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城市,失去书店。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0-03-30




上周我参加了一场抖音官方和言几又联合办的直播。同时感谢公众号书单的支持。分享了一些“不畅销”的书。


谨以本文作为一次一个读书人怎么变成商人,同时两项都不太合格的心路历程的回顾。本文里没有赚钱的技能,也没有世俗的干货。但本文里有情怀,有诗和远方,有我们内心的乌托邦。另外,原文的最后有赠书(不能帮你赚钱的那种)活动。

 

小时候我曾住在上海福州路,这是一条著名的文化之路。过去满条街都是书店,文房四宝店。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这条街全是半死不活奶茶店和炸鸡店。


1995年,推开窗是正在建的东方明珠塔。外婆说,以后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就能到东方明珠里的电视台工作。20多年过去,电视台的工作已经不是香饽饽。这些年来,社会风气也不再认同读书人。这真的是造化弄人啊。


初中和高中时代,每次期末考试一结束,我就会拿着所有零花钱,去上海书城买书。那是一个上网还要用“猫”的时代,当当刚开始创业,东哥还没有杀入这个市场,还在中关村卖刻录机。1600多页的《基督山伯爵》增订版,就是在那个时代读完的,以及俄国作家动不动三千页的书,真的是充满着百年孤独的感觉啊。


长大后,我发现读书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因为我并不想做一个穷书生,我觉得那样也没啥价值的。


尤其是中国社会下,男孩子需要建功立业,所以我很努力地去做生意。在这个时代,拥有一方书桌,是很贵的,起码需要好几万一平,另外还需要财务安全所带来的长期主义精神和平静的心。(抬杠说,没钱也能平静的 我只能佩服你,反正我做不到)


但是,我自认为自己终究做不好一个纯粹的商人(没有任何贬义)。我还是需要那些幻想出来的意义。也许我就会这么一直拧巴下去吧。


我太理解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痛苦了,大多数人到中年的成功人士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我不提倡一味的出世,我提倡的是一种出世与入世并存的价值观。


喜欢言几又,是因为我始终觉得:有的东西的价值不在于他能赚多少钱。而在于他们坚守了什么。但这个时代谈这些都非常得奢侈,所以我更佩服那些践行者。

言几又在这次疫情的冲击下,亦是重创。他们找我的时候,我一口答应做点什么。但我并不想写一篇酸文,我只是想证明这个浮华的时代,这样的项目,有长远的意义。不要让城市,失去书店。

所以我们共同推出了一个书单。同时参与留言,我们会送出三张言几又的充值卡(这三张是言几又送的)。另外,我再个人送三张。


下文,我介绍的方法不会拘泥于传统的剧透式,而是抓一些我喜欢的点来叙述。

 


 

我们要讲的第1本,叫《追寻现代中国1600-1949》。我觉得史景迁的作品值得我们仔细去阅读,其实我也看了很多学界的人对于史景迁作品的评价,有的并不高,并且认为一个洋人写中国比较扯。但我认为他对于中国的理解,更能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冷静的看。


中国人自己印象里面去写一本历史书,基本是逃不出一个大框架的,那个大框架是什么?


宫斗、权谋和战争,基本只有王侯将相才会出现在中国的历史里面。从一个外部人来看中国,他会对中国有更加不同的理解,以及他会对中国有一些更加冷静的看法。


史景迁他还写过一本书,叫做《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恰好和这本书的开头讲的是1600年的中国在差不多的时间点上。


这一年是1631年,6月黄河决堤;8月朝廷的军队正在山东剿匪;9月有一个农民叫做李自成,他开始起义。边境上,苦寒的东北方,满人也对关内虎视眈眈。


张岱,明末最负盛名的才子。他写过一些非常脍炙人口的文章。我给大家读一句: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在明朝的末年,这本书的起点,史景迁先点出了一些关键点,就是明代的崩溃,一部分是因为人口其实已经呈现出了巨大的膨胀,而巨大的人口膨胀带来的是耕地面积不足,带来的是饥荒,其实明代的末年出现了一场空前绝后的鼠疫,使得明朝的官方的军队不堪一击。另外,对商业的排斥以及与海洋的失之交臂,加之无数的问题使得帝国必然寿终正寝。


全书历时明代,清代,民国到新中国建立,从很多新颖的角度阐述了这350年的中国的变迁。



接下来,要分享的是郭建龙的书:《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和《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这一系列的书里,其实都提到当一个大帝国建立时,必须要通过适合之的制度来完成国家的管理。当历史选择,这片土地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的时候,它走的路线必然跟小国是完全不一样。


郭建龙在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里面有几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点,他说玄学的诞生是为什么?


是因为文官已经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了,所以在汉代的中末期,他就只能去搞玄学了,这就是玄学的起源。这是不是一个还挺有意思的知识点。


《军事密码》我觉得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去看一看,比如说中国的地形,它决定了中国的历代战争。


在《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里面,围绕着财政制度来阐述朝代的兴替。无论是唐的崩溃,宋的灭国,都是财政问题。


一个庞大的机器它是如何诞生的?在秦代或者说更早在秦国,在我们中华大地上面的所有先民,大家默认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个小国家的,你会发现春秋战国时代就是有很多国家并存。TZ只是一个共同的盟主,直到秦的出现,它改变并且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模式,这个模式使得我们能够去驾驭和组成一个巨大的国家,秦原来是在给ZTZ放马养马的部落,并不属于当时的中原文化。之所以它有机会给ZTZ养马,是因为他帮助ZTZ打败了当时打入京师的蛮族,它才拥有这个机会,并且拥有自己的封地。


在战国的初年,秦国战斗力很强,但是国力是最弱的,并且越打越弱,然后它就进行了一轮军事和体制的深度改革。这里要提到一个非常极其重要的人物,叫做商鞅。


商鞅对整个秦国进行了完整的军事和体制的改革,推行了大量的制度,别的国家为啥无法改革。比如齐国、赵国的贵族,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甚至有的贵族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只有把这个制度改革掉,把老的财阀势力给干掉,你才有机会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进攻性的帝国,这就是商鞅变法做的事情。同时它还进行了几个重要的改革。


秦国过去的制度非常落后,如果你是贵族,那么你的阶层跟你的父亲是没有变化的,商鞅废除了这件事情。同时前线打仗死了之后,家人依然能够受到补偿以及加官进爵,秦国制定了非常严密的爵位制度、极其严密的奖励制度以及惩罚制度,使得秦国一跃成为战国里面的头号强国,并且历经六代君王,统一了中国,这就是秦国历史。


当你走向了大一统之后,你的财政体系必然要发生改变。


国有经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国有经营其实最早是在齐国开始的。齐国,当时靠海,它有非常肥沃的土地以及产铁、产矿、产盐、当时齐国改制之后,一跃成为了头号强国,当时比秦国还要强的。他在财政上面进行了国有专营。


中央财政还要什么呢?要的是土地,以及发展到了明代和宋代又出现了什么事情?


唐代的崩溃,我们今天历史书上有总结叫做是因为藩镇割据,但是藩镇割据其实是一种结果,它不是原因。


是什么造成了藩镇割据?


因为唐代从未建立起过一个真正有效的财税制度。


当时唐中期国力已经开始下降了,但是他又需要养很多的军队去打仗。他又没有那么多的钱,于是皇帝就想了一个馊主意,让地方的节度使,自己去养军队,自己去挣钱。


开始是解决了朝廷的财政问题,但是后来才发现养成了大患,就是说当节度使自己能够收税,自己能够赚钱,自己还有军队的时候,他就要造反了,这就是唐朝崩溃的起点。


其实所有的事情最后回过头来,无非还是要跟经济去挂钩的。


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因为也没有特别多的土地,使得它非常得依赖江南地区的经商,它要靠经商来获得商业税。其实当时已经建立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商业税方法,但是蒙古铁骑来得过于凶猛,我们一直说宋朝是特别不耐打,这句话有一点偏颇。就是谁遇上了蒙古骑兵在当时都是扛不住的,而不是宋朝扛不出,其实宋朝打的还可以了,这里还又要扯到另外一个知识点,就是南宋的灭国战争。


南宋被灭国从打仗的角度来说,是因为江北四镇,淮河流域丢掉了,这里一旦丢掉,你就失去了战略的缓冲,那么任何一个强大的新兴的武装力量都能够越过长江,这是迟早的事情。你要守得住整个长江以南,你就必须拥有长江以北的前线。但北宋和南宋的灭亡,从内部来看,都逃不过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历史上初代的纸币,交子也因此而破产。明代的朱元璋吸取了宋代,元代滥发纸币的教训,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不用纸币,使得使财政体系严重先天不足。


郭建龙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军事密码、还有哲学密码,从三个维度讲述了中国这样的与全世界完全不同的大一统国家,他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这里说两个小八卦(听听玩就行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正好是罗马帝国崛起的时候,其实历史在那个时间点,他们甚至可能有过相遇。今天还有什么考古界的人说,其实秦国跟罗马军队还打过一仗,当然这个是未经考证的。


还有人说在商代就有迁徙自中亚,从欧洲迁徙到中亚,再迁徙进入到接近中原文化的地区的军队和商朝的军队打了一仗,然后商朝军队大胜,我们华夏文明才拥有了自己的长久的根据地。可能在商代我们就已经跟欧洲人打过仗了,当然有人说是未经考证的。



刚刚我们说了很多种军事财政,我们接下来讲的是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


在李泽厚先生这本《美的历程》里面有一个脉络,是根据中华历史的发展而展开的。这里面第1章叫做龙飞凤舞,就是中华文明的起点。第2章叫做青龙饕餮,大家知道饕餮是什么吗?饕餮,在山海经里面,以及中国的古神话里面,它就是一种很狰狞的的野兽。


这里我就要讲一个知识点,我们在博物馆在文化讲堂里,看到的很多东西,它仿佛是非常的温柔的、优雅的,这些全是历史的一个角度而已。


人类之所以有别于野兽,变成了今天的这样。在最初的时刻,他都要经历过跟别的野兽的剧烈的竞争和战斗,才能走到今天。


所以原始部落形成的时候,信仰并不是文化,信仰的是野兽,或者说信仰的是暴力。


所以你看到中国在青铜器时代的所有的文物,上面印的东西全都是野兽。等到了文明发展到了一定境地,我们有很多武器去抵抗野兽了,我们有很多的富足的劳动力和富足的钱,富足的时间,我们的古董上面全都是琴棋诗画


中华历史的起点也不是我们误以为的,上来就是琴棋诗画,其实上来大家都要经历一个饕餮的时代,经历一个野兽崇拜的时代,所以在我们的第2张青铜饕餮里面,讲的第1节叫做狰狞的美。第2个叫做线的艺术,第3节叫做解体与解放。


青铜时代之后,我们进入了的先秦文明,先秦就是我们已经刚刚讲商鞅的变法,讲了秦的崛起,其实它是一种纯理性的思维。


在中国的南部有一个国家叫做楚国,楚国最鼎盛的时候疆域非常的大,里面包括了我们今天的湖北的一部分地区。


楚文明,它又是哪一种主义?


我们称之为浪漫主义,所以我们可以看楚国,诞生了中华历史上第1个最伟大的诗人屈原有一首经典作品叫做叫《离骚》。


在古代,骚这个字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用的,你必须得有文化你才能骚,今天骚这个词已经廉价化了,也已经变成别的意思,但是在早年那个骚不是那个意思,所以大家一定要多读书。


楚的浪漫主义最后还是敌不过军纪严明的秦,所以楚最后失败了。


这里再讲一个军事上的点,楚最初是失去了四川地区以及它的大后方,粮仓失去之后,它才彻底没有了竞争力。所以那时秦国最初一直在跟山西、山东去打,但是突然他想明白了,战略要往下打,先吃掉了巴蜀,吃掉了楚国的粮仓,它才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战略纵深,然后国力一下子增强了。


我们《美的历程》历程里面,这本书里面写的最好的两部分,或者说最有深度的两部分,应该是魏晋风度以及盛唐之音。


第6章中间在魏晋风度跟盛唐之音中间夹杂着另外1章叫做佛陀是荣,我们这里要讲下一个知识点了,佛教的是怎么在中国兴起的?


首先佛教是起源于印度。这里又扯到另外一个知识点,就是印度在学术界不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名词,它是作为一个地区的名词,你可以理解为叫类似于中东 middle east,他们是一个地区概念,就是整个南亚次大陆叫做整个大印度板块。


它其实是有几百上千个土邦国家和小国家组成的一个文明的区域,在这里最早出现了佛教。其实中国原生的教育是道教,为什么佛教它会后来居上,变成了中国影响迄今的最重要的一个教派?


这里面我们要讲到的中国历史。


首先我们根据时间轴来看,先有的是魏晋,然后是盛唐,魏晋南魏晋之后是南北朝。魏晋之后,中原大地陷入了一个非常苦难的时期,一直在打仗,所以这就回到了宗教的起源里面。如果人在精神上,在现实生活里面非常的痛苦,他就倾向于去寻找一些精神世界的抚慰,这就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并且受欢迎的起点就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有史可考,当时中原10户人家起码消失了6户,甚至是8户,就是60~80%的人,都已经消失了,就死了,连年战争,所以所有人活得很痛苦。他觉得我一定要去寻找一些精神上的极乐的东西,所以这是佛教在中国兴盛的起点。


所以这本书里面写了每个历程里面,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的佛像跟后来盛世的佛像他是不一样的,最初的佛像面部很凶残,有点狰狞,它代表着一种现实生活里的痛苦。


到了唐代的盛世之后,佛祖也开始越来越慈祥,然后佛像越来越心宽体胖,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去看一看。




在《美的历程》历程里面,我们讲了非常多,历代审美的变迁,以及什么是中国文明变化的过程?


推荐大家去看一下,但当然这本书是非常不畅销的一本书。也不能说今天这些书都是不畅销的,是因为你去看他在不同的圈层里面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绝大多数的人,他的一生并不关心别人的人生,以及跟自己无关的群体的任何事情。大多数的人是没有什么好奇心的,如果你拥有好奇心你就已经打败了90%的人,你拥有了好奇心之后,还能够静下心来做点学问,你又打败了百分之剩下90%里90%的人。很多时候,我也有很多的纠结,或者说取舍也好,你会怀疑在这个时代文化学问就是和赚钱是完全冲突的。


但是我认为在某些时刻,有学识和能赚钱的底层的逻辑和他所需要的能力特征和性格特征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会发现很多文绉绉的人在现实生活里面,甚至过得比较糟糕。


那么我们总是批判说这个时代不好,但其实你也会发现一些有才华的人,他也能过得非常的好,这种好是在过去的时代不能拥有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个人觉得你要仔细的去分析每一种人、每一种职业、每一种你想得到的东西背后需要的技能是什么?


比如说你保有对世界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对商业观察的热爱,对世界的好奇心,同时你还具有商人的敏锐,商人的赌性,商人的动力、勤劳刻苦,你真的还是能够有机会去做一些又挣钱又不丢文化人的体面的东西,所以我觉得不应该把这两个东西彻底的去对立在一起,我觉得没啥意义。


 


回归到《乡土中国》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写的年代还是比较早的,我记得应该是在1930年代的,其实在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生活在农村,同时今天的农村跟过去已经不是一个农村了,因为有一些东西已经被打破了。


举个例子,你会发现越往南方走,华南地区,家族势力是很强大的,就是农村里面的宗族制。但是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叫做原子型的农村。因为历史上连年战争都是发生在中原地区,以及经常长江流域发大水一冲就整个村就冲垮了。


所以你会发现他的宗族体系是不完善的,或者已经是完全被破坏了。


在中国的北方,你会发现一个村有两个大家族,在西北的很多村都叫什么堡。比如说叫王家堡。这是因为早年西北有非常多的匪,为了剿匪,就派去了很多具有边防属性的”驻军“,变成了最后他们留在了当地,留在了以堡为单位的防御体系里面。最后,这些人住在那里,变成了当地的村民。


所以你看,中国的南方、中国的江南、中国的中原、中国的北方、中国的西北,它的农村的组成形式不一样,或者说是完全不一样的组合形式。


他对我们的商业有什么影响和改变呢?


这里分享几个知识点。


在大家族里面,大家倾向于攀比,这是为什么呢?


比如说你有个表弟买辆宝马,小时候的表弟读书比他差,天天混得不如他,而你是整个家族里面读书最好的孩子。结果你表弟买了个宝马,而且是顶配,心里你就受不了。什么是幸福?只要你过得没我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这就造成了所有的依然保持着族群式的家族式的农村,它都倾向于进行内部非常激烈的攀比。



这也体现在了农村,结婚要进行不可思考,不可理喻的炫耀式消费。


通过经济学这个路径我们就解释清楚了。


但是,到了中国的中原地带。是攀比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就是疯狂的炫耀。攀比跟炫耀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有一次我去湖南长沙,我看到那里很多人结婚,他冲了拱门一样的气球,然后上面这个东西,比如说恭喜新婚,然后从出小区或者出村口摆了七八个,然后闺蜜结婚时候摆了更多的拱门,摆了20个拱门,恨不得摆到别人的村门口去,这就叫攀比。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中原更多的是原子型的社会。


炫耀和攀比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攀比就是要1对1的,那么炫耀,它既是1对1,又是一对多的,一方面要对着他的朋友,一方面要对给所有人去看,这就叫做炫耀。


所以你会发现在消费上它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我们到了中国的北方,一个村往往有两个大家庭,所以你会发现隔几年大家改村长要各种的方法去完成村长的选举。所以,《乡土中国》这本书,它解释了大量的中国今天工业时代到来之后,以及后工业时代到来之后的一些底层的逻辑,其实我认为很多逻辑它没有变化过,当然再过个100年,当我们彻底固定在了这个城市的水泥里面,我们可能就真的忘掉了那些乡土属性。


还有一个就是说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买房?


中国人是一个长在泥土上的民族,截止今天中国还不是一个特别商业化的民族,所以我们在骨子里我们会认为商人是邪恶的,这个人比你有钱,一定做了什么作奸犯科的事情,中国人认为无商不奸。重利轻别离,对吧?


中国人认为穷有时候代表着更好的道德。很多时候,没有审慎的看过或者理解过中原文明、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有哪一些区别。


中原文明的特征很明显,在我们今天隆重的讲的这几本书里面,费孝通还写过一本书叫做《生育制度》,这本书我就不细讲了。


费老还有一本书叫《江村经济》,江村是一个并不存在的村,原型在费老的姐姐所生活的江南。在费孝通刚结婚那年,他的妻子陪她去贵州山里做调研,结果他误入捕猎的陷阱,他的妻子为了救他丢了性命。次年,费孝通拖着疲惫的身心来到姐姐家写下了这本书,以此祭奠亡去的妻子。


另外,言几又推荐了《金翼》这本书。本书是著名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用小说体写作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通过小说中张、黄两家在社会生活与经济变迁中的兴衰沉浮,刻画出了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全景。面对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张、黄两家的不同选择,演变出截然不同的家族命运与个人际遇。作者娓娓道来,在叙述张、黄两家生活场景的同时,对地方社会的信仰、习俗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调适与制衡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为读者更好的解析人物故事内涵、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内在逻辑,提供了社会学领域的最佳读本。




再分享一本小说叫《北鸢》,作者葛亮,他写了很多的这种小说。


这本书讲了民国时代大家族的一些故事,这里面他讲了政客、讲了军阀、讲了文人、讲了商人、讲怜人的故事。


《北鸢》起笔于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收束于上世纪中叶。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寄予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书写中国最为丰盛起伏的断代。人生一线,恰似风筝。命运漂浮无着,人亦应有自己的主心骨。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书中上百位经典民国人物,进退于沧桑。群落交织,浑然磅礴。文笙在大时代的风云中辗转历练,且行且进,最终尘埃落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了解来处,才知道自己的去向。在故事的日常精微与家族兴颓里,藏着我们过去以及未来的影子。


其实在中国,大家对商人的理解,以及任何一个和你生活无关的群体,都是脸谱化的。我想这件事情其实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小说去完善的。


德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这个电影叫《辛德勒的名单》。我特别喜欢这部黑白的电影,它里面描述的一个商人,在早期就是一个逮着的机会,贿赂纳粹的军官,然后去建厂子,去赚钱,这么一个具有典型的商人特征的人。但是后来当他逐渐的去救助那些犹太人的时候,他倾尽了过去所有通过各种方法赚来的所有的钱去做救人。


所以你会发现其实一个人的性格是和肖像有多面性的,而不是说这个人那幅表相就是个坏人,就不是个好东西。


我觉得这样的脸谱化的判断很多时候是懒惰的。


这里我又想到一本书叫做《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他讲述的就是曾国藩跟别人或者说不完全在那些常见的书上和政事里面写的那些曾国藩的的侧面。


包括曾国藩不喜欢洗脚,还不洗澡。我们过去总是倾向于描述一个人,如果这个人成功,这个人牛逼,他就什么都是好的。


其实不是的。


比如说曾国藩小时候读书很糟糕很差,很笨,有一个贼到他们家去偷偷东西,然后曾国藩在背书,背了一整夜都没有背出来,贼在上面都已经崩溃了,然后跳下来说你这么笨的人,还读书,我他妈都背出来了。


这就是一个后来知名的曾大将军比较囧的一个往事。


曾国藩,他代表着一代中国人或者说一代中国文人的一些底层的思考,比如说清朝是满人统治中国,接近200年之后,汉人的大臣们就认为他是我们应该忠诚的对象,他并没有想过要造反,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情,这也是为什么他在湘军攻克了南京城之后,自己选择了激流勇退、明哲保身的一个做法的初始的逻辑。


就是说那一代中国的文人,其实他心里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就是说忠君爱国、忠孝礼仪、温良恭俭让。这些东西其实是一直在中国的传统的文人心里面没有变化过的东西。


除了曾国藩,中国历史的文官和名臣里面,我们对他们有很多的误解,觉得大家有空也可以读一读张居正。


里面有太多的故事了,张居正传特别厚,也是一个不畅销的书。


言几又官方还推了一本叫做《传统十论》,这本书的作者是秦晖教授。他的很多观点是和传统公认的中国历史观点的一次“挑战”。





其实在当代我觉得读书这件事它不一定是效率很高的东西,很多时候的学问,尤其是这种新兴的产业和新兴的学问,基本靠读书是没啥用。所以我们今天有非常多的人一直说的是叫做读书无用论。


你也不能说这个观点,就是完全没啥用的。我个人认为读书它是一种输入,对于一种输入来说,一定可以去选择一些更高效的输入方法,比如说你对于新兴产业的理解,一定是找到更这个行业里面更专业的人,更前走在前面的人去交流,你能够学到的东西就是更快速的。


但是你非得说你今天学个做直播和短视频,你就得等一本书上市,我觉得你是学不了,因为比如说我最近买了很多这种短视频的书,我认为全是没啥用的,并不是说写的人就想写一本垃圾给你,主要是因为出版一本书,它起码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从策划到写出来到上市成功,起码半年到一年。在这里面新兴产业的迭代非常的快,很多时候它已经完全的变化了,所以新兴产业绝对不能靠看书。




什么能看书呢?


那一些已经确定的已经极度完善的事情,所以学时要看书、学文化要看书,学那些高度确认的东西都可以看书,那个总结是最完善最全的。但是新兴产业就一定不要去看书,没啥戏。


最近做直播,有几个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就哪怕我写的是畅销书,它也是有限的,就是说我是书卖得再好,我都很难比我写的文章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更快。我的文章传播速度再快,有的时候也没有我的一些视频在抖音上面,在别的短视频平台传播的快。


这就告诉我们:不是说你是个写书的,你是个写字的,你就一辈子就得做那个东西,有时候你应该去接受全新的媒介形式和全新的方法,来改变自己,来接受全新的生态,而不是固步自封。

当然了,回过头来,我们又觉得其实有时候你也需要这些沉淀,有的东西,他只是变成了过眼云烟,但是人活着除了要把握趋势,也不完全所有的事情都要变成过眼云烟,还有就是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我认为我有一些使命,我还希望有一些东西留下来。这就是我所追寻的意义。


如果所有的一切都会化成烟云,化成一团烟消失。人活着就是在追寻一些虚拟的意义,这就是人跟别的动物最大的区别所在。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做一场不畅销的书单的一个活动,好像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前两天我看了个段子,他说现在专家跟骗子是分不清楚的。因为专家受不了诱惑就变成了骗子而骗子在学习的过程,学着学着骗子就变成了专家。


我觉得这个段子特别有意思,所以是不是有一天搞学问的跟搞直播的没啥区别,就是搞学问的被迫要做直播,搞着搞着就变成专业的直播了。然后直播,因为听众的需求不断的提升,被迫去有了学问,最后你会发现活下来的那一批人是又要会直播,又要搞学问、要有文化,所以历史的进程就往往是这样的。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王汎森《五四运动史》 周策纵《我是个怪圈》 侯世达 这三本亦是言几又官方推荐的。我都没看过。。所以就不再赘述了。


最后做一个总结,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讲这些没有用的?


因为这些东西最终都会变成我们的组成部分,甚至变成我们的记忆,重组出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命的意义。


和今天直播间里的朋友们是一样的,或许我们最初的时刻一定是饱含着热忱的。我们后来也因为现实而妥协过,那么我们甚至推翻了自己的骄傲和信仰,但是我们相信这一切都会重建,我们还会重逢。




总编:沈帅波

<end>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