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FOMO 到 JOMO ,消费者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

举报 2016-12-20

从 FOMO 到 JOMO ,消费者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

来源:华扬数字营销研究院

你或许听说过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惧怕错过

它在2013年正式加入牛津英文词典


那你是否听说过

JOMO

Joy of Missing Out

享受错过

它在2016年成为柯林斯词典评选出的年度十大热词之一


同样处在信息爆炸、社交网络横行、移动设备无处不在的年代,FOMO 一族兴奋地加入社交狂欢,实时关注好友状态、四处留言点赞、积极参加兴趣集会,生怕错过什么享受生活的机会;而 JOMO 一族则叫苦不迭,说自己疲于应对繁多的信息,懒得出门应付各种给社交场合,也不想再嫉妒好友在朋友圈里金光闪闪的生活,只想一个人静静。

消费者纠结的状态从何而来?


01 FOMO

从 FOMO 到 JOMO ,消费者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

FOMO 现象几乎与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同时出现,在每天送到眼前的海量信息面前,人类的接收容量却太有限。他们一边疲于查阅各类消息,寻找订阅、推荐、速读的方法,一边担心遗落掉一些重要的商业线索,或是身边人热议的八卦的故事背景。

FOMO 族的壮大则与社交网络的发展紧密关联。

从 FOMO 到 JOMO ,消费者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

一方面,作为“永远在线”状态的副产品,人们的生活在社交网络上被包装与放大,同时被放大的还有人们的窥私欲与嫉妒心。很多人怕是都有过类似这样的想法,他们担心别人过得比自己更好,参加了更值得炫晒的活动,见了更有趣的人,赚了更多的钱,成为人生赢家……朋友们精彩的社交状态,让人们更容易认清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平淡无奇。

FOMO 族担心自己无所事事的时候,别人正在听演唱会、看话剧享受生活,担心自己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别人正在参加午餐会拓展人脉,担心自己在家奶孩子的时候,别人已经签下订单拿到大笔的奖金,他们生怕错过了融入高品质生活的机会。

从 FOMO 到 JOMO ,消费者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

另一方面,曾几何时,人们振奋于社交网络带来的人脉关系,他们几乎不设限地扩大社交范围,及时跟进朋友的状态,及时点赞留言,以融入更多的社交网络,获取更多潜在的社交支持。他们担心错过朋友的重要状态更新,甚至淡出朋友的社交网络。

在 FOMO 潮爆发后不久,就出现了不少负面声音。2013、14年,多份调查显示出 FOMO 族会像跟踪狂一样监视朋友的社交信息,他们表示担心“朋友没和我在一起却过得很好”,而在生活满意度偏低、无时无刻使用社交网络的人群当中,这种 FOMO 的倾向更为明显。


02 JOMO

想必,FOMO 的生活方式对于多数人来说还是比较累心的。于是 JOMO 概念应运而生,并在 FOMO 概念最红的2014年,大规模的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 FOMO 到 JOMO ,消费者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

如果说 FOMO 一族对信息接收不设限,主动跟进大事小情,有时甚至疲于应对爆棚的资讯。JOMO 一族则会在繁多的信息中辟出个人空间,摆脱信息压力,慢慢地思考、体验,不急于知道、行动。

从 FOMO 到 JOMO ,消费者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

JOMO 一族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12年,一位初为人父的博主有感于 FOMO 热潮,在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时,提出了JOMO概念。他称,与其出门聚会,不如在家给儿子换尿布更能享受天伦之乐。这也是 JOMO 一族最大的特征,他们愿意安静的待着,自己在家不刻意与谁社交,享受无意义的四处闲逛,减少过分的物欲追求,进入慢节奏的生活。

从 FOMO 到 JOMO ,消费者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

2015年,《The Joy of MissingOut: Finding Balance in a Wired World》一书出版,以 JOMO 为名,提示人们学会在多屏转换的繁忙生活中享受缺席的状态、享受当下,而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大肆炫晒,或者窥视别人的生活。


03 从FOMO转向JOMO

从 FOMO 向 JOMO 的转变,或许是消费者反抗社交压力、资讯压力、成长压力的具体表现。他们厌倦了随时随地被别人找到、无意义的群信息不停地打扰他们的生活,不想再不停地追逐信息、不断更新或者尝试新的科技设备,也不愿意被朋友圈逼着前进,消耗大量的精力去换取看似高逼格的体验。

从 FOMO 到 JOMO ,消费者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

另外,大众正在形成更加独立的人格,他们开始抵触把太多的时间放在了解别人、追踪别人的社交状态、活出别人认为成功的样子,而是更加关心自己,自定义美好生活的样貌。“FOMO 让社交接管了生活,改变了生活,进而让人们失去了生活。而 JOMO 只是让人们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控制权,看似 missing out,但反而不会 missing 任何东西。”一位 JOMO 族在自己的博客里这样说。


04 消费者的具体表现

在 JOMO 的崛起中,消费者开始尝试新的生活方式:

他们出门时刻意不带手机

给最少量的应用设置提醒功能

从 FOMO 到 JOMO ,消费者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


越来越多人选择关闭朋友圈,逃离社交网络

从 FOMO 到 JOMO ,消费者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


断舍离空前流行

人们抛开的不仅仅是对物的执着

还有对社交、信息、关系的执着

从 FOMO 到 JOMO ,消费者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


美国甚至开始流行 Mindful Living(禅意生活)

人们通过禅修、冥想等方式为自己减压

享受一个人的宁静平和

而不再热衷于热闹的聚会等社交场合

从 FOMO 到 JOMO ,消费者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


一些反科技、反社交的聚会也流行起来

从 FOMO 到 JOMO ,消费者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

参加聚会的 JOMO 族共享这样的理念: 

与其 instagram,不如自在绘画

与其 Twitter,不如与近邻分享

与其发微信,不如写封信

与其 Facebook 点赞,不如当面称赞



05 对品牌营销的启示

虽说 JOMO 大行其道,但真让消费者把手机丢在家里,未必真能乐在其中,说不定只剩下无尽的悔恨和担心。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只是在众多压力中释放自己的方式,这也成为品牌在营销中接近他们的突破口。


消费者需要简单快捷的

维护社交关系或是获得信息

比如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推荐体系

社交信息整合、自动点赞插件等


减压、放松身心是消费者普遍关注的话题

足以成为内容营销借势的主题


消费者对个人空间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

在个人社交主页、订阅页面等个人空间中

广告投放应更注重相关性

避免信息侵扰


消费者会更有选择性的加入群体社交空间

国内外均有不少消费者选择保留基础的即时通信功能

而逐渐淡出朋友圈、Facebook 等平台

但图片、视频社交的热度尚未退去

- END -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