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深圳,创业不叫装逼,买房不是英雄

举报 2016-06-15

那时的深圳,创业不叫装逼,买房不是英雄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来源:深圳客(微信号:szhenke)
本文已取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华为已感到前途迷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

在近日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表达了上述担忧。

这位中国最早期的“创业英雄”、当今的商业领袖的明确表态,在“华为出走事件”、“深圳地王频出”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引人关注。

当我们在谈论深圳龙华新地王、“华为出走”事件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它无疑一部分人的狂欢与喧嚣,但也狠狠冲击着深圳广大青年群体本就脆弱的生活想像。

在全民创业热潮下,深圳被媒体推崇为“创业之都、中国硅谷”,不断聚拢吸引着心怀梦想的青年才俊。然而当他们走出校园,心怀远方来到这片南方的创业热土时却发现,这里高昂且持续上涨的房价,正不断扼杀异化着他们的雄心与梦想。

同样赤膊闯荡深圳时,1980年代的任正非、王石、马化腾他们可从未纠结要不要买房。

如今,房子早已成为悬在新一代创业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赚足够的钱”、“在深圳买一套房子” 甚至成为新一代创业者的最高目标。

毫无疑问,我们离英雄主义的创业年代越来越远,也是时候重新审视那时的创业故事了。因为历史用漫长岁月不断提醒着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那时的深圳,创业不叫装逼,买房不是英雄


弥漫梦想的气味

“1984年,退伍后的任正非就随着南下创业的大军,来到了深圳。先在深圳一个电子公司任副总经理,被骗后无处就业,1987年被迫创办华为公司,以‘民间科技企业’的身份正式获工商局核,注册资本21000元……”

程东升在《华为真相》一书中这样披露早期任正非的创业史。

那时的深圳,创业不叫装逼,买房不是英雄

一位金融记者至今记得当年任正非到银行请求贷款的模样:憨厚得像个农民,穿得像搞建筑的,见了银行的什么人都递名片,非常谦卑。

而现如今创业者的典型形象你我都不陌生:

西装革履,身上喷洒着刺鼻的劣质香水,夹着炫目的用铜版纸印刷的商业计划书,一沓印有各种头衔的名片,嘴里嚼着B2C、C2C、O2O等英文单词……


1984年1月24日,正在倒卖玉米的王石骑着自行车经过深圳国际商业大厦,听闻邓小平正在大厦顶层俯瞰市区全景,因此嗅到了时局的微妙变化。

但创业维艰,当时财务方面几乎是“门外汉”的王石与养鸡场老板打交道,却不知道什么是发票;在1985年,还因卷入了一起4000万美元的逃汇案……

那时的深圳,创业不叫装逼,买房不是英雄

这位“中国房地产教父” 反思他早期的贸易生涯,承认那时的超高利润不合理,他“也曾惟利是图”,但这些在生意场上务实的摸爬滚打,都成为他在日后成立万科的珍贵积累。

现在的创业环境却趋之若鹜地充斥着那些互联网装逼的词汇:

无论是你时卖盒饭的,还是做女性经期app的,都要说自己玩的是“大数据”,做的是“垂直领域”,实践的是“o2o”,建立的是“生态系统”,抓住了“用户痛点”,解决了“刚性需求”,优化了“用户体验”……


1994年9月,首届会计电算化成果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徐少春带着他的“第一代金蝶软件”来到北京参加路演,遭受冷遇。

北京之行失望而归、几位市场、研发合伙人也在一个月内先后辞职、之后市场上出现与金蝶软件一样的产品……

窘困之际,有人向徐少春透露: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已在世界计算机市场全面取代DOS系统。徐少春判断“视窗时代”的风口已到。

1996年4月,金蝶基于Windows系统的财务软件开发成功,徐少春带着这款迭代产品杀回北京。1997年,IDG主动找上门,次年5月,金蝶拿到了IDG旗下IDG VC的2000万风投真正“化茧为蝶”。

相比如今“言必谈情怀”的创业者,那时的徐少春也许从未思考过:金蝶的业务该讲一个怎样动人心魄的故事?


再回到1984年,13岁的马化腾在这一年随父母从海南来到深圳,并于1999年开始创业。

他受到国外成熟产品启发,开发出第一个“中国特色”的ICQ——腾讯“QQ”,一时间注册人数猛增,且在4年间销售过亿元,但坊间传闻,世纪初马化腾依旧一度想要卖掉它。

640-5.jpeg

据传言,2000年,QQ团队找到了刚成立的联想投资筹备小组,商业计划书还没递到负责人朱立南手上,下面的员工以看不懂为由拒绝了QQ。

马化腾并不灰心,他找网易的老朋友丁磊。不料丁磊认为QQ的技术含量太低,依旧拒绝了买下QQ。

马化腾铁了心般又找到广东电信,当已经谈妥对方来办公室收拾桌椅时,马化腾却反悔不卖了,最终等来了IDG给腾讯的投资资金。

放在今天,脆弱的新一代创业者往往因为某个投资人的几句话,便受打击而泪流满面,多几次碰壁干脆撂挑子不干了。扭过头却还要表现出一副虽败犹荣的脸,在朋友圈发篇鸡汤文,炫耀在人生履历中增添一枚军功章……

那时的深圳,创业不叫装逼,买房不是英雄

深圳的街头巷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弥漫着创造、欲望和梦想的气味。

不乏方便面吃到吐的王石、辞掉副厅级官职闯荡香港的创维创始人黄宏生、工厂没建成就把家属搬到笔架山吃苦头的三九胃泰创始人赵新先、在简陋的农机仓库开辟工厂的TCL掌门人李东生等市井雄心的桥段,也不乏屡屡失败、转型、倒闭、合伙人反目、背叛、倾家荡产乃至锒铛入狱的严酷事实。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到民营工厂上班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自己开一个小铺子做一点小生意,就会被蔑称为‘个体户’,也就是一个‘没有组织的人’一个不受保护的体制外的流浪汉。

正因如此,那种决绝辞职下海的“反叛式”经验,恐怕正是许多商业大佬在数年之后仍不会褪色的荣誉和宝藏。

当下创业者,抱着“此路不通回去上班”想法的人比比皆是,却几乎无一成功。

一个时代的耀眼者,正是那些天生敢冒风险同时又注重实际结果的人,他们富有创造力而无所顾忌,也在遭遇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时坚韧不拔。

早年蛇口

那时的深圳,创业不叫装逼,买房不是英雄


被异化的创业

回顾1980、90年代的创业史,它足够狂热,充满戏剧性,在当时引来了全世界的关注。今天回溯,我们有唏嘘感叹、拍案惊奇,抑或会心一笑。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复杂的现实环境,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开放在后来造成了一种畸形的观念,人们考虑的,是以何种方式在最短的时间里敛聚钱财,而毫不顾忌任何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这个事实略有些尴尬对吗?但看看当下。

创业正成为一颗新的成功学毒药。

浮躁、炒作、过度包装、欺骗、伪概念弥漫在创业圈。与此同时,虚热的创业更使得太多的年轻人在他们本应踏实做事、点滴积累的年纪陷入做老板赚快钱的虚妄,“明明买房赚钱非要装逼创业”这样的言论甚嚣尘上。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如今的创业已被解构、被异化。

尽管新一代创业者拥有更支持的国家政策、更发达获取前沿资讯的渠道、更轻易筹集到资金的金融环境,但他们却也更功利、目光短浅、缺少领袖气质与野心,以及更为怯懦。

现在那些在大IT公司打几天杂、和某个商业大佬合过影、写过几页word、做过几张ppt、熟知几套时下流行的创业成功学理论的一群人,却敢挂上产品经理的名号四处圈地圈钱:赶场演讲、不断激发年轻人的“创业梦”。

人们痴迷于“一日融资千万”、“16岁创业少女”“90后创业明星”这些流传甚广的神话无法自拔,就连“开微店卖龙虾”也让人血脉喷张、并受到大众媒体拜神一般的礼遇……

新一代85后的创业者,他们是全球化的婴儿,被称为新新人类,受惠于八十年代的余温。然而,互联网才是他们的精神原乡,他们听八十年代的创业故事,感觉陌生,像个神话,也羡慕不已:父兄辈们,这样活过。

回首八九十年代,是否能成为我们迈向“创业英雄时代”的精神源动力?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活跃在上世纪末的那批创业英雄如任正非、马蔚华、王石、史玉柱、柳传志都已逐渐隐退倒计时。

步入中年的马化腾、李彦宏、马云、杨元庆等虽仍占据着主流舆论空间,但人们发现,当下能找得到、叫得出名字的青年商业领袖却乏善可陈。

许多人并不会记得深圳那段短暂的创业英雄传,但正是这些黄金年代创业者和他们的企业,给深圳留下了数十年的红利,包括今日的地王与高房价某种程度上都是这些红利的兑现。

这些光荣与梦想,草莽与赤诚,最终塑造了这座城市基因——野心、梦想与生命力

一如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坦诚完华为发展“迷茫论”后,依旧坚定地表示:

“对未来的探索本就没有‘失败’这个名词,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


扫描关注深圳客
屏幕快照 2016-06-15 上午1.56.13.png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