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创始团队成员自述:关于微信团队的实验室文化

举报 2017-05-19

来源:行者慎思(微信号:shensing)
作者:陆树燊(创业者,微信创始团队成员,前支付宝资深产品经理)
数英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昨天微信 iOS 版本更新,发布了“微信实验室”,实验室里包含了“搜一搜”和“看一看”两个功能。

微信创始团队成员自述:关于微信团队的实验室文化

这几年来,微信每一次更新总能引起外界的集体狂欢。这次更新,大家关注的重点是“搜一搜”和“看一看”,说微信要干掉百度和头条。

但有一件事,不知你想过没有:

1、搜一搜、看一看的功能,早就是微信搜索框里的已有功能,这次并没有增加什么新能力;
2、这两个功能被放在实验室里面,需要用户自己打开才能看到。


既然是重仓搜索,为什么不是大张旗鼓直接推出这两个功能,要扭扭捏捏地干什么?

所以重点不在搜和看,而在实验室。


一、为什么要实验?

因为目前搜索的体验并没有达到微信的产品要求。

众所周知,微信团队的对产品的要求高,但很多时候是听说,也许感受不深,我说说些我还在微信团队时的亲身体验吧。


(一)

微信里曾经有一个功能,叫实时对讲。

微信创始团队成员自述:关于微信团队的实验室文化

做这个功能之初,我们有个设计,就是一旦进入对讲状态时,手机界面顶部的状态栏从一行变成两行(红框部分),所有的页面元素往下沉 20 个像素。不了解技术的朋友可能不明白,但没关系,你只要知道,这个功能是我负责的,为了做这个功能,我必须把微信每一个页面的代码修改一遍。

当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但更崩溃的不是这个。当我花费了大概一周的时间修改完成了这个个性,设计方案又变了——小龙说不需要这样做了,做一个悬浮按钮来显示对讲状态吧(跟现在微信视频聊天那个悬浮窗一样)。

在绝望之余,我心里想,说不定哪天又要变回来,代码先留着吧。所以我把代码注释掉,没有删除(在微信复杂的代码包里面,通常是不能这么干的)。

一直到这个新版本的微信发布前几天,果然方案变回去了。我的先见之明让我逃过一劫,如果让我重来一次,大概不如把我杀了吧。

这是在讲多变。


(二)

我前些天在家收拾东西的时候,发现了微信 4.5 版本的设计稿,这是 13 年 2 月发布的版本。你可以对照一下现在微信的聊天发图片功能,基本跟这个设计稿是一样的。

微信创始团队成员自述:关于微信团队的实验室文化

4 年多,对于微信这样体量的产品来说,一个功能可以一成不变,真的难以想象。这只能说明当初的设计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

而这样的一成不变又还很好用的功能,在微信里面有很多。

这是在讲不变。


(三)

现在很多人在讲小步快跑,迭代试错。但他们说这句话时心里想的是,应该像微软一样把错漏百出的版本给用户用,然后再不断打补丁。甚至有些公司,经常发布一些没有经过大脑的版本,然后反复折腾,折腾反复。

这就是——恶心用户,成全自己——的焦虑感。

而小龙评审微信的功能有一个习惯:不看原型图,不看设计稿,也不看 Demo ,要体验前后台代码开发好后的产品。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功能在给到用户之前有过 n 个方案,则前后端开发人员已经开发过 n 个版本的代码。

如果你从事互联网行业,特别是在创业公司,你肯定会知道: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并且对开发速度和质量要求都非常高,还很考验开发团队对产品经理的信心和耐心——他们只会认为这个什么都不懂的产品经理整天在瞎改。

但是微信团队做到了,经常是昨天半夜开产品会,想出了一个方案,今天半夜就能体验这个新方案,并且把它否掉了。

正是因为一直坚持这种做法,所以微信的每一个功能都是深思熟虑、高度试错过的,一经发布就几乎不用修改。

比如朋友圈,微信团队默默地倾团队之力开发了半年,做了 40 多个版本才终于确定发布。而在朋友圈发布之后,它基本就没怎么修改过了。

这是不变的底气。

……

变与不变,恰恰就是“恶心自己,成全别人”,或者叫死嗑我们,愉悦你们。

PS. 所以有些创业团队想找我去跟他们分享微信团队的工作方法,我就跟他们说,微信的做法是学不来的——如果像微信团队一样去折腾开发人员,大概你们的产品经理活不到版本发布……



二、微信是否准备好“对抗”百度?

我认为完全没有。

微信做搜索的优势无非是:

1、微信自有内容,也就是微信的聊天记录、朋友圈消息、公众号文章,这些都是封闭在微信系统内的信息,除了搜狗这样的合作方能搜索到公众号文章外,其他公司是完全没法触及的;

2、微信庞大的用户量和用户活跃时长,使得大部分用户的时间都停留在微信里面,而聊天记录等的搜索功能已经给用户做了初期的用户教育。如果微信能提供一个相当于甚至优于百度搜索的搜索结果,肯定能够大量抢占百度的搜索份额。


但这两个优劣完全弥补不了它的劣势:

1、在微信外的全网数据方面,微信没有基础,借助搜狗的技术和数据支持是能做的,但跟百度相比较,数据量少,信息检索的算法也没法比,赶上还需要时间。

我这两天找了微信搜索的产品经理,还有在百度、搜狗等几个搜索平台工作过的几位朋友探讨了这个问题,大都持这个观点;

2、移动端搜索的各个产品目前还沿袭着 PC 搜索的体验,主要靠打字搜索。而语音搜索、图片搜索虽然有几家做了尝试,但搜索的体验和效果都不够好,所以这里需要产品创新,针对移动端的创新。

我想,微信团队如果要重仓移动搜索,那就必须在前无古人的路上,找到一种交互上的突破性创新,也还是需要时间。

什么叫交互上的突破性创新,我拿微信支付作为例子来说说。

微信支付 13 年发布时,大部分的设计是参考支付宝的,但有一个功能却让所有人惊艳,那就是 6 位数的密码。

在此之前,用户用支付宝付款,需要输入一个非常复杂的“登录密码”,然后输入一个同样非常复杂的“支付密码”,再然后还要输入银行发送的验证短信的验证码,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要选择哪一张银行卡或者支付宝余额来支付,要选择是否使用优惠券,是否使用支付宝红包,是否使用集分宝……这是极其复杂的流程,用户通常需要五六次点击才能完成支付,小白用户显然应付不了。

而微信把这个流程简化为一至两步:使用默认银行卡支付,直接输入 6 位数字密码完成支付,如果金额大的话也只需要再输入短信验证码而已。这大大降低了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学习成本。

正是这个功能让支付宝团队措手不急,对整个产品设计大改特改,也才因此对微信产生了无限的畏惧,并做了很多的社交尝试。

也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支付大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阅读我已连载了一期的系列文章《支付大战简史》)

3、微信并没有准备好做一个真正的浏览器,也就没有准备好去承接搜索功能。

微信在设计时,对页面的跳转有一个规则: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也即是:你点开某个页面,点击它的左上角返回时,就回到上一个页面,不管你打开多少层页面,都是如此。

比如,你从页面 1 进入页面 2 ,再进入页面 3 ,然后页面 4 。这时你想返回到页面 1 ,你就必须点返回,回到页面 3 ,然后再返回页面 2 ,再然后才能看到页面 1 。

既然如此,如果微信加上外部搜索功能,那就冲突了。

我们都知道通常在 PC 搜索时,用户的习惯是:先打开第一个结果,发现不满意,关掉(或者不关掉),回到搜索页面,点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如果第四个里面有内容符合,则会在第四个页面里面不断再点击,再打开。

如果你在这种循环打开网页的过程中,来了一条微信新消息,怎么办?如果让你打开新消息,那么搜索结果就全没了。如果不让你打开消息,坚持让你搜索完信息,导致你漏了信息怎么办?如果那些因此导致回家要跪搓板的男士们找上门来怪罪微信,怎么办?

相信大家常有这种体会:在朋友圈或者公众号里面看文章,看了一半,有新消息来了,到底出不出去看,这是一件每天都在发生的烦人的事。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做了搜索必然加重。所以,这里需要微信团队把整个逻辑重新设计。这又需要时间,而且可能是很长很长的时间。

这此之前,就需要实验室了。



三、微信团队的第二个实验室

微信团队的基因里原来就有实验室文化的,这个要从微信的历史说起。

微信团队在做微信之前做的是 QQ 邮箱。 QQ 邮箱里面有一个功能叫“邮箱体验室”,用户在这里开通一些新奇的功能。

QQ 邮箱正是靠一次次的实验,尝试各种功能,才从一个烂到没人用的鸡肋邮箱,慢慢变成雄踞行业第一位置的七星级邮箱。

微信创始团队成员自述:关于微信团队的实验室文化

而微信从创始之初,就一直在继承 QQ 邮箱的“遗产”,从邮箱的 QQ 对话功能到微信的“ QQ 离线消息”,从邮箱“漂流瓶”到微信“漂流瓶”,从“附件收藏”到“微信收藏”,从邮箱的“阅读空间”和“邮件订阅”到微信的公众号……

同样的,微信也继承邮箱的体验室,有了“第一个实验室”,那时的名字叫“插件”。

所谓插件,就是把功能选择的权限给到用户,用户觉得喜欢和需要,就“安装”插件,觉得不需要,就“卸载”插件。

而开发团队届可以通过看用户安装和卸载的情况来决定插件的去留。

于是,有的插件试着试着就变成不可插拔的功能了,比如朋友圈,现在已经不能卸载了;

有的插件试着试着就不见了,比如微博阅读。

后来,大概在 13 年,微信 5.0 发布前后,微信插件改叫“功能”,深埋在微信的设置选项里面。

因为随着微信用户量的增长,用户习惯的改变,早期的那些插件功能已经被证明不需要了,但又有个别老用户在用,不好删除,就把它们的入口深埋起来。比如语音记事本、 QQ 离线助手、 QQ 邮箱提醒、群发助手。

这个修改,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微信的第一个实验室时代结束了。这一轮实验,基本伴随着微信团队在移动互联网的探索和成长。实验之后,微信也奠定了它的行业地位,所谓的“移动互联网船票”。

在这之后呢?

2013 年 8 月微信 5.0 发布,发布了游戏中心、微信收藏、微信支付、表情商店等重磅功能。在此之后,微信一直就没有发布什么大功能。

一年后的 2014 年 9 月,微信 6.0 发布,主要是小视频和微信卡包这两个功能,这两个功能又不怎么成功。

一直到现在,微信的版本号还停留在 6.x 上。

是这几年微信团队不努力么?

显然不是,从 6.0 至今,微信不但倾团队之力发布了小程序平台,还发布了近 30 个小版本。

在这些小版本里,微信团队一直在给过往的功能做优化,做小修小补,也做一些新的尝试,比如搜一搜、看一看的原型:“微信全局搜索”、“朋友圈热文”就是在某个小版本中发布的功能。

微信团队想默默发布,看用户反馈,然后再进一步优化。

很多人讲是因为微信团队“克制”,但与其说克制,不如说“不确定”。就是微信团队还没有想清楚。

想清楚显然太难了。当家难,当这 8 亿活跃用户的家是难上加难,难的 8 亿次方。

事实证明,微信团队无法能过自己的尝试去做出是否做一个功能的决定。

如果给这个时期的微信团队做个注解,我想到的是这几个字: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心怀壮志,却迟迟无法施展,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扭扭捏捏的姑娘态了。

我们这几年听到太多对微信老化的评论。而作为一个前团队成员,我其实也慢慢从那种自豪和信任,变成种种的失望。(可以参考我之前的一篇文章《我们会不会像逃离微博那样,逃离微信?》)。

所以,当微信再一次发布“实验室”,它的第二个实验室时,我想微信应该是重新找回了活力吧。

大概微信团队终于发现:既然那些功能想不清楚,那就公开做实验吧,给用户一个开关,让用户去决定。如果用户们普遍喜欢,那就可以把它升级为正式功能了。

这个开关,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微信一个新时代的开关,上一个时代结束了,下一个时代来临了。

这是一个迟到的时代,但终究还是来了。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