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上市:4元柠檬水如何撬动千亿资本帝国
“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这首土到极致却魔性上头的主题曲,曾让无数人一边吐槽一边哼唱。谁能想到,这个蹦蹦跳跳的“雪王”背后,藏着一家年入百亿、门店数量碾压星巴克的隐形巨头。
3月3日,蜜雪冰城在港交所敲锣上市,开盘市值一度破千亿。此前,它超过1.8万亿港元的融资认购金额,直接刷新了港股纪录。消息一出,网友瞬间“炸开了锅”:“雪王出息啦~成王啦”“你一杯,我一杯,咱们雪王要起飞”,满屏都是对蜜雪冰城的调侃和祝福。
然而,如今站在聚光灯下风光无限的蜜雪冰城,上市之路却并不顺利。从2022年A股折戟,到2024年港股招股书失效,再到如今“死磕”成功,蜜雪冰城的上市路像极了一部跌宕的商战片:政策收紧、对手围剿、模式争议……但“雪王”硬是靠着一杯4元的柠檬水,撬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博弈:“不差钱”的蜜雪冰城,
为何三冲IPO?
在茶饮行业的“现金富豪榜”上,蜜雪冰城若称第二,恐怕无人敢称第一。
数据便是有力的证明,截至2024年12月31日,蜜雪冰城拥有46479家门店,稳坐全球最大现制饮品企业的宝座。仅仅在2024年前三季度,其营收已达187亿元,净利润更是高达35亿元。如此亮眼的成绩,使得蜜雪冰城的现金流极为充裕。2024年第三季度末,蜜雪冰城的流动资产净值为72.18亿元人民币,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高达59.8亿元,同比增长59%。
令人疑惑的是,即便账面上躺着60亿现金,蜜雪冰城却依然对上市表现出了异乎寻常地急切。
早在2021年,奈雪的茶成功上市后不久,蜜雪冰城就动了A股上市的念头。2022年9月,它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 A 股上市申请,目标直指深交所主板。可惜当时碰上“消费类企业IPO收紧”,只能黯然退场。但蜜雪冰城并未因此而气馁,转身于2024年1月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试图在港股市场寻找新的突破口。然而这次还是没能进入聆讯环节,到了该年7月,申报材料也随之失效。2025年1月,蜜雪冰城再次更新上市申请书,第三次向着资本市场发起冲击,终于得偿所愿。
蜜雪冰城这么执着于上市,引发了各界的广泛猜测与讨论。有一种说法认为,这背后实则是一场资本的博弈。
时间回到2020年12月,茶饮行业投资热潮正盛,美团系(龙珠美城)、高瓴资本(深圳蕴祺)等一众投资机构,纷纷将巨额资金砸向蜜雪冰城,合计持股达到了10%。如今,这些机构的钱已经投进去四年多了,都盼着能有个退出渠道变现。蜜雪冰城若迟迟无法上市,机构们怕是要在“雪王”的冰柜里冻成冰棍了。
不过,按照常规基金5-8年的投资周期来看,说机构“急于变现退出”似乎有点牵强。况且,蜜雪冰城此次IPO发行引入了5名基石投资者,共认购约15.58亿港元,美团龙珠和高瓴资本也在其中。港交所规定,基石投资者所认购股票至少有6个月的锁定期。因此也有分析师认为,上市是为了给公司打造一个潜在的融资通道。
当下的新茶饮市场早已今非昔比,市场增速从曾经的26%一路暴跌到如今的6.4%,进入了残酷的存量竞争阶段。蜜雪冰城想继续保持领先,不断扩大版图,就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市场拓展、品牌升级、供应链优化等方面。所以,它募资或许不是为了“圈钱”,而是需要更多弹药打一场存量战争。
另一方面,虽说蜜雪冰城已经在全球11个国家开了超4.5万家门店,但在全球茶饮市场中,它的市场份额只有2.2%。而港股上市,对于蜜雪冰城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融资行为,更像是品牌国际化的跳板。用港交所的舞台讲一个“全球茶饮霸主”的故事,可比在小县城卖4元柠檬水性感多了。
隐忧:万店狂奔之后,如何不摔跤?
蜜雪冰城能够构建起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功不可没,堪称 “加盟教科书”般的存在:99%的门店靠加盟商撑起,自己靠卖食材和设备躺着赚钱。但这座看似坚不可摧的加盟帝国,如今却仍藏着几颗“暗雷”。
加盟商之困:低价策略下的艰难生存
与主打高端品质的奈雪、喜茶不同,蜜雪冰城走的是低价亲民路线。十几年来,蜜雪冰城的价格几乎没怎么涨过。3元的冰淇淋、4元的柠檬水、均价8元的奶茶,低价策略彻底击穿了消费者心智,在茶饮市场激烈的竞争中闯出了一片天地。
蜜雪冰城的低价策略,对于品牌扩张以及下沉都是好事,但对加盟商来说压力却不小。
曾经有经销商算了一笔账,开一家30平米左右的蜜雪冰城加盟店,每年加盟费1.1万元,设备采购费6万元,装修费将近7万元,开店成本差不多要20万元。每个月还有房租、管理费、水电、材料采购等固定支出,加起来将近7万元。这意味着,门店单日营收要超过2400元才能保本。按6元的客单价来算,一天得卖400杯饮品,加盟商赚的都是辛苦钱,还不一定能盈利。
据极海品牌监测的数据显示,虽然最近90天内,蜜雪冰城在大规模开店,但关店数量也不低,一共关闭了179家门店。从总数量看,其关店数量高达3960家。随着蜜雪冰城门店突破4.5万家,市场逐渐饱和,加盟门店的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
食品安全: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蜜雪冰城面临的另一大危机,藏在上万条投诉里。从奶茶里喝出蟑螂,到果茶里发现蜘蛛,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蜜雪冰城的投诉量近三年翻了一倍。加盟模式下的品控难题,让蜜雪冰城成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常客”。
蜜雪冰城对加盟商的管理,有点像“甩手掌柜”:收了钱、供了货,品控基本靠加盟商自觉。一位曾在蜜雪冰城工作过的内部人士透露:“总部一个月才巡检一次,但4万家店怎么可能查得过来?”当品牌扩张速度远远超过管理能力时,食品安全问题就像一颗定时炸弹。
蜜雪冰城在招股书中也承认,“加盟门店作为公司的外部合作主体,在贯彻和执行公司管理制度、运营标准等方面可能发生与公司要求不一致的情况。若加盟门店未按照公司统一规范和标准进行运营,发生店员操作不规范、门店卫生不合格等违规情况,从而导致产品质量纠纷或食品安全事故,将对公司的品牌声誉及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因食品安全问题隔三差五“翻车”,已是蜜雪冰城的常态。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于2024年12月发布的统计数据,2024年1月以来,北京16家蜜雪冰城门店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遥遥领先”于其他连锁餐饮品牌。
2024年1月2日至2025年1月9日,“蜜雪冰城”共计23次出现在微博热搜榜,其中上榜词条包括但不限于“干掉蜜雪冰城的是旁边的蜜雪冰城、蜜雪冰城就重庆空包致歉、蜜雪冰城客服回应员工在水池洗脚、蜜雪冰城客服回应新品被吐槽有脚味、蜜雪冰城就冰杯事件致歉、蜜雪冰城多门店饮品涨价1块”等。
食品安全问题和蜜雪冰城一直相生相长,始终没能彻底解决。如果蜜雪冰城上市后不加强对加盟门店的管理,其未来将会更加“危险”。
出海难题:国际化征程充满挑战
蜜雪冰城在招股书中,还制定了一项宏伟的计划,那就是利用募资款项在海外建立供应链中心。其目的在于把国内成功的“低价+加盟”模式复制到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它想通过在海外建供应链中心,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在海外推出和国内一样的低价产品,吸引当地消费者。但这个计划能不能成功,还是个未知数。
目前,蜜雪冰城在海外已经开了约4800家店,看似风光无限,可东南亚市场能不能复制中国的成功模式,谁也说不准。一个在东南亚做VC的朋友告诉我,东南亚的蜜雪冰城最受欢迎的SKU是冰淇淋,大部分印尼的蜜雪冰城门店,冰淇淋脆筒和圣代占到70%以上的销售额,而国内三大支柱是柠檬茶,奶茶和冰淇淋,比例很不相同。
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消费者,消费习惯、口味偏好和对价格的敏感度都和中国消费者不一样。从本土扩张神话转向全球化效率之争,蜜雪冰城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写在最后:没有退路的战争
蜜雪冰城的上市,远非终局。蜜雪冰城创始人张红甫在自述的20年创业史(1997年-2017年)中说:“有人说,叫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可我想说,叫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我们都没睡觉。”这或许道出了所有中国消费企业的困境:
下沉市场曾经被看作是新消费品牌的“蓝海”,蜜雪冰城靠着“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一二线市场被星巴克、喜茶等品牌瓜分的情况下,成功撕开了市场缺口。但如今,连库迪都推出了5元咖啡,价格战已经打到白热化,下沉市场也变成了竞争激烈的“血海”。
其次,供应链是品牌的护城河,但同时也变成了枷锁。自建工厂、冷链物流让蜜雪冰城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在价格战中占据优势。但重资产模式也让它背负了不小的压力,为了维持运营和盈利,必须不断开店、卖货、扩张。
如今,新茶饮市场已经从“疯狂增长”进入到“精耕细作”阶段,蜜雪冰城在未来征途中也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被质疑为“加盟商收割机”,还是努力成为真正的“全球品牌”?
答案,或许藏在4.5万家加盟店的烟火气里,也藏在投资者的账本中。
参考资料:
1、港湾周评|蜜雪冰城即将上市却依然风险“不小” | 港湾商业观察
2、蜜雪冰城:4万店之后的故事怎么讲?| 雪豹财经社
3、4.6万家门店、年卖90亿杯、市值近千亿,从贫民窟走出的全球最大茶饮IPO来了|国潮风云 | 观潮新消费
4、蜜雪冰城加盟制或成发展“隐雷”?| 青岛财经日报
5、蜜雪冰城CEO张红甫自述创业史,万店的成长基因是什么?| FBIF食品饮料创新
内容作者:孟奇
编辑:郑晶敏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