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手记】抚远,不再遥远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9-12-30


导语:如果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又怎么能在稿子里传递这种情绪呢?


作者 | 御    寒

编辑 | 赵思强 Tim


从抚远回来半个月,我终于完成了以“快手上的渔民主播“为主题的“万字长文”(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昨日,文章在公众号上发布,我的抚远之旅也告一段落。

于我而言,这是一篇包含了很多尝试和创新的文章,耗费了我很大多的心力和头发。

听说我要去抚远的时候,我爸妈一晚上没睡好觉。他们担心那里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甚至会有人身安全的问题。

可能有人觉得我娇生惯养,倒也不是。这毕竟不是旅游,南方女生只身一人去中国最东极的边陲小镇,在零下20度的天气里采访江上的渔民,父母自然不放心。

何况当时,我和他们都不知道那是怎样一个地方,难免在心里把它妖魔化。

所幸的是抚远有机场,机场有往返县城的大巴,县城里的出租车又愿意将我送去任何地方,交通非常方便。再加上我到抚远的那一周赶上升温,并没有最初想象的那么“不宜居”。

工作和生活一向如此。我们常把一些必须经历的事情想得太过困难,等到真正面对的时候,却常常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老祖宗说的“车到山前必有路”,真的不是一句虚言。

抚远之行远比我预想得精彩,我收获的也远比我猜测得多。

杨妹是我第一个见到的主播,在前期沟通的时候就很热情,给我提供了诸多帮助。她告诉我,因为身体欠佳,她已经很久不直播了,并将我“托付”给了喜年。

喜年是我见过的最“东北”的东北汉子。他热情好客,不拘小节,在某些场景下显得不合时宜的行为举止,在他身上却显得格外合适。从他出动提出要拉爬犁带我在冰上走的时候,我就很信任他,跟着他跑了好几个地方,也得到了很多生动而有趣的信息。

张鹏和喜年的性格挺像的,这可能是受欢迎的主播的某种共性。

前期和我联络时,他以为我会带着团队一起去采访。看到我只有一个人之后,他有点惊讶:“你一个人来的啊?你胆子也太大了,早知道你一个人我们就直接去接你了。”

张鹏在收鱼 御寒/摄

当天中午,张鹏领着我去了他们家。家里有一位年迈的奶奶,见我冷得哆嗦,奶奶让我赶紧脱鞋上炕。坑上暖哄哄的,被窝里还捂着一篓馒头。中午,我在他家吃了上午刚捕到的鱼,炖得稀烂的正宗东北酸菜,还有半个比脸都大的馒头。

第三天,我偶遇了喜年在江上直播,正好张鹏也正在直播,我便一边看喜年的直播现场,一边在手机上看张鹏,两相对比之下也得到了有意思的结论。如此的巧合,既是行程中的意外之喜,也给我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雪地上的狐狸脚印 御寒/摄 

虽然只在抚远待了三个整天,但是信息密度很大,自己的情绪也很高涨,这给我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入口。在抚远回北京的飞机上,我就开始着手写稿,说是洋洋洒洒也不为过。

对公众号文章来说,一万字的稿件其实有些太长了。但事实上,稿件里提到的所有事,只有我在抚远经历的一半。我总共记录下来的文字,加起来也有两万有余,包含了很多琐碎甚至是无关痛痒的细节。编辑说我偏离了主题,我不否认,却也不舍得将它们删去。

说我观察入微也好,说我大惊小怪也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和一群陌生的群体,接触一种陌生的生活方式,在我看来实在有太多可记录的东西了。

有人说这篇文章很有画面感,这确实是我在写稿时希望达到的目的。

实地考察和亲身经历,比任何文字、图片和视频都更有冲击力。主播感受到的寒冷,我也感受到了;主播对收网的期待,我也有所期待;主播在丰收后的喜悦,我也很有共鸣。我也希望可以通过文字,把这些情绪带给读者。

比如在老关的屋子里,有一个烧得正旺的炉子,屋子一侧的地板是镂空的,露出了一道水渠,炉子的热气保证了这块水面不会被冻上,水里放着渔网。水中的渔网连着七根弦,弦被触动之后,相连的电铃就会响起音乐,提醒渔民网里进了鱼。

这是赫哲族人最传统的捕鱼方式之一:铃铛网。有时,老关会在铃铛网旁坐上一整天,听到铃响了,就把鱼捞上来贴在炉子边上,烤熟了就能直接吃。

铃铛网 御寒/摄 

对当地人来说,这是一件不得不提的事情;但在最后的文章里,我省略掉了这部分的内容。

另一个细节是,在屋子里坐了没多久,陆续进来了四个中年男子。四人都是抚远的渔民,准备在这里吃完饭就去江上干活。老关招呼他们把架子上的剩菜拿到炉子上热一热,又取下一罐腌咸菜,开了一小瓶红高粱。东北人能喝酒,尤其是在冬天,喝点酒身上暖和。

抚远镇小得很,每家每户屋里头的那点事儿,很快就能传遍全镇,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一边吃饭,一边唠着抚远镇上的家长里短,丝毫不避讳我的存在。几两白酒下肚,脸涨得通红,说话的嗓门儿也大了起来。

在他们的对话里,东北大哥的豪爽,抚远镇上的人情世故,以及专属于抚远渔民的特殊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感受很难用文字呈现,甚至和文章主题毫不相关,但它们确确实实地留在了我的记忆当中。

比这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人对快手的依赖。

在抚远遇到的所有人,都对快手表现出了极大的依赖和认可。我们在饺子店吃饭时,老板就在柜台后面刷快手视频;张鹏和多多在江上捕鱼时,留在家里的大姑和奶奶就上快手看他们的直播

赫哲新村 御寒/摄 

正是这些瞬间,让我确定这将是一篇由日常细节堆砌而成的观察日记。他们并不是专业的内容创作者,也说不出贴合行业痛点的漂亮话,但他们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无不烙上了短视频时代的印记。

正如我在稿件中所提到的,作为观众,我们只能在一方手机屏幕上看到主播呈现给我们的内容;而作为用户,快手的意义远超于一个表演舞台,其幕后的连锁效用真实地作用于他们的生活,改变着他们的命运。

如果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又怎么能在稿子里传递这种情绪呢?

快手早已摆脱了最初给人的印象。这是一个魔幻的世界,既有土味的内容,也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中国最隐秘而有趣的灵魂都在这里聚集。

我曾在微博上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位用户用160个快手视频剪辑而成的,展现了快手上身怀绝技的用户和集采众长的内容。作者在简介里写道:“我们脚下这片国土有960万平方公里,整整13.9亿人,每个地方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精彩。”

这一次,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县城的故事,已经觉得甚是有趣。在广袤的中国大陆上,还有更多的故事没有被发现。

感谢交通,让抚远离北京不再遥远;感谢快手,让任何地方的任何人距离彼此都不再遥远。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