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0艺 | 如果说到观念主义雕塑,非隋建国不可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9-11-06


TJartrip精选100位艺术家

第8位:隋建国


????感隋建国艺术生涯纪录片????


感谢肥英现场蹲点拍摄半小时


隋建国,1956年生,山东青岛人。1989年在中央美院雕塑系获得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他被评论家誉为“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


如果了解隋建国,就知道他的早期雕塑作品带有很强的符号性,比如:中山装、恐龙……这些符号大多与社会、历史的特殊记忆密切相关。

随后,他的创作逐渐抛离了个体的身份,创作进入了更为宏观的视角,从中可以看到一种对时间与空间概念的文化探索。同时,隋建国也成功地将雕塑带入一个全面反省中国现代性的艺术实践中。


他曾参加的群展和个展包括2017年佩斯北京个展“肉身成道”,2014年纽约中央公园费得曼广场“盲人肖像”,2012年佩斯北京的“隋建国”个展、2011年荷兰海牙雕塑美术馆的“海牙天下”、2010年法国巴黎JGM画廊的“梦之石”、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轴雕塑展,2009年中国北京今日美术馆的“运动的张力”, 2007年台北当代美术馆的“流行的意外”与2006年大都会博物馆“匙–中国当代艺术”等等,小T就精选一些重要历程和作品分享给大家。


>>1989年

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硕士学位。在随后的几年,他在中国本土的知识谱系和文化经络中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具有明显的知识分子气质,流露出严肃的社会批判立场和人文道德指向。

卫生肖像 尺寸可变 纱布 石膏 1989


>>1992年

九十年代初创作了作品《地罡》系列。在1992年首展的时候,被业内称为是“中国现代雕塑的代表作”,而隋建国认为《地罡》系列是他艺术命运的入口。

地罡  尺寸可变  石头 钢筋 焊接  1992—1994 卫生肖像 尺寸可变 纱布 石膏 1989

作品用钢筋包裹石头,通过不同材料之间的并置、对抗和冲突反映了压抑与反压抑,封闭与反封闭之间的关系,尽管观念性很强,但是在材料和制作方面,仍然非常讲究。


在《地罡》系列之后,1997年起,隋建国又创作了《衣钵》(中山装)系列。


隋建国的《衣钵》系列是一种历史的思考,文明的反思,就象他把中山装置于巨大的神龛一样,他用这种中国人崇拜祖先的传统方式让我们正视自己的遗产,无论是曾经激励过我们还是现在束缚着我们。

中山装本来是外来的服饰,但已物化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标志。但是,自辛亥革命以来的代表先进文明的中山装在中国当代文化中还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尤其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山装似乎已进入了历史的博物馆,但它也是作为封闭、保守、僵化和文化专制的象征。这样,“被缚的奴隶”本身已实现了意义的转换,奴隶是被现代的传统所束缚。

中山装附带着孙中山所赋予的象征意义:五颗纽扣象征了五权分立,四个口袋象征了四项美德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中山装笼罩下的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现代文明的一段历史。



>>2003年

延续其1997年创作的《衣钵》的中山装主题,穿上中山装的青铜塑像以希腊古典主义雕塑及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大师米开朗基罗的经典石膏雕像为原型,寓意深远。

除了反映出借鉴西方的中山装样式成为中国的集体政治意识外,藉由着穿中山装的西方雕塑反转寓意,中山装在隋建国的“衣纹研究”下,成了西体中用的摇摆体制。

2003年《衣纹研究—右手》 在隋建国当时798的工作室外。

《衣钵》为其代表系列作品之一,禁锢和冲突的心理活动以中山装为创作语汇,藉此表达曾经奉为遵行的体制、方法、及意识符号,套用在无体的形式中,展现约束于千人一面的集体主义,即使形体有具,实际上却异常空洞。而《衣纹研究》重新解构“衣钵”议题,彰显在东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确立了现代中国的进程。



>>2006年

隋建国自五十岁之后,便开始有意识将时间与生命观念融入作品,也许时间是最不可复制的艺术形式,隋建国由此创作了《时间的形状》。

2006年起,隋建国坚持每天将一根钢丝在油漆中蘸一下,随着时间的积淀,油漆在钢丝上越粘越厚,逐步渐成小球。小球日渐变大,外表也由光滑变得粗糙褶皱。

物的生命与人的身体相对应,铁丝每沾一下代表一次完成,如同个体的生命,每天都应是一次完成。作品与自身的内在关系逐渐显露,隋建国确信肉体直觉会导致最具个性的时间和空间体验。《时间的形状》核心概念衍生至他以后所有作品。



>>2007年

隋建国个展《点穴》在上海新浦江城展出,个展汇集了艺术家20年来各个时期代表性作品24件,有的陈列在户外,有的则在室内展示。作品呈现了隋建国在艺术历史中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现代主义(1987-1989)、材料观念主义(1990-1996)和视觉文化研究(1997-2007)三个时期。展出的的作品中,有两三件被相中,将成为新浦江城永久收藏品。



>>2008年

在2006年,隋建国在创作《时间的形状》过程中,确信肉体直觉会导致最具个性的时间和空间体验。延续这个核心观念,开始创作《盲人肖像》。

隋建国在闭着眼或戴着眼罩的情况下捏、揉、拳击、脚踹出来的,只要睁开眼睛,就不能再去动它。隋建国希望通过屏蔽“看”,使作品免疫美术的眼光,甚至文化的眼光,让人的知识和训练失效。

以“蒙眼”泥塑的方式,通过对视觉的抛弃,祛除了图像,远离了传统雕塑与绘画理论,换来了作为主体的身体经验的无限敞开。



>>2009年

隋建国《偏离17.5度》新浦江城公共艺术。作为新浦江城公共艺术工程的首次实践,隋建国针对新浦江城的规划,创作了名为《偏离17.5度》的大规模公共艺术作品。这件作品实际上是根据浦江新城的实地情况,发展了他个人1992年的一件作品的构思。这件作品以虚拟和现实两种形态存在。所谓虚拟是指它对应于新浦江城规划而存在。现实部分则是根据这个拟就的坐标系统,计划在预先设定的结点以相同间距(220米)树立起几十个铸铁方柱,形成一个与城镇中建筑与街道系统的朝向偏离17度的柱阵。

虽然在虚拟形式里,所有的坐标点都已确立,在现实生活中,却只能一个一个结点地逐年实现。直至作者生命结束当年为止,竖起多少根柱子即为作品的标准数字。其他虽有预设但未来得及实现的座标点,可以空缺形式显示。

这一以作者生命周期为限定的方法,正是隋建国作为艺术家个体,将自己的作品植入公共空间的一种方式。

2007至2016年《偏离17.5度》各植入点位置,这些立方体的落点具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它会落在业主的屋子里面,也会进入一些酒店大堂或者超市空间,也可能会在河道里面。留给未来的是诸多的未知数和无数的谈判过程。柱子的存在没有任何侵略性或进攻性,只是呈现不断生长的状态,勾勒出了自然的秩序——地球的南北磁极和人的生老病死,在打破的时间节奏中告知人们生命周期的存在。



同年,还创作了装置作品《运动的张力》,在展厅的地面上滚动两个直径分别为230厘米和360厘米的钢球,钢球撞击着钢管拐角产生巨大声响,与运动的球体将美术馆转化为一个将观众夹在当中的双重空间,直接干涉了观众的身体存在状态和感官调动方式。




>>2014年

2014年,10月28日,纽约中央公园费得曼广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艺术家的雕塑“盲人肖像”。“盲人肖像”是隋建国始于2008年,至今有4尊的雕塑系列,每尊重量超过两吨,此前从来没有同时在公共空间里展示过。


近看雕塑的纹理,隋建国的掌纹清晰可见。




该展览被《洛杉矶时报》评价为“具有煽动力且生机勃勃”。



>>2015年

法国 Fondation Maeght 基金会即将于2015年12月12日为雕塑家隋建国、Richard Deacon、Henk Visch举办三人联展"The daily adventure of sculpture”,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16年3月13日。

Richard Deacon, "Congregate", Stainless steel, 2011




>>2017年

2017年7月7日~8月24日,艺术家隋建国将在佩斯香港个展,展出隋建国创作于2017年的数件纸上作品,以及艺术家最著名的早期作品之一《地罣》。



>>2018年

隋建国与“透纳奖”得主英国雕塑家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的双人展在位于美国洛杉矶威尼斯区的 LA Louver 开幕。

这也是继 2015 年法国梅格基金会(Fondation Maeght)举办三联展“The Daily Adventure of Sculpture”以来,二人的又一次对话展。



>>2019年

北京民生当代艺术馆的展览,呈现了艺术家1997年以来二十多年的艺术创作和思想体系的转变历程,以回顾展的形式全面而立体的展示出他丰富的创作历程和艺术探索。由于小T要事在身,拜托正好在北京的摄影师朋友肥英到前方给大家发挥现场报道。


看到这件巨大的骨架作品,小T想起来当时在GQ上说的一段关于艺术和科学的经历。他说:“99年去巴黎高等美院交流3个月,发现美院的隔壁就是国立医学科学院,而且两个学校之间有一个永远敞开的门,方便学生相互串门。我问了院长才知道,这是18世纪时就有意为之的,因为当年的科学、医学系统需要依赖绘画,用图像把研究过程记录下来,而同时,当年的艺术家也需要通过科学去了解人体的奥秘、了解人体内部的隐秘世界与外部形象的关系。所以说,科学和艺术是人类的两个触角,都是去探索世界未知的部分。”


中国制造系列中的恐龙,大多数去过798的朋友应该都见过。在尤纳斯艺术中心门口铁笼子里的两只大恐龙就是隋建国的作品。在尤纳斯,还有中国制造的艺术衍生恐龙售卖,所剩版数不多,价格4XXXX人民币。


作为国际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雕塑艺术家之一,隋建国多年的艺术实践,在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处理方法、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独到的理解和认识。从1997年创作《衣钵》开始,他不断的在不同体系中穿梭游弋,其间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到政治波普、观念艺术、后观念的传统逐渐推进,又彼此推翻。最终创作出和雕塑历史一脉相传,却又独树一帜的个人体系。展览的标题“体系的回响”由此而来,它一方面指涉艺术家二十年来创作体系中的内在结构,体系之间的回响关系;另一方面,它暗示着艺术家始终保持着更为宽广的历史意识,重新评估和建立雕塑体系的雄心与壮志。


这次,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将一、二、三层的全部空间用于此次展览的呈现,共分为六个单元和四个展区,200多件作品包括雕塑、行为、装置、影像和手稿、纪录片、文献记录等多种媒介和形式。这个展览完整的展现隋建国个人创作线索的多元性、混杂性、历史使命和理想主义,并建立一条历史的参照体系,尝试对中国当代艺术这20年发展过程的重新书写、勾勒和反思。

到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隋建国并不认同当前雕塑展中“不许触摸”的禁令,“雕塑空间应该让观察者充分地去感受。像我的玩具恐龙,如果不摸不碰,还真感受不了。”为此,他还曾特地在一些展出的雕塑作品上写“请触摸”的字样。


隋建国是值得顶礼致敬的中国雕塑家,在他的《我的艺术发展线索》中说:“这一过程提醒我,在传统写实语言的运用中,一旦作者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个性,不再拘泥于表面的艺术追求,放弃自我表现,只是单纯地、无我地、甚至机械地完成对所选择事物的再制作,也就达成了一个自足的方法。我觉得这其实正是在某种意义上与自己早年所向往的庄子‘无我’和‘万物齐一’的境界相重合。”


向隋建国和民生美术馆顶礼致敬

#dingart by 肥英


北京岐山艺术区,隋建国全新的工作室将建在那里,两千六百多平米的面积会存放隋建国自己存留的标志性作品,并在建好后对公众开放展出。

*部分图文源自网络Hiart

展览现场摄影by肥英


> 走小T走过的路,会不会离你近一点 <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