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半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举报 2016-05-24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来源:V先生专栏(公众号ID:iamvxs)
作者:V先生(书痴,整理控,神秘爱好者)
原标题: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前言

说到微信,大家对它的感受五味杂陈。

  • 有人靠它做微商或者公众号赚到了钱;

  • 有人靠它交到了一帮朋友,可能是吹水扯淡、可能是志同道合、也可能是下床说再见的炮友;

  • 有人靠它和客户沟通,联系业务;

  • 还有许多朋友不堪微信的干扰,对之恨之入骨,比如来自领导的任务、来自朋友的未读消息、忍不住刷朋友圈以致耗去大量精力…

笔者接触微信其实比较晚,在2014年底才真正开始用起微信的。

为啥呢?之前装逼,只用黑莓的手机,要知道那玩意打电话、发短信、聊QQ都没问题,但是许多许多软件,里面并没有。就像微信,黑莓里面的版本落后于苹果和安卓很多。当然,黑莓也有许多优点,这是后话。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 警察叔叔,就是这玩意,不让我接触微信

2014年底换了部安卓手机,装了微信,仿佛发现了新世界。

  • 卧槽!居然这么简约,没有QQ那些乱七八糟的功能和界面。

  • 卧槽!朋友圈的九宫格看起来好舒服,还能发小视频。

  • 卧槽!居然可以拉几个人建群。

  • 卧槽!还可以发语音消息,发红包。

  • 卧槽!这个叫公众号的是啥玩意儿!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总之,我被震精了!!作为一个好奇心极强的强迫症患者,我决定补上这一课。谁知这家伙就是个坑,琢磨完微信基本功能,又探索朋友圈的花样,然后订阅了1500+公众号(上限是1000,琢磨完一批就取关),再接着还有社群…当然这还没完,强迫症学习的特点就是往死里整。

深度使用了一年半微信,我有一些心得分享给你,不看你就亏大了。


2. 微信能玩到什么?

结构化让碎片信息产生 1+1>2 的价值。在当下这个充斥海量碎片信息的时代,这一点尤其重要。

以我使用豆瓣、知乎、简书、微信、微博、一点资讯等平台的体会,往往执行最多的三个动作是:阅读、收藏、分享。

  • 未经阅读的收藏,只带来越来越多的囤积,还给自己带来一种博学多闻的错觉。

  • 未经阅读的分享,虽便利了信息的传播,但仍或多或少是炫耀欲使然。

再来看阅读,有这么四种情况:

  • 点开一篇短文章,读完,或看完视频;

  • 点开一篇长文章,读完;

  • 点开一篇长文章,读一部分即关闭;

  • 点开一篇短文章或长文章,草草扫几眼即关闭。

以上,每一个动作都要耗费时间和注意力,包括手指要点、视线要动、情绪会波动、大脑要思考、注意力要倾注。这就是成本。

一个动作的成本固然低,但一天、一周、一月下来,不知不觉中已执行了 N 多次这样的动作,这个成本就很高了。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既然谈到成本,对应就要考虑收益。单以微信为例,不妨考虑一个问题:

我本周/本月/这半年来,从使用微信中收获了什么?

“收获”大致总结下有这么些种类:

  • 人:来自朋友推荐、微信群、摇一摇、漂流瓶、附近的人。

  • 群:创建或参与了各种群,有的是大的社群,有的仅是三五好友的小组。

  • 新闻: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和自身相关性并不直接,大至太空、世界、国家,小到城市、公司、团队。

  • 八卦:圈子里的人发生了什么,特指关于同事和朋友的新闻,比如我吃了啥,买了啥,跑步啦,发现某家店,看了某本书,去了某个地,见了某个人,等等。

  • 文章:来自订阅的公号、微信群、朋友圈、私聊。

  • 观点:朋友圈评论、群聊、私聊中,针对某些话题或问题的讨论,各种观点散落其中,或只言片语,或深度长文。

  • 推荐:牛人、公司、书单、app、网站、公众号、视频、歌曲、图片、美食、日用、科技产品……

  • 新技能 get:指直接拿来用于工作或生活的经验和知识。

  • 机会:求职招聘、业务合作、新的项目、商机点子。

  • 各种约:约饭、约茶、约跑、约游、约购、约书、约炮、约讲座、约论坛…

  • 其他:包括红包、表情图、赞。

以上这些种类,基本都存在于每个人的微信,具体事情有别,数量或多或少而已。这么多碎片信息,存在于朋友圈、微信群、私聊、订阅、收藏中,花了时间,耗了手机电和流量,我们到底从中得到了什么?

至此,有必要自问:

  • 精力有限,我是否精简了朋友、群和信息源,以达到最优?

  • 对于从我微信中流过的碎片信息,我是否辨别出哪些有用?

  • 对于无用或不必要的信息,是否舍弃而不囤积;对于有用信息,是否对其进行了结构化?


3. 如果微信是菜市场

结构化不仅仅是阅读和记录,我是把微信当作菜市场来看的: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 伊斯坦布尔的集市

1)到菜场找菜摊

菜场就是汇集碎片信息的微信,里面有各种菜摊,包括人、群、公众号等信息源。

2)买什么菜

这取决于你的口味和营养需要,你喜欢吃什么?你需要吃什么?

我有结合各种分类法和自己实际情况,给自己的所有资料做了一个“知识分类树”,这样就相当于推着车子去菜场,车子里有不同类别的篓子,买到不同的菜就分门别类放入,这样不会乱。

这是我的分类树,给你感受一下: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3)择菜与洗菜

即筛选。有的粗略了解下即可,有的要细读,有的要反复读,把坏的叶子择掉,把泥土洗掉,这样确保不是一味收藏而不读不思考不用。没有时间阅读的,保存在收藏中,集中一个时间段处理。

4)切菜

对于非常经典的文章(注意不是随便什么文章都保存),全文保存在笔记中,分为十三大类:神秘、科技、语言、历史、社会、经济、诗文、艺术、商管、互联网、职场、书影音、生活。

在保存时按“5W2H×关键词”打上标签:每篇文章都在描述某种人、事、物,或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都有侧重,比如一篇介绍吴清源的文章,侧重描述的是“who”,此外,还要打上关键词“吴清源”和“围棋”,这样几个标签就可以定义这篇文章的属性。

对于平时自己随手记下的笔记,则集中放到一个 Inbox 中,不要分散在多个 Inbox,整理起来会麻烦。

对需要细读的东西和需要深入学习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剖析,我是这样提炼要点的:用 5W2H(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目的与原因、方法、成本)把要点提炼出来,记在笔记中,我一般都记在为知笔记里:

5)炒菜

  • 每周末有整理,每月有主题:

  • 每周末整理放入印象笔记中的碎片,删除不必要全文收藏的文章。

  • 重要的关键词记入《关键词库》,用 Excel 表格制作,并按词性和主题分类,Excel 文件也可存入印象笔记,随时在手机上查看、搜索。

  • 记下一些好问题(包括自己想到的、他人问到的及知乎上看到的)到《问题库》中,制成 @不同情境的 check list,遇到某种情境时拿出来先过一遍 check list 上面的问题。

  • 记下一些经典的文章题目到《文题库》中,总结为不同格式,需要写文章时拿出来过一遍,就方便想到一个好的题目,比如《互联网思维之独孤九剑》→《XXX之独孤九剑》。

  • 记下各种创意、文案、点子到《创意库》中,需要做某事时,对照一下,容易有新的思路。

  • 每个月有一个学习主题,比如这个月是“微信群”,那么这段时间就侧重读这方面的文章,并把笔记和心得写下来,月末汇总零碎笔记写一篇文章,或以思维导图、PPT 的形式表达出来。

6)调味品

  • 有盐油酱醋,菜才有滋味。比如自己做个头脑风暴,在一叠草纸上随便写和画,XXX+微信=?用三教九流的各门类知识来混搭,看看有什么新东西出来。

7)吃饭与消化

  • 凡是不为了吃而做的菜都是浪费时间,凡是不为了应用而学的东西都是扯淡。

  • 关于这一点,以后专门说。

8)排泄

  • 只吃不拉是不行的。只学不忘不更新就容易守旧,容易被所学的东西限制住。当精华融于血液,应用于生活,其他的该忘的忘。继续去了解新的东西。


4. 微信好友:保安三问

什么叫保安三问呢?

这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你到一个工厂里,保安会问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来这干嘛?他管着一个工厂的入口,对进来的人自然要问明情况。

同样,对于微信,要想你的朋友圈优质,首先就要控制入口有人加你,先不要通过,问清三点:

  • 你是谁?(姓名/公司或者行业)

  • 你从哪里来?(所在城市/通过什么群或文章等途径知道你)

  • 你找我干嘛?(他的目的)

不这么做,长此以往,朋友圈就容易变得乌烟瘴气,被无关的人骚扰,朋友圈充斥大量无效信息。

我加别人好友,也都先自报家门:

您好,我叫某某,在某个城市,从事某方面职业,业余爱好某某,近期关注某某方面。通过某某途径知道您,来意是某某。请多指教。


这点咱们都要向唐僧学习:

贫僧唐三藏,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取经,路过宝刹,想借宿一宿。


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要干嘛,人家一句话就说清了。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加了微信好友之后,修改他/她的信息:

  • 将昵称统一命名为:城市/姓名/公司

  • 城市放在最前,便于你翻阅通讯录时,对某个城市有哪些认识的人一目了然。

  • 如果不知道具体公司,至少要问清行业,这样你有事咨询或者有项目合作时,知道该找谁。

  • 在描述里备注你知道的其他信息,比如你们在哪一天认识的,因为什么加的好友或者谁推荐的,共同参加过的活动,他的爱好和特长,公众号是什么,在做的项目是什么,生日哪天…

  • 另外,用标签来分组,标签按照关系的交集或者平台来分类:

  • 一类是现实生活中有交集的,比如:亲人,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A公司同事,B公司同事,供应商,大客户,一般客户,赚外快,某个线下组织,江湖(无法分组的现实生活中人则归入江湖)。

  • 一类是没见过面但在网上有交流的,可以按照群或者行业来设置,比如:简书作者,知乎作者,公众号运营,写作特工,西瓜会,…,网友(无法分组的未谋面人归入网友)。

  • 当朋友多了之后,有必要弄清楚谁是更重要的,毕竟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个人都耗同样的精力。

  • 有一些朋友,跟你聊的来,或者很挺你,比如做我群管的伙伴、分享我文章的朋友、主动分享优质信息给我的人、帮过我忙的朋友…这些朋友,我都设置一个单独的标签分组,叫作“铁杆”,过年过节发发红包,有什么项目、机会、信息都会主动分享给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打个招呼我都乐意帮助。

微信有一个不足的地方,谁删了你,你不知道,这样就很不方便。

那怎样找出是谁删了你呢?有三种方法:

  • 发消息给他,发不出去,微信会提醒“你们不是好友”。

  • 拉一个群,40人以内不需要验证,假如对方删了你,就会提醒你们还不是好友。只要你不说话,进群的人不知道这个群存在,验证完你就悄悄把他们移出群,接着拉下一批40人。

  • 上面两种效率比较低,人少还可以,一旦好友上千,操作起来就很麻烦。这里推荐一个软件,叫“微商猎手”,可以快速查找和标记出谁删了你。我一般每个月清理一次。

另外,为了防止微信被盗、系统出问题等特殊情况,可以把微信里朋友的ID、城市/姓名/行业、其他信息,记在Excel表格里,备份通讯录。


5. 微信聊天

  • 有事直奔主题,不拐弯抹角,不扯东扯西,不作无益辩论。大家都很忙,没空瞎扯淡。反正我对撩妹约炮啥的没有兴趣。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 所以对微信里的朋友(除了客户这样给饭吃的主儿),我一般都会说明,有事请直接留言,什么问题、什么事,看到都会抽空回复,不要问“在吗”。哪能卡一个时间点,专门聊天的话,这一天还要不要干别的了。

  • 有问题请先搜索,我不是百度和谷歌,更不是情感电台。

  • 凡创建或加入一个微信群,则进行三个操作:显示昵称、保存到通讯录、消息免打扰。

  • 重要的、常联系的人和群,则长按-置顶。

  • 退出部分群,若成本(时间/注意力) > 收益(人/有价值的信息)则退。凡有吹水刷屏、红包接龙,果断退。退的时候以 Excel 统一记下此群的简要情况,作为备忘。


6. 朋友圈

  • 凡新加好友,先将其朋友圈大致浏览一遍,收藏其分享的经典文章,也可以了解对方的经历、特长、品味。

  • 假如对方发的文字、图片、文章对我有启发,可以评论互动一下,至少要点个赞。别觉得赞俗,人家的信息对我有用,点赞示意一下,也是人之常情。

  • 刷朋友圈时,看到谁经常发一些优质信息、你需要的信息,则把他设为星标好友。朋友圈太多看不过来时,我一般在睡前都会挨个点进去看这些星标好友的朋友圈,不想错过他们发布的精彩内容。

  • 不要让你的朋友圈成为“灾难现场”,屏蔽某些朋友圈:微商卖货(文案有创意的除外)、发大量小视频、发“小黄文/谣言/陈安之语录”之类文章、每天多条晒娃晒菜晒脸刷屏。以上,亲人和至交除外。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 发朋友圈都是分组显示,给相关的人看相关的信息,不干扰其他人的时间线。

我发过的朋友圈,每过一段时间会清理一下,比如分享的文章、某些心情,时效过了,留着太多也碍眼。只留下必要的数条,让自己的朋友圈时间线干净些。


7. 发朋友圈的30种姿势

  • 清晨打卡,以“#早起鸟#”标示,写今日天气、心情、要事,为新的一天加油。不亦快哉!

  • 汇集FT中文网、商业周刊、华尔街见闻等时事摘要,名为《今日早报》,既让自己养成速读新闻的习惯,也提炼要点给朋友作参考。不亦快哉!

  • 或制作九张图,每张只有一数字,附文字解说数字对应的新闻,此即《数读天下》。不亦快哉!

  • 于简书、知乎或某公号读到一篇深度好文,不禁拍案叫绝,怒转,加以神点评。不亦快哉!

  • 自创或转载段子一枚,在吐槽中散播欢笑,给操蛋的生活一个有力的嘲讽。不亦快哉!

  • 拍一张照片,对照图意,赋小诗一首。不亦快哉!

  • 开始“100天阅读计划”,每日坚持读,并记下心得,“一书未毕,不读它书”(曾国藩语)。不亦快哉!

  • 分享一首心爱的歌曲链接,写下你和这首歌曲的故事,回味一段过往。不亦快哉!

  • 专门为大家挖掘、收集、整理经典的电影和剧集,附上网盘链接。不亦快哉!

  • 或画漫画,或涂《秘密花园》,或以秀丽笔抄写佛经。不亦快哉!

  • 以一组微信表情说个故事,让大家来解读,看看不同人的视角。不亦快哉!

  • 在朋友圈连载自己的小说,让好友生发追剧之感。不亦快哉!

  • 传九幅图,名为《八个推荐》,如一本书、一首歌曲、一部电影、一个app、一个公众号、一个网站、一家店、一件物品,中间放上自己的公号二维码,既为他人创造价值,又为自己作了宣传。不亦快哉!

  • 单身狗拍一人食,摆两副碗筷,假装有对象。不亦快哉!

  • 提个掉节操的问题,坐等评论中的嬉笑怒骂。不亦快哉!

  • 拍一段小视频,或做鬼脸,或表演搞怪动作,仿憨豆、星爷、本山大叔,名为行为艺术,实为自黑。不亦快哉!

  • 在“唱吧”或“全民K歌”中,唱一首歌,分享链接,如果会弹吉他则拍个小视频。不亦快哉!

  • 把自己的相片,用“秀米”编辑,配以文字和音乐,制成相册,连装B都这么华丽丽。不亦快哉!

  • 发两幅近似的图,大家来找茬。不亦快哉!

  • 出题如“微信+某=?”,召集好友在评论中做头脑风暴,集思广益,脑洞大开。不亦快哉!

  • 发起活动,如微笑挑战、晒包、三行情诗表白、故事接龙、图书漂流,以“提醒”功能点名好友,如此传递下去。不亦快哉!

  • 采访一个朋友,换个身份沟通,写下微访谈经过。不亦快哉!

  • 以《普鲁斯特问卷》为范本,发起“所有人问所有人”点名活动。不亦快哉!

  • 观察一个路人,注意他的动作,尝试去理解他在想什么和感受什么,记录下来。不亦快哉!

  • 确定一个题目,做PPT,导出为九张图,分分钟让人涨姿势。不亦快哉!

  • 捕捉微博上的热门事件,为个人或者公司做一个广告文案,既能练手,又可借势营销。不亦快哉!

  • 搞个恶作剧,长按右上相机,可编辑纯文字,写一两句话,其余的要点击“全文”,让人看了后哭笑不得。不亦快哉!

  • 请注意:朋友圈编辑纯文字,只可以显示六行,多出六行就要查看“全文”;要显示空行,需缩进一格。戳这里,你们感受一下 →《最近流行的一种骗术叫点击全文》

  • 创建一个“树洞”群,发群二维码招人参加,每个人说一个秘密,或倾诉一桩心事,当日活动结束就立即解散。不亦快哉!

  • 跑步回来,澡先不要洗,第一时间上传今日所跑路线图,等着被赞。不亦快哉!

  • 以“一种”或“小记”App作图,抄小诗一首,或格言三两句,以此《晚安书》道安,逼格满满。不亦快哉!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8. 建群心得

目前我陆续待过的群有两百多个,创建的大大小小各类群也有近百个。这里先简单说一下心得,我把它总结为《社群二十条》:

  1. 优秀的社群就是:让对的人在一起做对的事。

  2. 人不在多,在精。15~20人的群效率最高。人多就要分组玩。

  3. 先亮主题和规则。

  4. 建入口,说明群规和玩法,筛选人的诚意,防止鱼龙混杂。

  5. 入群先看规则:yes or no。同意则进。

  6. 不看清规则,进去后只会瞎BB的就是傻。

  7. 不同意规则,进去只为发广告和加人的是耍流氓。

  8. 进去后,不说话、不参与的是植物人,要定期清理。

  9. 为相互了解,每人按群主规定的格式发自我介绍。

  10. 统一修改群昵称为:姓名|公司或职业|所在城市。

  11. 给成员每人一个编号,给群聊设定几个符号作为语法。

  12. 交保证金,不用啰嗦群规,违反则扣,扣完则踢,结束后返还剩余,中途退出则全扣。

  13. 任务单一、具体、专注,容易出成果,否则一盘散沙。

  14. 任务驱动型的群有三个要点:每天、每周,布置作业;记录进度,建立积分;最后需提交毕业论文,进行答辩。

  15. 做爱做的事,交配交的人。

  16. 设定某种仪式,增强成员的认同感。

  17. 可辩论,不可吵架,不可人身攻击。

  18. 调动感觉比诉诸理性更让人活跃。

  19. 群管+协作流程:抓头头,抓方针,不然累死人。

  20. 群管管什么?人的分组、任务设定、信息整理和输出是三大核心。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关于微信群,我试过五花八门的玩法,其中有一种形式要特别提一下。

我时常会通过“面对面建群”这个功能,一个人就可以建群,然后发布二维码和玩法说明到朋友圈,让朋友圈的人自由进入,一般是晚上,每次专注一个话题,两三个小时到点就解散,这就是“快闪群”。

目前已经办了有五十多期了,每次主题不同,因为时间有限,所以大家参与度很高,讨论相当积极,且都紧扣主题。讨论过读书、歌曲、推荐app、推荐公众号、用方言读诗、微信排版、情爱体验、唱K、创意方法、赚钱研究所、自媒体变现,等等。

不知道诸位想过没,这么做有两点意义:

  • 微信里朋友多了之后,就没有时间去一一聊天了,而通过建群,不用你开口,群里的人相互聊,就可以一次对几十甚至上百人增加一些了解。

  • 通过大量的快闪,让我微信里的朋友有一个平台来玩,并且相互认识,这样就结成了一张网,运营中所谓的“粘性”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关于群的玩法,以前写过一篇《7个单词点爆你的社群》,这篇文章后来删除了,过段时间会补充些最新总结,再发出来,详细的可以到时看这一篇。


9. 订阅号

限于篇幅,这里不谈怎么做公众号,也不谈怎么运营。

现在,我们到订阅列表里,可以长按一条订阅号,将其置顶,这样就省得你每次在大量的订阅号里去翻找。

除了置顶,安卓手机还可以将公众号添加快捷方式到桌面,就像app一样分类管理,更方便。如下图所示。

建议大家精简自己的订阅列表,订阅多其实看得少。我看的公众号太多,大多数是用来批量观察研究的。各个门类的优质公众号都有许多,这里先挑几个我比较中意的推荐,或许你会喜欢。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10. 管理收藏

  • 每周清理一次聊天记录。我经常在私聊或者群聊里,回答一些人的问题,他人的问题往往会启发我梳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或者启发我想到一些灵感。假如不及时整理,这些灵感就白白浪费了。所以,我会对重要的、大段的文字,添加到微信收藏中。

  • 刷朋友圈时,看到经典的文章,也添加到收藏中。

  • 有的文章,会被作者删除,或者比较敏感被强制删除,这个时候可以保存到为知笔记里,即便删除了,就在为知笔记里依然可以查看全文。

  • 每个月清理一次收藏。先登录微信电脑版,长按,每一批最多选择30条,发送给自己,发完这一批,继续选择下面30条,直到全部发完,然后删除所有收藏。到电脑版上查看刚才发送的全部收藏,全选,把文字全部复制粘贴到为知笔记中,然后建立一个Excel,右击每篇文章,复制网址粘贴到表格中。

  • 2016年初,曾开设“炼金工作组・第一期”,在朋友圈招募了30多位小伙伴,利用一周时间,一起整理了2015年我收藏的文章,最后梳理了7394篇文章,添加了对应的文章链接,其中高亮了1324篇经典文章,提取了6869个标题关键词,筛出了3598个公众号,添加了对应的公众号ID、功能介绍和搜狗微信链接。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 为什么不放在收藏里,要导出来呢?因为放在收藏里,大多最后都不会看的,所以我会把各处的碎片笔记统一汇集到为知笔记,再分类整理。而文章用Excel管理,方便添加更多信息、学习和写作时查找参考素材、按不同类别筛选。


11. 获得长期收益

如此便种好了“知识树”,也炼成了“方法丹”,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资料库”。

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许多人在焦虑之下直接关闭朋友圈,或者对微信产生反感。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新的信息消费时代已经到来,你躲得了微信,躲不了所有平台;躲得了一时,躲不了未来。

既然躲不了,倒不如面对这种现状,善用它们,挖掘出一些书本里没有的信息和机会。

以上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微信,也适用其他场景,比如微博、知乎、豆瓣、简书、其他网站与app、Kindle 阅读、看纸质书等。

《易经》所谓“变易、简易、不易”。变易的是现象,是海量碎片化信息;简易的是模型,是方法论;不易的是客观规律,是道。《易经》就像古代的编程,把现实世界中的种种事物抽象化,用阴阳作为代码,来描述成六十四卦的模型,相反相成的规律就是其中的算法。

有的复杂实际是简单,有的简单实际是复杂。这么做虽然看似复杂,但是体系建立之后,不管是找资料、写东西、作图,还是思考、做事,都会随手拈来,方便而快速。孰快孰慢,不是看一时的麻烦,而是看其长期的收益。

深度使用微信一年心得分享:当我玩微信时,我玩些什么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