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我加入了美国阿里巴巴,变成了网红,so what?

举报 2016-02-05

2016 年,我加入了阿里美国,变成了网红,so what?

来源:DORISKEKE

2016年开头红,可能是在我职业生涯上的一个高峰,我进入了美国阿里,准确说是支付宝。2016年我也变成了一个“网红”,自己的几篇文章《在MK纽约做新媒体经理教会我的事》《中美营销有什么区别》《中美网红对比报告》传遍了网络。

很多人问我,变成了“网红”是怎么样一种感受?时尚圈和互联网圈有什么不同?

说实话,我真的是不够红。除了每天会有奇怪的人来加微信,完全不觉得有什么差别。我住在加州的San Mateo,那里没什么人,更没什么中国人。我还是每天和我自己过生活,和原来没有两样。我很感激是这样一种情况,不会让虚荣心冲破了我的脑袋。每天9点上班,经常到9点以后才下班,仍然是虚心学习、向大家请教、跟客户沟通,每天分析和总结今天做的好的,和需要进步的地方。日子还是一样的过。

不过做“网红”最开心的事就是业界的同行和大佬会陆续注意到你和你的价值,并愿意和你做朋友,分享经验。这样就免掉了我networking需要去impress别人得到对方的尊重的时间,我倍感珍惜。所以我也在工作上不用再为了获取上司的认可来做“竞争”或“被看见”,可以把时间放在自己到底想在阿里获得什么技能和经验的成长上。一旦已经获得了自己的价值的认可,就不需要再去努力要attention了。


离开纽约高大上的Michael Kors时尚圈,来到了硅谷的中国巨头阿里。在阿里的日子是一种非常崭新而又不同的体验。我挣扎但又快乐着。这里的工作时间很长,中国美国也有些文化差异,但是比起原来傲娇的时尚界,这里每个人都很聪明、谦虚、尽责,说的话也非常利索到位,加上华人之间也比较互相照顾,工作效率提升了许多。

在行业上,从时尚品牌营销到互联网支付平台运营和数字化营销,其实跨界很大。从品牌到平台,从品牌到运营,很多都不同,在乎的事也不同。在这些变化的期间,我的思维方式也不知不觉产生了变化。我从每天注意创意、拍摄、时尚新闻、酷炫新方式到了如何从商业模式、渠道拓展、联合品牌、用户运营上做促新、保旧、激活、增加销售额等更商业化的思维。O2O2O、闭环、互联网思维等等。

在新工作忙忙碌碌了三个月,我总是会回到上海,见几个行业的大佬,见几个互联网已经开了几个公司的年轻创始人,见几个时尚界的创意领域朋友,和广告公司。我每每会在和行业其他的朋友聊天中从定式思维里得到涅槃新生。

比如,企鹅的CEO志伟跟我说:

有品牌想和我做合作、做广告,我是一般不会接的。赚谁的钱就该为谁服务。我本身就不是赚商户广告这钱的,也没有必要去做无用的合作。我们是为用户服务的,所有都是建立在用户的基础上。人重要的不是勤奋,而是选择。人不能一头栽在自己做的事情里,特别是CEO,要常常知道外面在发生什么,控制好方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缺的是什么。选择对自己重要的,知道他们能带来的是什么,放弃不重要的。

当时听到的时候我什么也没说,因为我陷入了沉思。在做平台的人,很容易移动自己的初心,变的为自己商户去做妥协和改变。而它说的即是如此,对于平台来说,最后还是落到消费者的权益。如果商户不能带来消费者的特享、或独特的品牌传播意义、或是大量流量、或是资金流入(销售额),那就没有必要为对方而倾斜资源,做运营的尤其是要想清楚,到底最终目标是为了什么。为了商户而放弃消费者的平台或产品,最后都是走不远的。

关于网红和自媒体,我的好朋友,贝米钱包的CEO姚坤杰对我说:

不要为了做自媒体而做自媒体。最成功的自媒体,都是把自媒体作为side project去做的。据许多人感叹道,很多自媒体人无非是把别人懒得说的东西总结一下再放到了网上而已。真正成功的名人成名不是因为媒体本身的,而是它们的专业水平。

很多网红在网络上被捧的很红,而现实生活中就是凡人一般的长相,却希望在现实生活也能被捧得高高在上。从纽约时尚界走出来的我有过体验,这种渴望关注和宠爱的心情只会让自己走上一个浮躁的极端,给每件事每个人都抬高了起步价以后,凡是付不了这个关注价格的人就被弃之门外,而弃之门外的则从此粉转黑。

我们之前MK的御用全球摄影师Ikwa跟我说,她后来自己找到了一个合伙人,出了一本书,做了一个公众号叫《高跟鞋走世界》,做的如火如荼,机会也纷纷涌上门来。Adidas全球广告大片都邀请她作为影响者出镜。她说:“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要打造你自己什么样的品牌和合作态度。”她仍然为人谦虚、大方而且从不抬高自己的价格和与人沟通的入场费。就像奢侈品不会贴价格标签,但却能让你体验一样。优秀的人不会上来就用高价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今天的网红也许就是明天的衰败,而唯一持之已久的就是属于自己的这份专业领域和自己独特的人格。So I believe.

每次穿梭在中美之间,互联网和时尚圈之间的时候,都是我思想最多撞击的机会。不同国家、行业的人总是思考着不同的事,比如时尚圈总是想着如何创意、生活方式和打造品牌。互联网的人总是想着如何运营用户、增加销售额。美国的人总是想着许多day-to-day生活、享受、政治、文化上的争论,中国的人想着更多如何成功的秘诀。没有哪边比哪边强,但受益于两边的我只想把两边的思维都结合起来。

2016年,我从时尚圈离开,加入阿里巴巴,我从美国企业离开加入中国企业,我打开了自己的公众号和博客,然后呢?这都不是重要的,所有经历都只是生活的一个脚印,重要的是我从中想要获得什么。我从内容(时尚生活方式)走到了电商和运营,并打开了自己传播的途径(自媒体),而我在这个自己制造的营销闭环里,只想获得更多生活的真正内容和精髓,并把它发扬光大。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