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始祖鸟,物价高过上海?对县城的想象还是保守了
这个春节,无论去哪里拜年,大家统一的娱乐项目就是看《哪吒2》。
我8天看了3场哪吒,每场都是满座。冷清了一年的电影院,在这个春节档终于回春了。
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1月28日到2月4日,电影票房超过95.1亿元,观影人次1.87亿。这是什么概念?2024年电影总票房为425.02亿元。也就是说,春节档仅用8天时间,就实现了过去一年总票房的22%。
而在这95亿元里,超过一半的票房都来自《哪吒2》。许多电影院临时撤掉其他电影的排期,有的甚至每隔10分钟放一次《哪吒2》。截至2月6日中午,《哪吒2》票房突破57亿,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榜。与其说是电影行业回春,不如说是消费者的积攒了一年的情绪,因为《哪吒2》集中爆发。
不过不出意外,朋友圈对这部电影的差评居多,与线下、网络上的赞赏形成鲜明对比。有人“跟风”,有人“清醒”,消费市场又上演了一场有趣的折叠。
电影院的爆火只是春节消费的一个缩影。这个春节,我们的作者从上海回到全国各地,发现了许多市场变化。东北满大街的始祖鸟、物价高过上海的浙江四线城市衢州......让我们透过一个个切面,看见真实的县城。
东北人的图腾,
从貂儿变成了迪桑特、可隆、始祖鸟
编辑@关姗月回到东北老家,惊讶地发现自己舍不得买的始祖鸟、可隆,在东北遍地都是。她忍不住去探究背后的原因——
过去,貂儿就是东北人的精神图腾,不管一个月赚五千还是一万,万把块钱的貂皮大衣都是新年必备的“战袍”。不光小姑娘、小媳妇爱穿,一米八的大哥、叔叔们把貂皮大衣一套,也相当板正。
今年春节回东北,我发现貂儿的出镜率明显降低,反而是迪桑特、可隆、始祖鸟等户外品牌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熟悉东北的朋友应该知道,东北人的一大特点,就是在穿衣打扮上非常注重品质消费。早在八九十年代,攒好几个月的工资买一件皮夹克,就已经是东北年轻人的基本操作。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分别是47281元、51214元、53333元,平均一个月4000元左右;三省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分别是95750元、94937元、97330元,一个月8000元左右。收入看起来并不高,但一个月入几千的东北人,可能比一线城市的中产更舍得在穿衣打扮上花钱。
2016年,安踏把迪桑特引入中国,开出的第一家线下门店就坐落在长春;沈阳的青年大街上,曾同时开出四家LV门店;几年前的哈尔滨中央大街上,随处可见穿着BOY、范思哲贴钻T恤、杜嘉班纳大花短袖的时尚达人……
这两年,东北人的审美偏好越来越“低调奢华”,迪桑特、可隆、始祖鸟等兼具功能性、审美性和面子属性的品牌,在东北迎来了巨大的下沉机会。有东北博主调侃:始祖鸟和可隆是东北男人最好的医美。这三个品牌穿在身上低调奢华不丢面儿,符合东北人爱惜面子的习惯。
但能撑面子的品牌那么多,为什么这仨成了东北人的冬季“制服”?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户外品牌的功能性在东北是真有用。在南方城市里穿功能性非常强的外套、羽绒服,很多时候是性能过剩的。但在东北不一样,东北对保暖、抗风、沾雪不湿有刚性需求,高价买秋冬外套、羽绒服、抗风保暖的貂儿,是这片土地的老传统。
除了文化层面和地域环境问题,其实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经济环境。东北房价低、孩子少、生活成本低,又有一大批人在体制内,消费力自然不低。
最后说个热知识,迪桑特、可隆、始祖鸟都是安踏的,闷声干大事的安踏才是背后赢家。
山东县城里卖不动的房子
和雨后春笋般的房产中介
过年回家,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免不了都会聊到房子的事情。编辑@孟奇过年回到山东老家,发现不大的县城多了不少房产中介——
我们老家的这个县城面积不大,从城东开车到城西,也1个小时左右。常住人口大约在110万,近十年来变化都不大。然而,就在这个人口趋于稳定、经济趋于平淡的小县城里,我仿佛看到了中国楼市的缩影。
过去大家聊房子,话题大多是“谁又在哪里买了新房”,但今年情况却大不相同,我身边考虑卖房或者置换二手房的人越来越多了。这直接导致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正规的房产中介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县城新增了近5家房产中介门店,其中不乏一些品牌连锁的加盟门店。
以往在小县城里,房产中介的定位就像“媒婆”,算不上正经职业,靠着信息差赚个外快。人们买房习惯自己去售楼处买新房,二手房源也少的可怜,因此也就没有链家这种大型房产中介公司。本地小中介们的工作也极为简单,有谁要买卖房子,打个招呼、在本子上记一笔就行。
但现在要卖房的人变得越来越多了。之前我们讨论楼市刚需都聚焦在一二线城市,但现在县城的刚需真的不够用了,大家都不缺房子。自从2015年棚改之后,县城的普通家庭手里大多都有2-3套回迁房。即便是没有回迁房的年轻人,到了30岁左右也基本都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结婚后,夫妻双方加起来至少有两套空余的房子。
曾经大家还幻想着捂着房子等升值,如今这些空置的房子却成了负资产。中介告诉我,过去一年县城新楼盘都是打折在出售,二手房价格更是跌的惨不忍睹。二手房价格平均下跌了20%-30%,部分配套不好的小区,房价跌幅甚至达到了40%。越是跌越想赶紧出手,激增的房源让挂牌周期也开始变得漫长,很多房子挂了一两年,不断降价还是卖不掉。
在这种背景下,县城的房市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对于中介来说,长期没有成交也只能坐吃山空,这倒逼他们必须主动谋求变化,要么“抱团取暖”,要么“傍上大平台”,以此找到更多买家。
我看到县城中已经出现了像贝壳旗下乐远这样的正规房产中介公司。小中介缺流量、缺技术、缺管理,乐远通过贝壳的平台给他们提供各类资源,也让当地房市变得愈加透明和规范起来。对于原本信息透明度不高的县城二手房市场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哈尔滨:后网红时代的自我修养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编辑@刘白踏上了去往网红哈尔滨的旅途。她发现,作为网红城市的“前辈”,哈尔滨如今也面临着考验——
作为一个从未见过下雪的“南方小土豆”,社交平台上各种哈尔滨的冰雪项目和冰雕艺术都深深吸引着我。
而当我真正行走在哈尔滨的街头,率先具身感受到的是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本就临近俄罗斯的边境。而俄罗斯对哈尔滨的影响也可以追溯至19世纪。1896年,俄国在松花江上游设立租界,开启了对东北的扩张。随后,中东铁路的修建促使大量俄罗斯人和满洲人涌入长春、哈尔滨等地。
这也正是为何, 时至今日,俄罗斯文化的烙印在这个城市依旧遗存。中央大街、圣索菲亚大教堂、伏尔加庄园...不少哈尔滨景点都是西式建筑的保留与重建。
图:伏尔加庄园
当犹太国民银行旧址变身网红咖啡馆,米尼阿久尔餐厅延续着俄式贵族宴饮的仪式感。建筑遗产转化为沉浸式消费场景,历史不再是凝固的博物馆展品,更是持续增值的文化IP。
不过比起俄罗斯,哈尔滨的当地物价更为感人。一份蛋堡+现榨三黑豆浆的早餐配置只需5元,餐馆中48元的硬菜多到一个人压根吃不完,20元一盆的三鲜饺子量是上海的一倍...
图:超大一盆溜肉段
“不是欧洲去不起,而是东北更有性价比。”此句绝无虚言。不过我也发现,哈尔滨的性价比是留给会做攻略的游客的。哈尔滨的爆火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不少当地产业变得更为商业化。
在哈尔滨的两个早晨,我分别在本地人更多的安静街早市和网红红专街早市吃早餐,同样一碗小馄饨在安静街只卖5元,到了红专街摇身一变成了15元;傍晚在远在郊区的伏尔加庄园坐出租,司机非要拉上相同目的地的游客一起拼车,只开一趟就能赚两三家人的钱;尔滨的酒店刺客就更不用说了,春节期间中央大街附近的酒店基本都要上千,一起拼车的潮汕小情侣告诉我,住在郊区江北全季酒店的他们一晚上也要花600+元。
当地的出租车司机一定是一群最了解城市的人,也是最愿意表达的人。在哈尔滨打车遇到的多个司机师傅也告诉我,想体验正宗的哈尔滨美食,要去街边的苍蝇小馆,网红街边的大店、连锁店并不符合当地人口味,还有遍布街边的俄餐和俄罗斯商品店根本没必要去。
老家在哈尔滨的同事也说,过去因为哈尔滨离俄罗斯近,不少俄罗斯商品店卖的都是正宗俄罗斯产品,可现在哈尔滨爆火,俄罗斯商品店越开越多,卖真货的却越来越少。
网络带火一座城是好事,但网红经济的盛行也刺伤了一部分旅客。哈尔滨暴露出的问题,也正是整个旅游行业的缩影。或许,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基建与服务,才能真正把网红变成长红。
物价高过上海?浙江县城的“冰火两重天”
今年春节,和刘白一样选择旅游过年的人不在少数。2月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数据显示,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
作为被列入“非遗”后的第一个春节假期,“非遗”也成了今年春节旅游的关键词。编辑@Jasmine的老家衢州,就在春节期间举办了许多非遗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平静的小城突然变得拥挤,Jasmine既高兴又苦恼——
春节期间,衢州共接待全域游客266万人次,同比增长17.8%,旅游总收入达到29.6亿元。对于一个四线城市而言,已经相当拥挤。要知道衢州人口也不过229.7万人。
从去年开始,衢州就因为“浙江唯一能吃辣”的标签而走红网络。游客的到来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却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居高不下的物价。我在小时候常去的一家麻辣烫店随意点了几份菜,结账的时候付了80元。这是我人生中吃过的最贵的一碗麻辣烫,上海的冒菜刺客在它面前都算客气的。
7元一个葱花馒头、20元的炒粉干、40元一个面包、70元一张电影票、一顿烧烤多点几串肉,轻松消费300多。在上海用惯了团购套餐,回衢州过年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消费升级”了。
这次回家还非常惊讶地发现,开在市中心20多年的一家麦当劳倒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以“贵”著称的本土面包店。12元一个的蛋挞,让不少进店的消费者直呼“物价赶超香港”。
而和物价背道而驰的是房价。虽说房价下跌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由于前两年增长过快,衢州房价泡沫的破裂显得尤为惨烈。2024年,衢州新房均价约为1.5万元/平方米,一度挤进全国前30。现在市区周边的一些小区,已经从最初的1.3万跌倒7000多元,开发商还推出买房0首付,最好让你贷款30年。
不过,虽然高物价拉低了过年的体验感,但这次过年,我竟第一次对生活在老家的朋友生出羡慕之情。过去几年,每次过年回家都有一种“穿越感”,因为在上海能够买到的商品、体验到的服务,在衢州都很难找到。但今年,这种差距正在消弭,甚至在有些时候,我感受到衢州的选择比在上海要多。
比如奶茶店。在衢州的各大商场,奶茶品牌都非常齐全,除了在上海常见霸王茶姬、喜茶、一点点、柠季、蜜雪冰城等等,还有古铭、茶理宜世、茶话弄这些地域特色鲜明的品牌。核心商圈的商场乍一看和上海没什么区别,除了突然冒头的“俄罗斯商品馆”暴露了坐标。
写在最后
我们截取了2025年春节的4个切面,也许无法完整地描述整个中国,但都是当时当刻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想,也能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商业。
始祖鸟在东北的流行,背后是消费品牌下沉的趋势。后悔买房的人,也不止在山东县城。旅游过年成为流行,是年轻人对传统过年方式的反抗,一方面是为了躲避长辈的催婚和唠叨,另一方面也是在试图寻找消散的年味。衢州的高物价,却也映射出这座小城的消费活力。
在一线城市,人们很容易陷入“消费力不行”的惯性思维中。当我们跨越地域界限,会更容易看到阴霾中的局部晴天。
内容作者:湃动内容组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