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如何撬动286亿短剧流量的商业价值?
作者:曾桂茵,来源:短剧自习室
原标题:从“黑料库”到“流量池”:小红书如何撬动286亿短剧流量的商业价值?
谁懂啊,最近都开始嗑小红书和短剧的cp了——好一对相爱相杀的欢喜冤家!
一边是平台豪掷百部短剧,观众疯狂上头;另一边却是用户笔记里“刀光剑影”——短剧企业避雷、功能吐槽、烂剧盘点轮番登场。这场“短剧AB面”的无限反转,硬生生扛起了286亿话题流量!
小红书就像一块神奇的“流量菜地”,种什么瓜结什么果,全看“菜农”们的脑洞:有人在这里追剧嗑糖,有人靠笔记带课赚钱,还有人默默蹲守,只为捡漏下一个爆款剧本。
这场“短剧狂欢”里,似乎没有真正的输家——观众看得开心,从业者快乐捞金,平台坐收流量红利。也许,小红书正在用魔幻证明现实:在流量经济的赌桌上,愤怒和热爱,都是可量化的筹码。
一、
小红书,标记短剧的黑料
短剧公司估计得赶紧成立一个“小红书危机公关部”了!
小红书用户的分享欲简直是无底洞——看完演唱会,要晒;买了新产品,要评;就连在职场上吃了亏,也要第一时间冲上去发笔记曝光。天时地利人和,小红书就这样成了短剧行业的“吐槽大会”现场,瓜多到吃不完。
目前,曝光短剧企业的笔记大多来自业内编剧,字字血泪,句句避雷。这些笔记附上聊天记录和事情经过,详细程度堪比“案件卷宗”,评论区是清一色的“支持维权”“抱抱姐妹”。然而,被点名“避雷”的企业,却几乎从不现身评论区回应。
截图自小红书,个人发布的笔记
曝光“短剧推广”骗术的博主也很多,他们是听说短剧赚钱,想要寻求门道的外行人。如下面图一是靠“开卡”骗钱,图二是靠“冒充知名平台”和“充钱解冻银行账户”骗钱,图三是靠“拉人付费入局”骗钱。
这些骗术只是冠以“短剧”的名,实际上还是“电信诈骗”、“传销”等老几样骗法,但相关笔记多了,短剧行业难免被污名化。
截图自小红书,个人发布的笔记
还有观众发笔记吐槽短剧内容雷同、空洞,光看笔记标题能感受到观众深深的无语,恨不得把心声写在封面上:“短剧烂梗,忍无可忍”。
截图自小红书,相关内容推荐页
更别提“小红书上线短剧版块却被用户痛骂”这件事了,今年1月22日,小红书官方运营账号“视频薯”喜气洋洋地发布笔记,官宣小红书短剧频道正式上线,称:经过改版,小红书用户可以在「发现」页进入「短剧」频道啦!
截图自小红书,“视频薯”笔记正文
结果评论区齐声高喊:给我改回来!用户吐露心声和担忧:“不想要这个功能”、“我用小红书是看生活攻略,不是来刷短剧的”、“App会变得复杂难用”。
截图自小红书,“视频薯”笔记评论区
怪不得有网友说:在抖音,你可以追剧;在微博,你可以追星;在小红书,你可以挖到无穷无尽的行业黑料。
图片来源网络
二、
短剧从业者的“野生朋友圈”
短剧和小红书,真的是水火不容、见面必吵的“欢喜冤家”吗?其实答案取决于两个问题:你是谁,你怎么用。
与其他平台“纯追剧”的调性不同,小红书上关于短剧的笔记,更像是一场“职场+副业”的攻略大会。数据显示,近30天的短剧笔记中,45.84%是图文笔记,7.16%直接打上了“职场”标签。
截图自新红数据
事实上,小红书早已成为短剧行业的“野生朋友圈”。无论是国内短剧还是海外短剧,位处行业上游的企业或个人,都会选择跳开固有的私域朋友圈资源,到小红书的公域流量中发布图文笔记,寻找合作机会和新人才。
比如说短剧编剧,在小红书收剧本之余,还发展起“带过稿”的副业。他们发布一篇篇需求直白的图文笔记,用超大的封面文字“打中”目标合作对象的眼睛。
截图自小红书,个人发布的笔记
制作方,在小红书上发布招募编剧、导演、摄像,万一捞到“能人异士”,也是美事一桩。他们还会在官方账号发短剧海报、幕后花絮等等物料,提升关注度。
截图自小红书,相关内容推荐页
平台方,除了偶尔在小红书收收剧本外,还会在官方账号发新剧预告,精华镜头切片等。他们通过观众的评论监测市场风向,收集大家的反馈、了解大家的题材喜好,辅助平台在内容上做创新、差异化。
截图自小红书,相关笔记和主页
相关服务商,有为国内短剧提供三证办理的,有为海外短剧提供支付服务的。还有不分市场地区,提供知识产权咨询、法律风险咨询服务、设备租赁服务的。
截图自小红书,个人发布的笔记
尽管小红书上关于短剧的黑料数不胜数,但也不影响业内人士把小红书用得风生水起,链接资源、搞副业、赚钱......各个行业链条和环节,都可以来到小红书发布自己的需求,带走自己想要的资源。
如果把小红书幻化为有性格的人形角色,那大概是:嘴上不饶人,但有忙必帮的白毛红衣傲娇大小姐。
大概长这样?
以“好物分享”为主的小红书,为何成为短剧从业者连接业务的“野生朋友圈”?分析两者的基础人群,便能发现其中奥妙。
短剧平台方的前身大多是网文平台转型、互联网大厂分支、广告营销公司。短剧制作方的前身则大多是信息流广告公司、传统影视公司、MCN机构和短视频制作公司。
短剧行业兴起之前,影视、互联网、广告,就已经是小红书亿级讨论热度的话题。
截图自小红书,话题搜索页
换言之,这些出身于互联网、影视、广告行业的短剧从业者,还没投身短剧之前,就已经把小红书“玩出花”了。
再加上小红书衍生出“找资源”、“找人脉”、“分享致富经”的隐藏用法,短剧从业者在小红书上寻求业务对接,便顺理成章。
从近30天数据来看,短剧笔记的主要创作者是素人,比例高达61.26%,其中千粉以下的博主占比最高,为39.2%。这部分创作者,排除爱看短剧的“自来水”,大概率就是一心“搞钱”的从业者了。
截图自新红数据
三、
百亿流量托底,重新定义短剧
若是从受众、平台调性、内容类型分析,小红书貌似并不合适做短剧。
从受众的角度上看。
短剧的受众和小红书的用户重叠程度不高,区别主要体现在年龄和性别上。
据DataEye发布的《2024年微短剧行业白皮书》数据,短剧用户性别分布均衡,31~40岁用户占比最高,达30.71%,中老年用户占比较大。
而小红书2024年度运营数据报告显示,小红书的用户画像是:女性用户占七成,18-34岁的用户占比超70%,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50%。
单一的小红书用户画像,意味着小红书上受欢迎的大概只有女频精品短剧,还得是免费的——小红书原本就是“找资源”的“风水宝地”,动动手指就能在小红书上找到免费高清的网盘资源,何必再付费看剧?
如此看来,付费短剧和男频短剧,在小红书上很有可能会发展受限。
截图自小红书,相关话题搜索页、内容推荐页、评论区
从平台调性的角度上看。
小红书主打经验分享、生活攻略,种草图文是小红书区别于其他平台的差异化竞争点。用户在小红书上活跃,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通过浏览轻量化的图文笔记,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攻略,而不需要去看啰嗦的视频。
有用户听闻小红书上线短剧频道,急了,在线支招:不要做短视频,把大众点评的评价体系接入进来,以及加生活小妙招区域。
截图自小红书,“视频薯”笔记评论区
从内容类型的角度上看。
小红书的内容生态以UGC为主。UGC的内容天生自带亲和力,这也是小红书受用户欢迎的地方,能在网上刷到和自己画像相近的互联网邻居,听听她的吐槽,看看她分享的好物,正是逛小红书的妙处。
而市面上的短剧内容大多由专业的影视制作公司生产,至少是专业团队生产的PGC内容,与小红书内容的调性貌似有些格格不入。
短剧自习室同时观察到,最近90天,小红书种草笔记的高流量类型主要是交通工具、穿搭打扮、科技互联网等,与短剧相关的“影视综”类型已排到第19。
截图自新红数据
对此,小红书自己也心知肚明,但它仍然投向短剧风口,一方面是抢占即将被竞争对手填满的生态位,另一方面也看好短剧这种内容体裁的爆发力。再说了,不试试,又怎么知道合不合适?
今年1月22日,小红书上线短剧频道,推出短剧春节档,一口气上架100部免费短剧,其中由曾辉和韩雨彤主演的《坠入春夜》播放量超6000万次,位居站内第一。
据短剧自习室粗略统计,站内“短剧”相关话题的浏览量已超286亿。光是“短剧”话题浏览量就高达133.5亿,与短剧内容强相关的“短剧热播”、“短剧推荐”的话题浏览量加起来也超100亿了。
可见,抛开职业攻略、资源对接的内容不谈,短剧内容本身在小红书站内已经拥有庞大的流量。
截图自小红书,短剧播放页、话题搜索页
短剧自习室发现,目前小红书上线的短剧,大多是制作精良的女频短剧,均已完结,供用户免费观看,只要点开短剧频道的评论区,就能发现:爱看短剧的人是真爱看。有观众在评论区分析短剧的台词、细节,演员的演技和妆造,还“艾特”好友同看,十分热闹。
年初,TikTok“难民”涌进小红书,误会闯这片短剧乐园,而当时短剧还未上线英文字幕,心急的老外们留言问:“哪里可以看到英文版”?后来,小红书上的短剧字幕就都有了英文翻译。
截图自小红书,短剧播放页评论区
如果点开上文提到的短剧吐槽笔记,也能发现其实评论区跟骂的声音占少数,不少人在为短剧行业撑腰,分析要控制成本做一部精品剧不容易,还有的人则认为“博主觉得短剧难看,是因为没有吃上好的”,热心地推荐自己认为优质的短剧。
截图自小红书,短剧吐槽笔记评论区
除了上线短剧春节档,上线短剧版块,给短剧配英文字幕,小红书早在去年6月就开始了短剧入局的尝试,发布“薯地剧光灯计划”,鼓励创作者上传自创短剧视频,对优质内容给予5000~50000不等的流量激励。
截图自小红书,“娱乐薯”相关笔记
“薯地剧光灯计划”的要求不高,1集即可讲述一个故事,主演最低只需要两个人。站内搜索发现,点赞最多的“薯地剧光灯计划”笔记,大多由几十万粉至百万粉的腰部或头部创作者产出,再往下刷,也能刷到万粉尾部创作者的作品。
由此推测,“薯地剧光灯计划”主要是为了吸引中腰部创作者参与短剧制作,繁荣小红书的视频生态。
视频生态的繁荣,直接促进了品牌广告业务和电商业务的发展,为小红书核心业务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如创作者“林秋天”在短剧中植入洗衣机的品牌广告,再配合评论区搜索词让观众一键跳转到品牌主页卡片,点击导航栏的“商品”,即可直达商品链接购买。一条“短剧-种草-品牌了解-下单”的转化链路,十分丝滑。
截图自小红书,从左到右是跳转页面展示
此外,今年初有消息称,小红书正在搭建付费短剧的分发链路,有望实现信息流双列/搜索结果页或视频流外跳到微信小程序。虽然目前仅支持投ROI,整体链路也仍在优化中,但已邀请“广告日预算能接受5000以上,首冲金额能做到10万”的短剧企业参与内测,探索打发。至于端原生玩法,内部消息表示暂未开放。
截图来自网络
小红书是否适合短剧?答案或许早已藏在数据里——286亿话题流量、百部短剧的春节档狂欢,以及用户笔记里“边骂边看”的热情,都在默默为这场实验投票。
从海外代购平台到“生活指南之书”,小红书的每一次转身都精准踩中了用户需求的节拍。如今,面对短剧浪潮,小红书的入局显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对内容生态和商业潜力的一次深度押注。
在这里,用户自制的短剧不仅能用几分钟讲好一个故事,还能巧妙连接品牌与用户,甚至直接带动广告转化。未来,小红书或许会通过短剧进一步拓展内容边界,挖掘更多商业价值。
小红书做短剧,不仅是内容生态的丰富,更是一场关于流量、创意与商业的游戏。这条路能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公众号:短剧自习室(ID:duanjuzxs)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