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要盲目抄袭或者防御你的竞争对手?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9-11-05


作者|麦青Mandy


很多品牌都会去定义自己的竞争对手,并积极模仿竞争对手、或者制定针对竞争对手的防御方案(Defense Plan)。这里要注意,小心盲目抄袭和对抗竞争对手。


首先,我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我们所界定的,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对手?



竞争对手到底是谁?常常我们是用细分市场定位去界定,但现实中,我们的对手比想象中还要多,我们的顾客其实是在购买各种品牌。那么,假如我们用细分市场定位去界定对手,总是在抄袭和模仿竞争对手,可能会忽略了真正危险的对手。


比如OLAY曾经以旁氏、卡尼尔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确实,从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售卖渠道等来观察,玉兰油、旁氏、卡尼尔作为三大外资日化品牌,同时在超市售卖,品牌形象和营销方式、甚至背后团队都比较相似,甚至大家也在互相跳槽。



所以,从理论上看,这三个品牌比较相似,就应该是直接的竞争对手。所以在2015年以前,OLAY一直以自己所界定的竞争对手们来 进行市场跟踪调研,但其实忽略了大量的本土竞争对手。


在上一篇的文章当中,我们已经详细论述过这个问题。(点击阅读:90%品牌都不知道自己在和谁竞争?


其次,我们也并不太了解竞争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品牌人在评价竞争对手时,会偶尔迷失在“中间过程”当中,比如会主观觉得竞争对手的某某创意很好,某某设计不错,某某抖音短视频内容不错,然后就开始跟进,要么模仿、要么立志要比拼过竞争对手。



岂不知,这些创意、设计、内容或者其他营销和促销行为,只是“中间过程”,而非“最终结果”。到底这些创意和设计,有没有产生好的短期或者长期品牌增长效果?到底这些营销和促销行为,是否有利于品牌增长?到底竞争对手这些“中间过程操作”是否带来更多的市场份额?


如果不是从竞争的本质“抢夺顾客和市场份额”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就很容易迷失在中间过程的指标当中,会被看似美好的创意所迷惑,其实可能这些创意并没有什么好效果。

 


第三,我们并没有深入了解竞争对手品牌增长的真相是什么?


对于竞争对手的增长原因,我们好像都能分析两句,但对具体细节,又知之甚少。为什么?


因为品牌增长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单独一个“风口”就能解决的,或者某个突出能力就能达成。



当然,无论是营销或是渠道,单一的因素做到极致,也可能会促进品牌增长,但单一因素的执行往往也是非常复杂的,很难去抄袭和模仿的。


比如2017-2019年增长飞快的瑞幸咖啡,虽然行内同仁都能对瑞幸咖啡的增长发表一系列观点,但其实只是理论,真正背后的逻辑和真相,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又比如完美日记的飞速增长,有同行曾经细致分析出来品牌的KOL网红投放数据,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的品牌抄袭这个套路或者参考这个套路,会一定有用吗?完美日记的快速增长,背后真相只是KOL网红投放吗?并不见得。



第四,我们忽略了自己的能力与限制。


在模仿和抄袭竞争对手时,品牌人往往会忽略了自己的能力空间限制。每一个品牌背后的团队和资源禀赋不同,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也不同。


现实当中,即便我们有心,有时也无力,不是我们想模仿就能模仿的,以及适合我们的。如果人人都可以模仿成功增长的品牌,那么其实很容易市场就会涌现出更多的成功者,但显然现实中不是,成功的新品牌还是九牛一毛。



总之,还是要回归到竞争的本质——争抢顾客/市场渗透率——去思考我们与竞争对手品牌之间的关系,并指导我们做出更有益于品牌增长的营销和销售决策。


专栏 文末图 无二维码 0923.jpg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