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公园商业的价值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4-05-22

聊聊公园商业的价值

撰文:显微镜,编辑:Zoff,首发:感性城市SCity

回归线下,回归现实,回归社区,跳出标签困境中感知丰满的、具体的内容。

从最开始的花园景观,到大量盒子里强化植物森林的概念,大家努力造“绿洲”的执念源于什么?

时下追捧的“非标”和街区商业,不同到底是更贴合现代年轻人的品牌变化?还是氛围多了一些树木和公园建筑风格?

我们是喜欢公园,还是喜欢树林?我们更倾向自然中的Free还是自然中的健康?

答案可能和解答的角度有直接关系。

今天我们不妨聊聊,所谓“公园商业”以及这一时代标签背后的需求真相。


一、公园商业的热潮背后,
是Take a break的集体需求

这几年“公园商业”这个词似乎又是国内自定义的一种商业标签。

很多媒体或者项目,会把一些具有大量绿植和开放公区,又在品牌组合和建筑气质上,不同于传统街区或度假村商业的小而美项目,统归为“公园商业”。

公园一直都存在,突然被商业这种功能性存在追捧结合,一定是公园本身的价值很契合当代消费社会的需求,即:能让人暂时的休整喘息、有充分的自然绿洲、各种混合群体穿梭的公共性…

不管什么国家什么城市什么年龄,大家都会爱公园。

公园,商业化
图源小红书

但在某种程度上,公园有点“反商业”,公园属性会消解一部分商业性的消费鼓动,在大部分公园中,商业内容更多只是一个便利店或者café shop的设施存在。

而“公园商业”之所以会被探讨甚至流行,核心是契合了当代客人的内心需求。

尤其是习惯高频使用电子产品和网络社交工具的70-90后们,对于参与线下的真实,已经在心理上会不由自主地附上了很多功能性和高效性的要求,但本能地,又会渴望公园这种自然空间提供的放松和交流。

好的公园商业,一定是把握了公园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动态平衡,在公园里营造商业的目的地,在商业里重新营造公共性。

从这样的视角,再让我们回顾几个案例。

公园,商业化


1、REGULAR·源野

虽然被讨论了太多次,但这依然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公园商业”案例,也是国内商业更新里程碑式的项目,它的出现,直接点燃了一种浪潮;而最近的REGULAR也在悄无声息的改变。

基础信息大家都熟悉:它坐落于大源中央公园,周围是天府二三街密集的商住区,项目整体建筑偏向于粗粝原始感的设计、穿梭下沉的动线、以及主题花园式的植物景观…这一切,都很好的借力了公园天然地松弛感。

而为了让商业在这种松弛感中出现的不突兀,项目刻意地将开放和封闭的空间进行了交叉组合,并且在内容上也有意识地挑选了品牌。


2、“想象力的种子”gregarious

更像三座小花园连接的隧道,这个2000㎡左右的空间里,源野并没有采用全自营或者一个品牌集合的传统呈现方式,而是切成一个个方正小铺,呈现出Element、LINFONI、荒石公园等更注重生活方式和价值输出的慢品牌。

如今,除却部分商铺用作自营集合店以外,这里通过原有的办公区,通过一抹定制的蓝色装置,又延伸出可以“灵活办公”的区域,给大家多一份在这里停留的目的。

公园,商业化
图源小红书


3、开放的三个小花园

对接不同的人群入口,一个是停车场出来,两个是步行人群从大源公园的下沉口进入。

所以内容上,项目把更多watching people和have fun的餐酒、愉悦身心的花卉和香氛、给了人群涌入的下沉口;而目的性消费,be yourself的日常相处比如理发店、比如品牌购物、比如宠物护理,留给了停车场的人群。

而在北广场,一个轻量化的,正在生长的“REGULAR MARKET”正在搭建中,让这个花园有些更多自下而上的野生活力感,制造类似于曼谷式的生活烟火。

当然,除了尊重公园的慢节奏,加入符合现代人审美和放松需求的商业内容,如今的REGUALR很有参考性的一点是并没有为了所谓的调性保持“高冷”,而是有意识又有节制的制造了雅俗共赏的属性。

公园,商业化公园,商业化
图源小红书
(上)LINFONI(下)REGULAR MARKET

在封闭的gregarious空间里,除了合作的零售品牌,剩下了不到五分之一的部分,源野团队自营了gregarious store和café,不只是品牌销售的补充,更是提供了多变的快闪组合的可能,梵几,Tagi.,山池咖啡、HOJA花店等等各种形态的品牌,都在这里呈现过不同的内容,不断共创的话题性和新鲜度,都是一种驱动力。

虽然网红的定义大相径庭,但不得不说网红属性下吸引的打卡行为和博主流量,确实是一部分支撑,是传播者,这些“只逛不买,只拍不吃”的人其实也是风景的一部分,谁不喜欢咖啡店门口都是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你购物,他们看着你购物。

公园之所以让人放松,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创造了一个场域,能够聚集和穿梭复杂多样的人群,你在看人,人也在看你。

品牌则是融化在公园价值和网红风景的时间、空间体验之中,让消费者在有意无意的穿梭中,感受和他人和品牌和场域的交流,潜移默化感受到生活方式的传递,以及被带动的情绪和价值消费。


二、每个新社区,
可能都需要一个公园商业

最好的商业,一定是时代性的产物。

我们讨论公园商业,也是因为这样的形态,可能是最符合当下时代人们生活轨迹和内心需求的消费模式,甚至有可能成为一种更社区化的配套形式。

当下是什么?

想一想我们的身边:三年网校的大学生,初识邻居的居家人,投递无门的研究生,不想结婚的都市人…本质上,不同代际不同背景的我们,这几年都经历了同样的虚无攻击,曾经的义无反顾和按部就班,被轻易推翻之后,曾经最大的精神港湾是小家庭,然而这个单位中的每个人,都被如此无差别攻击后,谁又能给谁提供新的精神价值?

公园,商业化
图源小红书

每个人对于生活的追求和意义感,似乎都在进行一场重建。

在这场重建中,国潮服装文化、小而美项目,小红书搭子文化、一线城市的夜校体验,老街道CityWalk等等,都是在2021年前后非常集中的出现并且迅速成长,这一切背后正是每个人主观自救,探寻新意义的方式,很重要的一点,是寻求新的弱关系。

社区是弱关系最容易发生的地方。

曾经社区是老年人遛弯锻炼,中年人打麻将喝茶,邻里闲话遛狗遛弯的公共配套,但现在呢?特别是一线城市,社区已经变成一个单薄的居委会标签或者快递地址?这些改变的背后,并不应该粗暴的被定义为网络社交带来的习惯剥夺,又或者是年轻人需求或者表现形式的变化,本质上,是几代人,同时,都变了。

之所以说,每个社区都可能需要一个公园商业,是因为公园是最容易统一需求的地方,而公园商业,又最容易筛选有效关系的环境。把这些特质结合起来,在如今的慢时代里,让每个人每个项目都能重新找到自己的节奏是最重要的。

公园,商业化公园,商业化公园,商业化
麓湖CPI岛


麓湖CPI

最近开业的麓湖CPI,就提供了很好的“自由艺术社区感”的新商业样本。

项目本身的位置其实和麓湖主住宅区还有一些距离,步行到最成熟的麓客美食岛也大概需要20分钟,本身作为别墅样板房的建筑前身,很多独栋项目都处于非主动线的台阶深处,整个项目组团GLA不到1.5万方,但总让人担心和周围都联动性不强,人群流动性不高。

就是这样看似超长培育期,还有点找不到“必要”的项目,真正打开去看,反而收获了一些新的感受和解题思路。

首先,建筑、园林、动线的美感在视觉上,和麓湖现在成熟,也有点生硬的几个商业区域划开了风格界限,更原始更公园更野趣更自然,甚至某些材质和呈现思路上和REGULAR有那么一点神似,但却显得更加“少女心”,女性化气质强烈。

初见,就会让人觉得这更像是一个公园商业,大量的树木,植物景观和草坪,超级具有公共服务型的标识和功能设置:Pet pick p清洗收纳、take easy的停靠处、puppu parking的人宠休息凳等等都展示出极大的松弛感和包容性。

公园,商业化
CPI岛多样人群

走进去,公园公共性的特质被进一步放大。

各个年龄层不同需求的人都在这里聚集,有遛狗的住户,有精心拍照的小姐姐,有探店体验的博主,还有呼吸新鲜空气的三五阿姨,有约会的小情侣,还有盘腿而坐晒着太阳发呆的野餐氛围组…

其实在CPI的组团里,商业内容的提供并没有完全开业,但已经呈现的品牌都很好的诠释着一种统一的长期主义。从强调频率变成强调复购,是注重和客户的链接更紧密长久,而不是一次性的冲刺更加猛烈。

其次,这里很多有趣的小店,很好的把握住了公园的生命力。

比如AOARASI ART & Craft gallery青岚,一家策展空间咖啡厅。和市中心街铺老店不同的是,CPI的新店把咖啡茶饮的体验区呈现在最显眼的位置,而器皿的空间则是放在进门口或者通过窗户才能探究的空间里。


AOARASI ART & Craft gallery青岚(室内)


AOARASI ART & Craft gallery青岚(室外)

这里会不定期经营日式器皿为主的展出,会更注重展开和消费者的互动,比如用这些器皿喝咖啡,感受冷与热、不同质感的音频在器皿中不同的味觉,这是漫长而有趣的发酵过程,可能你不会购买,但体验后你会记得,收藏,下个月朋友搬家在家门口就可以购买。

比如α7 CreaterLab团队自营的快闪店OPEN HOUR,作为一间分享生活灵感的选物商店,除了陈列和货品内容本身的特色,这里把小阳台做成一个需要穿过店铺的公共空间,是很符合生活灵感的巧思,要知道这家店并不售卖食物饮品。

你可以没有压力的坐在这里发呆、交流,隔着玻璃从另一个角度看店里的好物,看人们把玩,这种体验是像是一个现场无声的直播,多么新鲜的立体互动。


OPEN HOUR快闪店 小阳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于公园商业这种不算强消费引导的经营方式,社区感是持续生命力的关键。

而检验一个地方是不是具备社区感的配套,可以看看当这里所有店铺关门了,你是不是还觉得逛起来很舒服,会不会还有人和你一样,在这里散步、交流、发生。

CPI的夜晚真的很有趣。首先是音乐,带着house感的EDM始终贯穿,现场的灯光也不是简单的基础照明或者品牌门头的照明保留,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状态,星星点点围绕着湖边野径,甚至让你觉得夜晚又是新的快乐。

步行小道上的依靠杆,只有当人靠上去才会有感应灯光照亮,湖边的树影下,地面是潜入了浅浅的星光,很多品牌的外摆都被设置成了半收纳的开放桌椅,你依然可以坐在台阶上,坐在门框里,依然有小桌台,依然有宠物的固定区,三三两两,依然有不同的人,夜晚谈心的,遛狗的,自带啤酒聚会的,一个人发呆的…


麓湖CPI的夜晚

这一切本身并不够消费主义,或许愿意去合作这样商业的品牌也会被看作branding行为,把一个个小独栋做成湖边理想小店的样子...但这一切又因为创造了人的穿梭相聚和反复停留,有了无限消费的可能。

所以才说,或许每个社区,都需要一个公园商业,我们总说重建附近,重建社区,不就是为了有那么一个场域让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感受真实的消费社会,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建立新的关系,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麓湖CPI


三、我们所需要的商业服务,
能不在于具体

探讨公园商业和社区性的本质,是帮助我们进一步看到,如今最能够激发消费欲的一定不再是消费行为直接关联的货品本身,甚至都不再是场域的便利和标签价值,而是你能提供的服务。

理解这种“服务”,我们可以从上海餐厅说起。

大部分生活在上海的人都会承认,上海受欢迎的餐厅特色,其味道部分从来只是强调高于平均线的70分而已(此处不指代所有,是核心餐饮的平均分),它的精髓在于每个方面都不错,尤其是服务拉到80分+。

这个服务,除了我们熟悉的服务员常规外,还有背后创新又尊重的精神意识。


图源小红书

什么沪价可颂、什么咖啡煎饼,什么预约限流的特调O.P.S,每一个餐饮流行现象的背后特别直观的反映了上海的这种服务特质,希望你关注,希望你探索,你可以不认可不喜欢,但不否认,它唤醒了你哪怕一刹那的好奇心和体验冲动。

商业总是说“满足美好生活”,这其实并不容易,越是发达的一线城市,生活于此的人要求就越高,内心可能越疲惫荒芜。

直给可能会带来戳破伪装的败逃,太含蓄又可能会止于观望的傲娇,所以,最高级的服务,是需要通过创新的产品和尊重的表达方式,去一点一点地交流和等待,潜移默化地唤醒每个消费者美好生活的期待。

所以,总说上海是时尚生活方式的探索和领先者本质上也在于此,而时代中产生的各种买手店、餐厅、咖啡厅、集市活动等等内容形式,都是为了能更好的提供这样的服务。不是售卖的商品多了不起,是他们的服务,让你觉得自己好了起来。


后记


图源小红书

回到开篇的话题,商业呈现更开放的尺度和空间,即使是盒子也强调绿洲和园林,我们越来越厌倦传统购物中心,越来越追捧公园商业,这些喜欢的背后是一时的热潮还是隐藏着每个人更深层次的时代性需求。

商业永远是服务者的存在,你需要澎湃我就造梦,你需要安抚我就拥抱,你需要放松我就给你自由。


图源小红书

生活不总是大破大立,更多时候是缝缝补补。

回归线下,回归现实,回归社区,或许更容易从标签的困境中爱上丰满的具体的自己。


作者公众号:感性城市SCity(ID:zoffzuo)
1716173111530184.png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