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她视角,思考品牌如何争抢“中女”受众

举报 2025-01-24

1737694471836539.jpg

最近纪录片《她的房间》火了,因该片的导演、嘉宾都具有高度的代表性,且都为女性,它被很多人称作“全女纪录片”,从社会层面,它更承载了“女性困境”“女性觉醒”等热门议题。

导演张越,23年前的一个雪夜,作为《半边天》主持人的她,风尘仆仆抵达陕西咸阳兴平,彼时,一名叫做刘小样的农村妇女从座机电话中得知接受采访的消息,正紧张得不知所措。

嘉宾安小庆,曾是《人物》杂志的记者,21年发表的一篇长文《平原上的娜拉》让刘小样的故事再次被众人知晓。

嘉宾刘小样,张越镜头中、安小庆笔下的女主,集合了“困顿、挣扎、觉醒”标签的普通农村女性。也因当年受访时说出的一句“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被很多人记住。

1737692454142872.png

在不同的时间线,这三位女性机缘巧合地产生关联,如今,她们再相聚,对于观众来说,是奇妙的重逢,更抱有一种期待:二十多年后的刘小样生活变好了吗?她摆脱困境了吗?她现在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与其说对刘小样持有好奇,不如说,有很大一个群体都在渴求给未来的自己一颗“定心丸”。

从宏观层面来看,她们的再相见,跨越的是“女性觉醒”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路程,在这一背景下,她们的对话,有超越个体故事的意义,对不同领域的洞察、解读有启发作用。

出于职业习惯,今天“临时起意”写下这篇文章,希望可以顺着话题发散思考,提供一些关于品牌营销的女性视角。


1
回答

二十多年前,刘小样身穿一件红色外套,皮肤略显黝黑,稍显局促地对着央视镜头说道:“我想要充实的生活,我想要知识。不是说非要念大学什么的,在家里也需要知识。这样她的生活才不空虚,我宁可痛苦,也不愿麻木。”当时,周围的一切都平静如常,刘小样面带浅浅的笑意,用着和她平时说话没什么两样的语调,但观众听到的却是一声“呐喊”,在那个绝大多数农村女性囿于家务、农活的年代,这一句话的份量无疑是沉甸甸的。

1737692647441861.png

今天,这声“呐喊”意外地有了回响,它比想象中的声音更柔和,但力量不减一分。

再次见到镜头中的刘小样,她明显放松了许多,化了淡淡的妆,穿宽松的白T恤,和2002年一样,依然先为来客做了一碗面条。

1737692721429875.png

这些年,她“出走”过,在县城做过服装销售,也当过几年生活老师,又去西安和南方待过一段时间。现在,她只想静静地待在家,照顾好她喜欢的那些花草,她说:

“诗也不一定在远方,它可以在你自己的心里。”

“我觉得你只要有自主的精神,这所有的东西都是属于你的。”

和我们想象中的“爽文”故事很不一样吧,刘小样回到了农村。她也不再为了区别于黄土地的“土”气而穿鲜艳的红衣服,不过每天都涂红色的口红,干活时也要涂,这代表着心中那抹热爱生活的“红色”;她依然读书,不在别处,就在自己种植看的花草旁边,在阳光下。

刘小样没变,她依然是那个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妇女;刘小样当然也变了,她的眼神里多了坚定、喜悦,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

1737692766838727.png

回望来时路,刘小样感慨:“用石头磨石头可是很疼的,我不怕。” 所幸,从她脸上的从容,我们相信,此时她的身体和心和解了,她找到了“自己”。

1737692806644245.jpeg

这就是刘小样的回答,不似想象中那般彻底、激烈,但却叫人安心。一方面,这让我们认清大多数人的人生底色就是普普通通,甚至带点小摩擦的;另一方面,让我们相信即便没有出奇的人生剧本,我们也能活得平静充实,且我们对此拥有很高比例的主导权。

刘小样的回答不是样本,相反,我认为是在打破样本——突破由传统功绩定义的成功,摒弃对“独立女性”就应该是风风火火的刻板印象。

这也让人不禁思考,如今在所谓“中女”热潮中,我们真的了解“中女”吗?


2
群像

按照目前普遍的定义,“中女”通常指有一定经济基础、教育水平、职业机会的中年女性。在近年来的社会语境中,她们也代表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想的女性。

但实际上,“中女”的范畴远不于此。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遗憾的是,往往只有小有成就或成功“出走”的女性,才有可能被注意到,而大多数女性,她们或许和二十多年前的刘小样一样,正在挣扎,但不被看见,甚至连痛苦也不被承认。因而,人们对“中女”可能存在一定误解,至少是片面的。

想要对该群体有更全景式的了解,首先要跳脱“想象/构造女性形象”的怪圈,尤其当人们谈及“女性主义”,总有一股非此即彼的拉扯感,好像独立女性就不允许有弱处,态度必须是激昂的,这无疑是另一种标签化。如果抛却性别前缀,人们很容易理解,人怎么可能只行走在强与弱的两端,况且,柔也有万钧之力。

那为什么一旦加上“女性”,人们的思维就容易区隔化?我想,因为人们看见的样本太少了。当前,“被理解”对大多数女性来说甚至都是后话,她们最需要的是“被看见”。

近年来,有很多现象都揭示了这样一种需求,也呈现了一种更真实和丰富的女性群像。

2020年,56岁单独自驾游的苏明阿姨在社交媒体火了。之前,她困在长达数十年压抑、不平等的家庭生活中,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很多“她们”的缩影,苏敏阿姨的“出走”,经过了漫长的挣扎,大概也如刘小样所说:“用石头磨石头可是很疼的。”好在,她勇敢迈出第一步后,路开始变得宽阔。后来,苏敏阿姨的故事也被拍成电影《出走的决心》。

1737692879887254.png

1737692916334353.png

2024年9月,《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开播,出现了被称作“女性上桌”的现象,当女性们站上脱口秀舞台,她们开始讲原生家庭的重男轻女、月经羞耻、身材焦虑、性别偏见,对于一个需要大家笑的场合,沉重的话题于比赛而言是不占优势的,但她们坚持这么做,因为这些困境需要被看见,被女性自身看见。是的,由于长期被“客体化”,很多女性对自己的困境甚至是无意识和不敢正视的。“看见”的意义是,越来越多人愿意分享,她们得以从群体中获得改变的决心和动力。

1737692990698858.png

2024年11月,邵艺辉导演/编剧创作的电影《好东西》上映后,有人称其为“现代女性的镜子”。《好东西》中的女性是锐利的,也是温和的;是温暖互助的,但非讨好的。同时,它照见了女性形象更隐秘的那部分,听见了那些常被忽视的女性声音。在此,我想引用豆瓣用户@闵思嘉 的一则影评来阐述:

影片中,钟楚曦饰演的录音师小叶,在帮宋佳饰演的王铁梅看管女儿王茉莉时,曾让小孩戴上耳机,听一些自己录下来的声音,并让她猜这都是些什么样的声音。
……
铁梅在厨房里煎鸡蛋的声音,听起来像是“下暴雨”;她在阳台上甩去衣服上残水的声音,听起来像是“打雷”;她用吸尘器在房间里打扫时的声音,完完全全就是“龙卷风”;把要洗的蔬菜扔到水里时的声音,被茉莉解读为“海豚跳进大海里”;而她从地板上收拾玩具时的声音,又可以是摧拉枯朽的“挖掘机”。
这些女性为家庭、为孩子劳作的声音一直以来都是被忽略的,但在真正能听到、注意到、读懂这些声音的人耳中,她们的声音也可以是“世界的声音”。

女性是什么样的呢?界有多少种可能,女性就可以有多少模样。理解她们,不能透过“光环”,也不必急着抛出怜悯、同情,只需花点时间和耐心,静静地看着,看日子如何真实地从她们身边流淌。

1737693083201797.png

因而,我认为女性群像不是一种样态,而是一种境遇。它包含了万千差异,也连接了相同的困境。她们越来越不想为个体“逆袭剧本”买单,而更愿意寻找和构建“共同体”,一起寻找土壤和养料,然后开出不一样的花。


3
洞见

从商业的角度,女性市场是庞大的。对品牌来说,要如何解构她需求?什么样的营销会打动她们?

我们可以将营销分成短期和长期两条线。

对于短期以销售为目的,最具说服力的营销永远是好的产品。这要求,品牌真的倾听用户的声音,对一些日常刚需的女性用品,从用料、设计层面下功夫,制造舒适、安全的产品是第一位的,相比之下,情绪共鸣、概念创新都是次需求。

从长期角度,品牌可延展发挥的空间就大得多。

首先是观念层面,要充分尊重女性的“主体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尊重一个性别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另一个性别就是“客体”,而是因为长期结构性差异下,女性的“主体性”更为隐形。借想香奈儿曾发布的一则七夕广告来说明这个观点:

1737693137720931.png

文案的主语用了“我”,但后面的“影子”“名字”似乎又重重地击中了女性群体。女性,很多时候总被认为是“背后的人”,香奈儿掷地有声地提出:“我不是虚构的影子,你应该郑重地念出我的名字”,如同对性别偏见的一记反击。而意识到“我不是影子”“我想留下名字”“我想争取自己想要的”,都是“主体性”的体现。

另外,形式可以多样,不一定要依赖于常见的TVC、广告牌等有形物体,品牌也可以借助声音传递声音。

比如意大利奢侈品牌GIADA推出的《岩中花束》播客,品牌明确表示这档播客不为营销,而是希望传递坚韧与温柔并存的女性力量。借由对话,她们谈论艺术、翻译、写作……虽然只闻其声,却可以深切地感知到,找到自己路途的女性由内而外迸发出的坚定、喜悦、坦然,这种柔和有坚韧的感觉恰与GIADA的意向“岩石上的话”完美契合。

“自我”“内心”“平静”是在这档播客中常听见的词汇,尽管她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实践方式,但都默契地强调“尊重自己的想法”,这意味着“认识自己”是重要的,“接纳自己”是必要的,而品牌能做的,是帮助她们搭起一座舞台、打通一些道路。相信自由行走时,定会有一个东西逐渐清晰,顺着它走,也许就是你的方向。

1737693183980115.png

再者,品牌可以充当女性故事的记叙者。

山下有松的做法是,形成一套声音、视频、文字多载体并行的系统叙事体系。一边是品牌公众号的“山下声”专栏,以文字的形式记录那些正在发生的女性故事,一边是“山下声”播客,用对话探讨更细微的议题,同时搭配视频号呈现更立体的人物形象。她们谈论勇敢、也谈论恐惧,她们聊向前看思维,也会向后看看。

1737693222859494.png

总之,山下有松作为记录者,只挖掘、看见、呈现,而不做评判。嘉宾是女性,但话题从来不局限于性别议题的框架,时尚、建筑、编剧……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意识到女性的身影已然出现在各行各业,这是一种鼓舞,生发“创造”的决心,而创造,是女性夺回话语权的方式之一。

在长期的叙事中,品牌也形成极具辨识度的调性, 如同它笔下的女性群像一样,难以用某个形容词来概括,但气质可知可感。

偶然发现品牌给店铺取的名字:河涯生长、风抚山谷、层岩扶松、浪琢礁石,这些意象所描绘出的正是我眼中的山下有松。

山下有松与它所记录的女性故事相互成就,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力量与美感的品牌世界。

1737693347886203.jpeg

当我们在说“女性/中女”时,其实无需加以修饰,保持对这个群体的开放性,新的故事便自然发生。

《她的房间》制作人杨舟在节目结束后发文感慨:

“做一个鼓舞人心的节目吧,极大的幸运,也不是那么容易,但却很有必要。”

“我们应该不断创造、遭遇奇迹。”

广告营销是否也可如此?

对广告业而言,这或许不是一个辉煌时代,但是一个能在多样性中长出奇迹的时代。

如果说“中女”是品牌的一道必答题,期待更多真诚、新鲜、有创造性的解法。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