谁、你是什么样的人,到那时候,你就不会觉得需要为任何事感到遗憾或抱歉,也不必去否认什么。

  坦然接受真正的自己,是力量的源泉。

QQ截图20160913210750.png


  2. 尽快转换到“内在导向”

  查尔斯基于斯坦福研究学院的研究,提出人的3种心态(类似马斯洛需求的变体):

  心态1:生存导向——受生存驱动的人,其首要目标是安全,包括财务安全与社会安全2方面。这类人即便富裕,也会紧紧抓住现有的一切。他们往往很坚决,设定目标后,就勇往直前,而且抗拒改变。

  心态2:外向导向——这类人追求尊重与地位,以此作为成功人生的外在象征。他们要的是,自己的人生最优秀或者至少最正确。他们通常很聪明,受过良好教育,且野心勃勃,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经济往前发展的那股驱动力。

  心态3:内向导向——这类人的内心驱动力在于他们的天分和信念,并不是说他们容易退缩或是高高在上,甚至没有雄心。不过和前面两种人比起来,他们较不注重物质,却更关心个人成长、自我实现、个人感受、以及众人生活的品质。

  马斯洛认为这3类心态并非一定是3类人,其实是相互重叠,是可以在一个人身上依次演变的心态。比如查尔斯自己,创业时,他只关心自己能否生存;成就后,他在意如何证明自己,如何过上受人尊重的体面生活;如今年岁已高,他才从一系列的头衔中释放出来,才知道要追寻真正的自我,并希望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查尔斯的建议很简单粗暴——如果我们希望掌控自己的命运,却又盲目追逐风潮、人云亦云的话,那就太傻了,那些都是生存导向、外向导向者的心态。最好还是尽快转换为以内向导向为主的人生观。

QQ截图20160913210808.png


  3. 重新定义“成功”

  金钱并非唯一的衡量标准。成功与理想,并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我们各有各的想法,因此才会有渴望。

  美国哲学家、散文家以及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有一段非常优美的“成功箴言”:

  要多笑且经常笑;赢得聪明人的尊重与孩子们的喜爱;

  得到诚实评论家的欣赏,忍受酒肉朋友的背叛;

  欣赏美丽的事物;找到他人最好的特质;

  让世界变得好一点点,不论是因为一个健康的孩子、一条花园小径、还是得到改善的社会状况;

  或是由于你活着的关系,哪怕只是知道一个人的日子过得比较轻松;

  这些就是成功。

QQ截图20160913210821.png


  4.知足常乐,足够原则

  成长不一定要拥有更多同样的东西,也可以是更好,而非更大。它可能是更精简,却更深入,两者都可能是质的改进,而不是扩张既有的地位。

  企业若是变得更好、更精简、更深入或更集中,就不一定要变得更大,也一样能获得更多利润 。

  企业与生活变得越来越大,可能导致焦点丧失、国语反复,最后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所以,我们必须知道,大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够大。

  从更广泛的层面而言,一个社会如果分辨不出“足够”的界限,那么拥有优先权的人,倘若把社会的财富据为己有,也将产生令人厌恶到极点的过度行为。

  埃蒙德·伯克说:人类能够拥有多少言论和行动的自由,取决于他们能为自己的欲望设下多少道德限制。

QQ截图20160913210833.png


  5.公民企业,学会信任管理

  如果前述都是针对个体,那么这里是针对企业在未来时代的建议——做公民企业,争取让员工成为企业的公民,而非雇佣兵。

  企业无法制止任何人离开,也无法要求员工鞠躬尽瘁,至多只能期盼员工努力罢了。而如何把员工想要的自由,与企业想要的目标,结合在一起,才是公民企业真正的挑战。

  企业必须学会管理这些本来就无法控制的人,就要学会——信任、分享所有权。

  一个互信的组织一旦建立,就会既有创意,又有效率。人们若是不必心猿意马的寻找下一份工作的话,显然工作会有效率。如果他们尊重周围的人,并且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工作起来也会更具有创造力。

  只要他们信任所属的组织,对组织的目标有向心力,而且能够分享到成果,他们就比较容易接受组织的各种安排。

  然而,信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查尔斯总结了7个原则:

  1) 信任不是盲目的

  2) 信任需要界限

  3) 信任需要不断学习

  4) 信任是很艰难的

  5) 信任需要密切的结合

  6) 信任需要接触

  7) 信任必须努力赢得


  好吧,如果想了解更多,请自行翻书吧。

  读完整本书,你就会打心底觉得——这真心是一本文学书/哲学书啊,而非纯粹的管理书籍,哈哈!

  连本书的最后一段,查尔斯都是在引用英国诗人路易斯·麦克尼斯的《秋日之旅》,来阐释自己对未来新世界的畅想:

  如果有什么可行、可以实现的事,

  就是现在让我们梦想吧!

  并且祈求一片乐土……

  在那儿,纯粹权力与纯粹利益的祭坛

  已经弃之不用

  那儿不曾有人见过

  什么人以鲜血与金钱的代价

  买下金钱与鲜血,

  那儿的人不再虚掷时光于坚持己见,

  人人乐于与他人合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号【麦青杂文铺】(ID:mqzwp2015)——只分享最真实的职场管理、营销经验与美妆真相,偶尔心血来潮,也会码点情感杂文。如要转载,请联系mqzwp2015@126.com. 麦青Mandy, 北大才女,资深的品牌营销专家,历经世界500强外企与私企,现SEED UNIED互联网营销公司合伙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