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未来概念钱币的疯狂猜想

举报 2014-10-24

源:wired

编译:pearl.wu@digitaling.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数英网 | DIGITALING


上个月的苹果发布会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支付方式:想要买个面包圈?只需把手机靠近读卡器,依靠 NFC 天线就能自动读取你的银行信息。看起来似乎有点科幻小说即视感,但在支付手段悠长的演变历史中,它也是最近才刚刚出现的。看看 Apple Pay 都有哪些前辈吧:Google 钱包,Venmo(社交移动支付平台),Square,Stripe(在线支付创业公司),还有老牌的 PayPal。当然,以上只是一小部分。


钱一直在变,变的不是它的价值,而是我们花钱的方式,而且它还将继续改变。于是伦敦设计公司 Method 的设计师开始思考:在未来的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我们与钱的交互方式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抛开对金钱运转的现有的种种假设,会发生什么?

这些设计师们历经数月,针对未来货币的使用场景进行了多次社会实验。Method 的执行创意总监 Philip O’Dwyer 说,“我们希望从日常使用问题中退一步,思考在未来将真正影响到支付体验的趋势。”以下是设计师们的新发现:

实验一:如果每一笔支付都公开了会怎样?

我们跟亲朋好友的社交变得越来越透明,但购物信息基本还是非公开的。的确,自己正在买什么、花了多少钱,这对大部分人而言还是相当私人的事。比如在某连锁药妆店买了牙线这种事,怎么说都酷不起来。在这点上,Venmo 已经把支付社交化到了一定程度,但除了你和银行,还是没人会知道你的钱都去了哪儿。而每次刷卡我们都会留下一些信息,如果从购物行为中能洞察出什么,也许银行甚至比家人朋友都更了解我们自己。问题是,购物能不能代表我们自己?

这也是 Method 公司迫切想要知道的。在第一个实验中,设计师们需要记录和公开他们的每一笔购物单。他们买的每件东西都要发到 Instagram 上,不管它有多无奇或令人尴尬。“谈及自己买了什么,这在目前看来还是社交上的一大禁忌”,O’Dwyer 说,“人们多少会有点不自在。”

因为公开购物信息太尴尬,于是他们采用了一个匿名分享系统。如果买的是令人尴尬的东西,比如母亲节廉价的玫瑰,就可以被设定为匿名发布。这么做的结果和大部分社交媒体一样:只要人们知道自己的购物行为是公开的,他们的行为就会变得不像自己,并把发送出去的信息伪装得更有趣,更慷慨大方。

实验二:购物习惯和生理状况有什么联系?

O’Dwyer 认为,金融服务是为完全理性的人设计的,它假设我们总是在做正确的决定。现实当然没有如此理想化,有数据表明,睾酮水平高的交易员更容易采取冒险措施,并且生理机能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小。每次购物都和个人感受紧密相关,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的。

Method 公司做的第二个实验叫作“生理银行”,他们对参加实验的人进行观察,看如果支付与生理相关将会怎样。如果我们的健康状况与消费可以联系起来,从中可以得知关于个人习惯的哪些信息?它能对我们的消费方式进行解释吗?设计师们设计了一种概念牙刷,这种牙刷能每天从唾液中收集两次激素数据。收集到的数据可以和购物习惯进行同步,还有一个应用能对购物行为和原因进行分析。O’Dwyer说,“如果查看前段时间激素水平变化,或看看轻松地购物时自己的激素水平,你会发现自己的激素水平升高,因此你买了不必要的东西。这其实非常有趣。”

也许有人会觉得很不可取,但监测跑步或睡眠在十几二十年前看起来不也是很不可思议的吗?当然,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更多睡眠和锻炼,或更低的胆固醇会影响购物决策,但如果能和购物习惯联系起来,至少能对那些光秃秃的数据多一层理解。

实验三:如果钱也有性格,那它会是什么样?

我们整天被智能设备包围着,这些设备通过观察我们的习惯,能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但在移动支付领域,我们却没有见过这种个性化服务。Mint 这样的 app 在尝试融入以人为中心的功能,它的卖点就是:以一种更个性化的方式处理财务。“加到银行账户的这种功能只是运用了‘智能’很普通的一个层面”,O’Dwyer 说。

为了把这个概念带到更深的层面,Method 公司开始思考,如果钱是智能的、有性格的会怎样。五位 Method 员工分享了他们被电子性格控制财务的经过,这五种电子性格分别是:冒险精神、警觉、嫉妒、节俭和享乐主义。这些性格会根据预先的设定向主人给出消费建议。


比如,一位员工的财务由“冒险精神”这一性格控制,一周之内他有大半薪水都被拿去投资地下货币了。另一位员工被“节俭”控制,根据指令,他只能一直待在公司的员工宿舍,进行任何消费都要征得“节俭”的同意。“这些电子性格采取的默认行动其实和我们身边的大部分人很像。但人是复杂的动物,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多实验。”


以上这些沉浸式实验的结果可能比较抽象,并不好消化。Method 公司也不可能立即做出一个具体的产品说,“这就是我们实验的成果”。不过,我们也可以像这家公司设计实验一样对未来的钱币展开疯狂猜想。也许不仅仅是针对钱币的猜想,我们还能举一反三,学着重新构建与客户的合作方式,推动他们思考得比以往更深入,更广泛。O’Dwyer 说,“这就是一种对未来场景的想象,然后激发大家讨论,让大家把未来的场景变成现实。”尽管以上三种猜想最终不一定成真,至少它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看待支付这一日常生活场景,而且这个行业注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